鐵軌上的醫院,駛向“一帶一路”
鐵軌上的醫院,駛向“一帶一路”
26年前從(cong) 香港始發的“健康快車”,已為(wei) 23萬(wan) 人送去光明
“在印度有一列火車醫院,叫生命列車,沿著鐵道線為(wei) 有需要的人送去免費的醫療服務。也許,我們(men) 也可以造一列這樣的火車……”
那是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hui) 成員的方黃吉雯,看到全國各省準備各具特色的禮物送給香港,她和朋友商量,何不準備一列“健康快車”作為(wei) 禮物回贈內(nei) 地呢?
於(yu) 是,當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當天,這列專(zhuan) 門治療白內(nei) 障的眼科火車醫院,在香港民眾(zhong) 期待的目光中開出了香港,直奔它的第一站——安徽阜陽。
為(wei) 什麽(me) 選擇眼科,為(wei) 什麽(me) 專(zhuan) 門治療白內(nei) 障?“眼睛看不見可能是最辛苦的一種殘障了,對生活質量的影響非常大。”作為(wei) “健康快車”的創會(hui) 主席,方黃吉雯回憶說,她的想法在當時得到了國務院港澳辦、原衛生部以及原鐵道部的支持。
26年,風雲(yun) 變幻,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ye) 實現巨大進步,曾令內(nei) 地不少基層醫院束手無策的白內(nei) 障手術,如今已經普及了快速、精準的療法。這其中,也有“健康快車”的一份功勞。
26年,從(cong) 一列增加到四列,行經28個(ge) 省市區、5個(ge)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來自全國各地的眼科醫護人員輪流上車,在這裏診治病患,也在這裏接受“培訓”。下車後,他們(men) 成長為(wei) 一列列“不走的健康快車”。
26年,“健康快車”行經了超過23萬(wan) 名白內(nei) 障患者的人生。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隨著“一帶一路”的鋪開,“健康快車”的前路正變得更遠、更長。
南方日報記者 吳彬彬 陳彧
GDToday記者 陳晨
統籌:何雪峰
這是一份“回禮”
許多人都知道,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英兩(liang) 國政府在香港會(hui) 展中心舉(ju) 辦香港政權交接儀(yi) 式。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交接儀(yi) 式結束之後,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便前往九龍車站,參加“健康快車”贈車儀(yi) 式。
這是首輛“健康快車”,它叫“香港光明號”。為(wei) 支持火車醫院的搭建和運行,香港市民捐款超過2000萬(wan) 港元。在首站阜陽停留的45天裏,來自香港和內(nei) 地的醫生在這間移動醫院中,為(wei) 191名白內(nei) 障患者實施免費手術,使他們(men) 重見光明。
“健康快車”經過了特別的設計,由手術車、病房車、發電車、宿營車4節車廂組成,車上配備完善的醫療設施,來自北京、天津、廣東(dong) 、香港等全國各地優(you) 秀的眼科醫護人員輪流在車上服務。
以前,內(nei) 地的白內(nei) 障治療技術還未發展起來,很多地方沒有先進的超聲乳化儀(yi) 器,無法進行微創手術,因此,“健康快車”實實在在地把最新的技術和設備帶給內(nei) 地。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與(yu) “健康快車”結緣已久。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醫生們(men) 曾5次登上列車,前往廣西賀州、山西朔州、四川廣安等地,為(wei) 當地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健康快車”也曾3次開進肇慶,共為(wei) 3435名白內(nei) 障患者實施了複明手術。
除了提供免費治療,“健康快車”還是一個(ge) 眼科培訓基地。“健康快車”會(hui) 在其服務過的地區留下一列列“不走的健康快車”:資助當地醫院打造“眼科中心”,培訓基層的眼科醫生,讚助白內(nei) 障手術治療設備,使其能獨立進行白內(nei) 障手術。
在“健康快車”抵達一個(ge) 地區的半年前,當地醫護人員會(hui) 深入偏遠地區為(wei) 病人做初步檢查,篩選出約1000例適合接受治療的患者。其中,兒(er) 童及青少年白內(nei) 障患者、雙目失明患者、疑難病患者會(hui) 優(you) 先接受手術。
“健康快車”抵達後,一般會(hui) 在每個(ge) 站點停留3個(ge) 月左右,患者會(hui) 被免費接送到列車上進行手術,術後在當地醫院接受檢查,確定傷(shang) 口複原及沒有感染後才會(hui) 被送回家。
“You think,
I do”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很多國內(nei) 企業(ye) 通過外貿、投資、基建參與(yu) “一帶一路”建設,這也給“健康快車”駛出國門帶來契機。
“我們(men) 想著,也許能發揮所長,通過慈善和醫療援助來響應‘一帶一路’,於(yu) 是便有了‘健康快車國際光明行’。”方黃吉雯告訴記者,隨著這些年來國內(nei) 醫療技術的發展與(yu) 提高,中國醫療隊已經有了足夠的能力“走出去”幫助其他國家。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健康快車”的實體(ti) 列車因國內(nei) 外鐵軌寬度差異,難以直接駛到國外。
不得已,“健康快車國際光明行”在延續“健康快車”精神的基礎上,采取和當地醫院合作的方式,由“健康快車”項目的中國醫療隊直接去往當地醫院實施手術,儀(yi) 器、設備則通過空運和陸路送到當地。
2016年,“健康快車國際光明行”前往首站斯裏蘭(lan) 卡。
初到國外時,中國醫療隊首先麵臨(lin) 的是語言不通。盡管在選派醫護時,醫療隊特別選派了英語流利的人員,卻忽略了當地患者並非都懂英語。
最初診療時,中國醫生嚐試用英語將一句簡單的醫囑重複多次,但患者還是聽不明白。此行的“車長”——協調員郭蕾清楚記得,中國醫生不停地向當地護士交代,最後嗓子都逐漸沙啞了。
看到這一情景,當地的護士長用不太流利的英語,十分感激地拉著一位中國醫生的手說,“You think,I do”(你的意思,我明白)。之後雙方似乎有了默契,中國醫生敲敲桌子,她會(hui) 告訴病人“向下看”;招招手,她會(hui) 告訴病人將額頭貼緊檢查設備;指指手中病曆上的字,她會(hui) 準確地將醫囑告訴病人。
最終在雙方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國醫療隊在斯裏蘭(lan) 卡完成了503例複明手術。“‘You think,I do’簡單的一句話,飽含著當地醫護對我們(men) 高度的信任和認可,以及充滿感激的心。”郭蕾回憶道。
外國醫生“看傻了”
“當時,我沒去德國,而選擇跟著‘健康快車’去了遵義(yi) 。”談起1999年的“二選一”,鮑永珍說,“選對了,去了之後才意識到,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越是邊遠地區越缺醫少藥。”
如今,鮑永珍已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從(cong) 醫30多年來,她不止一次與(yu) “健康快車”結緣,聊到原因,“當大夫就是要為(wei) 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比起坐在北京等著病人來,主動走出去能發揮的作用更大”。
2019年,鮑永珍再一次隨“健康快車”出診,這次前往的是烏(wu) 茲(zi) 別克斯坦。
這天,一個(ge) 母親(qin) 帶著3歲的女兒(er) 和剛出生才幾個(ge) 月的兒(er) 子來看病,他們(men) 三人都患有白內(nei) 障,懇請中國醫療隊救治。
“給嬰兒(er) 做手術的風險很大,既有麻醉的問題,也可能出現更多的並發症。”這樣的嬰兒(er) 手術當地醫生很難承接,即使是鮑永珍他們(men) 也要考慮再三,“但是,我們(men) 不做,就沒有人能幫他們(men) 了”,於(yu) 是決(jue) 定,做!
今年4月,鮑永珍再次帶隊前往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時,又一次見到了那家人。三人都恢複得很好,來醫院複查時,專(zhuan) 門盛裝感謝中國醫療隊。“時隔4年再見到他們(men) ,我很高興(xing) ,也更加堅定了想要繼續做下去的想法。”鮑永珍說。
9月,鮑永珍和同事一行6人再次前往吉爾吉斯斯坦,開展為(wei) 期18天的國際醫療援助。
清理消毒、滴散瞳液、上麻藥,再使用超聲波探頭去除渾濁的晶狀體(ti) 、植入人造晶狀體(ti) ……在他們(men) 流利的操作下,一整套手術十多分鍾就能完成。抵達的第一天下午,他們(men) 就做了29台手術,把當地醫院的眼科主任都“看傻了”。
吉爾吉斯斯坦有700多萬(wan) 人口,但眼科醫生隻有130多人。受限於(yu) 技術和醫療環境,當地每個(ge) 醫生團隊每天一般隻能做5台手術。公立醫院沒有做超聲乳化手術的設備和技術,而傳(chuan) 統大切口的囊外摘除手術耗時長、恢複慢,加上當地經濟狀況較差,自費做手術、買(mai) 人工晶體(ti) 花費較多,很多人選擇承受逐漸失明的痛苦,真正願意出錢做手術的人也不多,因此實際手術量隻會(hui) 更少。
“當居民聽說我們(men) 免費施行複明手術,都主動找過來。我們(men) 一天的手術量夠當地醫生原先做好幾個(ge) 月的了。”那段時間,鮑永珍和同事每天早上8時左右便進入手術室,連續工作到下午三四點,中途不吃飯、不休息,一天可以完成四五十台手術,讓外國醫生們(men) 見識到了醫學層麵的“中國速度”。
4年後的再見
“健康快車”駛出國門後,能讓一部分當地白內(nei) 障患者免去經濟顧慮重見光明。但每趟跨國行都是短暫的,要讓當地居民可以長期接受優(you) 質治療,“授人以漁”是關(guan) 鍵。
鮑永珍介紹,“健康快車國際光明行”每次去到一個(ge) 地區,會(hui) 將進行白內(nei) 障超聲乳化手術的儀(yi) 器送給當地醫院,並且對當地醫生進行培訓,一步步教他們(men) 如何做檢查、做手術、操作設備。
今年,鮑永珍再次來到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時,遇到了2019年接受過中國醫療隊培訓的當地醫生帖木兒(er) ,他自豪地對鮑永珍說,“我現在是我們(men) 這個(ge) 地方白內(nei) 障超聲乳化手術做得最好的醫生!”
鮑永珍還發現,在中國醫療隊的影響下,當地醫生通過掌握最新的技術,有了更高的職業(ye) 成就感,因此對工作也更有熱情和幹勁了。“他們(men) 一有時間,就來找我們(men) 谘詢問題,想要進一步提高手術技術和效率。”
跟隨“健康快車”走出國門的,還有“中國製造”。
鮑永珍幾年前剛開始帶隊做國際醫療援助時,采購的幾乎都是美國、日本、德國等外國生產(chan) 的醫療設備和耗材。而近幾年,隨著國內(nei) 生產(chan) 製造水平大幅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得到國際醫學界認可。
例如,去年10月31日,首款國產(chan) 多焦點人工晶體(ti) 正式獲批,成功打破國外企業(ye) 數十年的壟斷。其衍射技術是實現多焦點的核心,更屬於(yu) 國際領先、國內(nei) 首創。這也是國內(nei) 企業(ye) 首次進入高端人工晶體(ti) 領域,填補了國內(nei) 的一項空白。
“現在我們(men) 在國外使用的人工晶體(ti) 和眼科的檢查設備都是國產(chan) 的。中國醫生做手術,給病人裝的是中國生產(chan) 的人工晶體(ti) ,這讓我覺得非常自豪。”鮑永珍計劃明年將國產(chan) 的手術設備也用於(yu) 國際醫療援助,“出去不能光靠我們(men) 醫生和護士的技術,還要通過質量過硬的產(chan) 品,來贏得外國對我們(men) 國家的尊重。”
截至今年,“健康快車國際光明行”已經去了斯裏蘭(lan) 卡、緬甸、巴基斯坦、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5個(ge) 國家,為(wei) 上千名當地民眾(zhong) 實施了白內(nei) 障複明手術。
讓更多人受益
26年過去了,如今的“健康快車”已經從(cong) 當初的1列增加到4列,行經全國28個(ge) 省市區、5個(ge)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改變了23萬(wan) 多名白內(nei) 障患者的人生。
然而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中國白內(nei) 障患者數量也呈現一定的上升態勢。方黃吉雯也一直在思考,“健康快車”還能夠為(wei) 中國醫療發展提供哪些幫助。
2009年,方黃吉雯留意到內(nei) 地還沒有眼科醫生的統一考試。於(yu) 是,她聯係國際眼科理事會(hui) (ICO),將國際眼科醫師考試引入內(nei) 地。現在,“健康快車”每年會(hui) 組織內(nei) 地眼科醫生參與(yu) 統一考試,安排並讚助成績優(you) 秀的眼科醫生出國深造。
為(wei) 了更好地推動內(nei) 地眼科與(yu) 國際眼科的接軌,方黃吉雯與(yu) ICO名譽主席David Taylor教授,一同發起了健康快車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到訪項目。2009年項目開始之初,共有14位專(zhuan) 家參與(yu) ,包括David Taylor教授和另外2位英國教授,以及11位香港眼科專(zhuan) 家。
這些專(zhuan) 家會(hui) 前往各地眼科中心,舉(ju) 辦學術講座、病例討論、門診、手術指導等活動,以幫助眼科中心醫生了解國際眼科診療新進展。此後每年,“健康快車”都會(hui) 邀請六七十位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到訪內(nei) 地。
今年11月,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到訪項目時隔3年重啟,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愛爾蘭(lan) 等地的18位眼科專(zhuan) 家,到訪了15家健康快車眼科中心。“接下來項目將慢慢恢複正常,將有更多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到訪,讓更多眼科醫生受益。”方黃吉雯說。
每一位到訪專(zhuan) 家在內(nei) 地的學術教學活動,都會(hui) 被製作成視頻,分享到“健康快車國家眼健康培訓中心”網站。無論身處大城市還是小縣城,全國各地的眼科醫生以及醫學院學生都能在這個(ge) 開放平台,接觸到世界最前沿的眼科資源。
如今的“健康快車”不僅(jin) 是一座流動的醫院、培訓基地,還是連接國內(nei) 與(yu) 海外醫學的橋梁。
在方黃吉雯看來,“健康快車”就像一顆種子,能在內(nei) 地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播撒光明,給需要幫助的人帶去“看得見”的希望。而隨著這顆種子的開花、結果,又能培育出更多的種子,並播撒到更多需要光明的地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