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園課堂有了多種“打開方式”
學生打開一款應用軟件進行英語聽說練習(xi) ,練習(xi) 結束後係統自動生成練習(xi) 評價(jia) ,與(yu) 此同時,全班學生的完成情況、得分情況等信息匯集在一起,係統另一端的英語老師可以及時查閱,並根據學生情況調整教學方向;戴上VR眼鏡,在VR短片裏暢遊曆史,在“線上博物館”參觀大運河……在智慧校園裏,學生可以用更有趣、更有效的方式學習(xi) 。
今年11月,首批2023年北京市智慧校園示範校名單公布,41所學校入選,北京一零一中、北京第八十中學等位列其中。從(cong) “互聯網+教育”到“AI+教育”,北京中小學在多年數字化教學實踐中打造能夠有效支撐教、學、考、評、管、研等全場景的現代化智慧校園,也逐漸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智慧校園建設模式。
打破時空“壁壘” 課堂迎來新變化
在智慧教室,同學們(men) 戴上VR眼鏡,《清明上河圖》在眼前徐徐展開,學生在虛擬場景中體(ti) 驗宋代的世俗百態……這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學曆史課堂上的場景。
在北京八十中的信息教室,除了常用的電腦外,還放置著兩(liang) 排VR眼鏡和一套AR設備,黑板則是一塊智慧屏。
“這是我們(men) 學校的智慧教室,它並不僅(jin) 僅(jin) 用於(yu) 信息技術課。”北京八十中曆史教師石岩介紹,在一堂《從(cong) <清明上河圖>看宋代社會(hui) 》的課上,她把學生們(men) 帶到了智慧教室,讓學生們(men) 戴著VR眼鏡,感受《清明上河圖》。“我們(men) 的曆史課有一些現成的VR短片,通過VR眼鏡,就可以讓這些資源充分發揮教學效用,學生們(men) 也覺得很新奇。”
在《中國大運河在北京》史學專(zhuan) 題研究的課堂上,石岩則充分運用一款教學軟件的課堂互動工具進行教學,比如計時、隨機搖號、線上博物館、雙師課堂等等。學生們(men) 和大學教授同上這堂課,教授全程聽取了學生們(men) 的發言,並在最後做點評。學生們(men) 還在課堂上通過“線上博物館”,參觀大運河。
對於(yu) 北京一零一中的學生們(men) 來說,課堂也有多種“打開方式”。
英語老師王曌君茹的課堂,可以打破空間“壁壘”,利用在線教學平台和AI智能聽說係統,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OMO)。在上課過程中,學生們(men) 可以通過線上平台進行實時反饋,老師則會(hui) 及時且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
音樂(le) 教師曹媛源的課堂,可以跨越2000多公裏。得益於(yu) 網絡信息技術支持的“雙師課堂”,她和一零一中組團幫扶校、遠在四川昭覺中學的地地古曲老師線上合奏,兩(liang) 地共上一堂課、同唱一首歌。
數學教師劉誌菡的課堂,可以實現及時交流互動和個(ge) 性化定製。她會(hui) 借助pad和智慧課堂教學平台,通過智能分析學生課堂完成情況,進行個(ge) 性反饋,最終分層布置作業(ye) 。
精準教學、個(ge) 性化學習(xi) 成為(wei) 可能
在北京一零一中部分學生的練習(xi) 冊(ce) 上,有一個(ge) 看似不起眼的二維碼。但隻要掃描二維碼,就會(hui) 清晰地看到學生每一次日常作業(ye) 的完成情況、答題解析和易錯點分析等信息。
這是該校著力打造的“智慧學習(xi) 係統”中的“智慧作業(ye) 模塊”,目前在部分年級和科目中試點。“從(cong) 布置作業(ye) 開始,老師可以在係統中直接選定作業(ye) 內(nei) 容,學生就能在係統中看到。”北京一零一中課程教學中心副主任趙海峰向記者演示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做作業(ye) 的習(xi) 慣,選擇在係統上完成還是在練習(xi) 冊(ce) 上書(shu) 寫(xie) ,“做完作業(ye) 之後,學生直接拍照,把作業(ye) 上傳(chuan) 到係統,係統會(hui) 自動識別,然後給學生批改。”
與(yu) 此同時,學生的答題情況也會(hui) 同步顯示在係統中,老師也會(hui) 收到學生的作答情況。“如果是選擇題、填空題,係統就直接批改完了,但如果是主觀題、作文之類,還是需要老師批改。”趙海峰說道,與(yu) 此同時,學生做錯的題目會(hui) 自動形成專(zhuan) 屬的“錯題本”,方便學生隨時回顧複習(xi) 。
趙海峰表示,智慧作業(ye) 模塊從(cong) 2022年開始在部分年級、部分科目試點,運行效果良好,“我們(men) 也在考慮後續增加一些功能,比如可以根據錯題推薦相似知識點的微課給學生,方便學生學習(xi) 。”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係統在教師端,不僅(jin) 能實現布置分層或個(ge) 性化作業(ye) ,係統客觀題自動批閱,減輕教師批改工作量;還可以生成學生作業(ye) 報告,讓老師掌握完成率、每道題正確率排行、每個(ge) 知識點掌握率、質量評級等數據,抓住單份作業(ye) 中共性高頻錯題、高頻薄弱點、薄弱生,進而實現精準教學。於(yu) 學生而言,智慧作業(ye) 係統也有助於(yu) 實現減輕作業(ye) 數量,進而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實現個(ge) 性化學習(xi) 。
在北京八十中的每間教室裏,都嵌入了一套直播設備,可以實現讓請假在家的同學和在校的同學同步上課。即便隻有一兩(liang) 名同學生病請假在家,學校也可以為(wei) 其提供線上課程,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無縫轉換。
今年,麵對冬季傳(chuan) 染病的嚴(yan) 峻形勢和突然的極端天氣,北京八十中依托長期以來在“線上線下融合式自主學習(xi) ”模式方麵的探索和努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學生學習(xi) 的影響。12月,北京中小學因暴雪停課時,全校第一時間全麵啟動了線上教學模式。
“線上的學習(xi) 形式,讓優(you) 秀的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性、自主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可以自主選擇時間、自主選擇需求,實現個(ge) 性化教育。而對於(yu) 學習(xi) 能力比較一般的學生,在遇到重難點的地方,他還可以慢放視頻,把自己不會(hui) 的地方再多看幾遍。這種靈活性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xi) 的有效性。”北京八十中高中部教學主任塗潔表示。
趙海峰表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隻是在疫情期間有所應用,在日常教學中也十分普遍。他舉(ju) 例說道,傳(chuan) 統的課堂上,老師要通過提問的方式才能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學中的知識點,但是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可以借助線上平台同時收集全班學生的學習(xi) 信息,“這樣可以快速掌握班級的學習(xi) 程度,便於(yu) 不斷調整教學進度。”
再比如,線上虛擬實驗也可以引入日常課堂。“實驗室畢竟有限,不可能每個(ge) 學生都能做完每一個(ge) 實驗,那實驗教學怎麽(me) 辦?”趙海峰表示,教師可以通過虛擬實驗,讓學生在仿真的環境裏完成,“所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隻是為(wei) 了一種場景存在,隻要有需求並且用得好,日常的教學中也可以用。最典型的就是‘雙師課堂’。”
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擁有17個(ge) 校區和分校,並對四川、貴州、內(nei) 蒙古等多地中學展開組團式教育幫扶。借助於(yu) “雙師課堂”,北京一零一中本部的優(you) 質資源也得以輻射至各成員校,以及教育幫扶外地學校。
從(cong) 被動研究到主動運用數字教學工具
一係列數字化教學工具的使用,也有助於(yu) 減輕教師的負擔。“數字平台上有豐(feng) 富的備課資源,包括視頻資料、電子版的化學實驗等,極大程度地節省了我的備課時間。”作為(wei) 學科教師的石岩,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
教學之外,數字技術也幫助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在閱卷過程中,北京八十中的教師使用一款應用的高速掃描技術,不僅(jin) 能完成AI閱卷,還能進行學情分析,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們(men) 的答題狀況、錯在哪裏。“這個(ge) 技術現在在初中和小學裏用得比較多,能非常高效地了解每個(ge) 班級個(ge) 性化的學情,再基於(yu) 學情來設計課堂,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石岩講道。
在一零一中,“智慧學習(xi) 係統”也為(wei) 老師們(men) 帶來了便利。其中的直播、評課議課、校本研修、組卷閱卷等功能,便於(yu) 教師開展日常教學、自我提升教學。“裏麵的資源庫、微課庫和試卷庫等資源都向老師們(men) 開放。”趙海峰表示,從(cong) 課程教學到教師發展,係統都提供了全麵的支持。
但是,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新技術的不斷引入也對教師的數字素養(yang) 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於(yu) 過去傳(chuan) 統授課方式,現在的老師要能“玩轉”電腦和網絡技術。
《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規範(試行)》也明確要求,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教研、評價(jia) 和管理等工作,開展技術賦能的精準教學、項目化教學和跨學科教學,形成促進教學發展、評價(jia) 創新和素養(yang) 導向育人目標達成之成效。
“對於(yu) 任課教師,接受數字技術等新事物也有一個(ge) 過程。”塗潔回憶,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學校決(jue) 定錄製微課程,確實有一部分教師,尤其是老教師非常困難。負責信息技術的老師們(men) 就打電話一步一步地教,可能為(wei) 了錄15分鍾的課,需要先教2個(ge) 小時。對於(yu) 有抵觸情緒的老師,校領導們(men) 也一步步地做思想工作。
除了技術外,教師們(men) 對於(yu) 數字技術的思想認識也在這幾年間一步步地提升。“學校首先認識到這件事情是正確的,是必須要做的,於(yu) 是想方設法地跟老師們(men) 溝通,然後把這件事促成。”
北京八十中每年都會(hui) 舉(ju) 辦信息技術與(yu) 學科教學融合展示。“我在參加信息技術與(yu) 學科教學融合比賽的過程中受益很大,全麵提升了自己的信息技術,並且把這些技術運用到了我的常態課中。在這個(ge) 過程中,我鑽研了很多新的信息技術,並把它轉化為(wei) 教學工具。”石岩說道。
教師從(cong) 因為(wei) 要參加比賽而被動研究使用數字教學工具,到逐漸願意主動地把數字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實現了信息技術與(yu) 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讓信息技術為(wei) 教學賦能。
石岩還提到,北京八十中本學期開始啟用AI評課。以師生互動、教學設計與(yu) 課堂的結合、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ang) 等方麵為(wei) 重點進行課堂評價(jia) 。“這個(ge) 評價(jia) 不見得非常準,但是可以作為(wei) 參考。因為(wei) AI技術也在發展,不能因為(wei) 技術有缺陷就不用,但是也要相信人自身的力量。”石岩提到,“一些新技術,我也會(hui) 自己先試用,把覺得好的功能推薦給其他老師,讓老師們(men) 少走彎路。”
智慧校園建設需要全員參與(yu)
近年來,北京市教委不斷加快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持續提升教育教學創新和校園治理水平,全麵優(you) 化數字化育人環境。
2023年4月,《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規範(試行)》和《北京市高等學校智慧校園建設規範(試行)》正式發布,明確了智慧校園的基本內(nei) 涵、層次架構、主要內(nei) 容和配置標準,分類指導中小學校、高等學校結合辦學實際加快智慧校園建設與(yu) 應用,激發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活力。
此外,北京市教委發布了《北京市智慧校園示範校市級補助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明確每所示範校提供補助資金50萬(wan) 元,支持示範校進一步推進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和教育數字化轉型。
在北京八十中的老師們(men) 看來,目前智慧教育發展最大的課題,是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使教學品質得到真正的提升。
“除了由於(yu) 突發情況需要臨(lin) 時轉為(wei) 線上教學,更重要的還是如何在常規教學中,不斷挖掘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融合點。不能隻是為(wei) 了用而用技術,而是真正通過數字技術提升學生的認知,攻克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品質。”塗潔講道。
趙海峰告訴記者,學校會(hui) 定期舉(ju) 辦相關(guan) 培訓,幫助老師提升信息化能力,“比如新教師入職培訓中,老師們(men) 就要學習(xi) 如何進行線上教學,線上教學中的各種軟件怎麽(me) 用。”在趙海峰看來,培訓更多解決(jue) 的是基礎層麵“入門”的問題,老師們(men) 要想實現智慧教學,更多地要在日常教學中逐漸探索。
“比如老師在使用中會(hui) 發現,我需要更多地跟學生互動,或者需要立刻知道學生們(men) 對一個(ge) 知識點是否掌握,這時技術部門會(hui) 給老師提供相應指導,告訴他們(men) 可以使用哪些功能去實現這個(ge) 目的。這是一個(ge) 不斷磨合的過程,老師們(men) 的信息化能力也是在不斷提高的。”趙海峰表示,老師和學生們(men) 的學習(xi) 能力都很強,“甚至有些時候老師們(men) 走到了我們(men) 前麵,因為(wei) 他們(men) 最了解自己課堂的需求。”
在趙海峰看來,智慧校園的建設中,硬件提升相對而言比較容易,軟件應用更加值得關(guan) 注,“準確來說是人的問題,軟件是要人來用的。所以我認為(wei) 要把智慧校園做好,一定是全員參與(yu) 。不能隻依賴信息化部門。”
對於(yu) 智慧校園的未來,趙海峰表示,目前學校仍然在探索中,“摸著石頭過河,但我們(men) 希望能探索出一種成熟的模式,蹚出一條路來。”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徐彥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