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智慧校園探索“隨時隨地”學習模式

發布時間:2023-12-26 16:33:00來源: 新京報

  “智慧校園”長什麽(me) 樣?據悉,北京將在“十四五”期間遴選100所智慧校園示範校,引導學校創建新技術賦能下數據驅動、自適感應、泛在互聯的新一代學習(xi) 環境,全麵服務學生更高質量的獲得與(yu) 成長。

  近日,北京首批智慧校園示範校名單公布,41所大中小學入選。其中,史家胡同小學、朝陽區實驗小學、北京京源學校等作為(wei) 小學代表,從(cong) 智能化基礎設施、信息化業(ye) 務係統、空間應用線上線下融合、數智技術、課程課堂評價(jia) 、師生素養(yang) 發展、安全保障運行機製等方麵,展現出智慧校園該有的模樣。

  從(cong) 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

  今年9月1日,史家胡同小學雄安校區正式開學。借助希沃智慧黑板和教學軟件“ClassIn”,雄安和北京兩(liang) 地的數學老師同時開講,學生們(men) 共上一堂課,實現教學資源與(yu) 教學思路的共享。“兩(liang) 年間我們(men) 大概做了上百節雙師課堂。一種是骨幹教師課,由一個(ge) 骨幹教師和一位年輕老師共上一節課;還有一種叫跟蹤課,兩(liang) 個(ge) 教師結對,長期共同工作。”史家胡同小學副校長汪忱介紹。

  “智慧校園不僅(jin) 是硬件設施,更是一個(ge) 綜合的信息化建設。”汪忱告訴記者,這個(ge) 過程經曆了十多年的努力。

  早在10年前,史家胡同小學就被評為(wei) 北京市數字校園示範校。當時,史家胡同小學已經從(cong) 一個(ge) 校區、七八十個(ge) 老師,擴展到了好幾所校區,集團化辦學初具雛形,由此也帶來了諸多管理上的問題。到2015年史家教育集團成立,整個(ge) 集團校已擁有500多名老師。不同校區的老師們(men) 互相不熟悉,也不在一個(ge) 校區辦公,連發工資、排課表、預訂場館、訪客預約等最基礎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線上完成,也由此催生出了對於(yu) 線上辦公極為(wei) 迫切的需求。

  “從(cong) 史家教育集團成立起,我們(men) 就一直在研究一個(ge) 能移動辦公、迭代升級的服務合作形式。”此前,該校建設的“陽光e家”線上管理平台雖然也能在一個(ge) 係統中把學校的所有業(ye) 務都通過線上完成,但它不能移動辦公,隻能在電腦端操作,也不能迭代升級。

  從(cong) 2016年起,史家胡同小學先後和釘釘、企業(ye) 版微信進行合作。依托成熟的平台,學校的信息老師可以很便捷地在平台上搭建自己需要的模塊。“這些平台在設計上就是一種低代碼的使用,不需要老師學複雜的計算機語言。這是我覺得智慧校園建設一個(ge) 很必要的發展方向。它得是可持續的。”

  在汪忱看來,從(cong) 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就是把人工智能引入到校園中,讓校園變得更智慧。他以學生放學係統舉(ju) 例,在數字校園時代,每放學一個(ge) 班,相關(guan) 老師就會(hui) 在電腦上填一個(ge) 表,最終製作成總圖表呈給學校領導。而智慧校園的放學係統,則會(hui) 在班牌裏植入芯片,當一個(ge) 班的學生通過校門時路過傳(chuan) 感器,係統就能顯示每個(ge) 班的放學進度,無需人工操作。

  東(dong) 城區多所學校的智慧校園還體(ti) 現在電子閱卷、教學評價(jia) 係統等日常教學管理的方方麵麵。比如史家胡同小學每個(ge) 班級的智慧黑板中都安裝了一係列教學軟件,通過各班使用一套硬件與(yu) 軟件,可以實現教學的統一管理和資源共享,校方也可以實時進行課堂評價(jia) 。

  汪忱表示,在學校智慧校園的建設中,“區級引領”發揮了重要作用。“10年前,各個(ge) 學校都埋頭自己做自己的。如今,東(dong) 城區教育部門引進了一批智慧教育軟件,對東(dong) 城區各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進行統一推進。”

  教師上傳(chuan) 海量數據自建智慧校園題庫係統

  “截至目前,我們(men) 學校智慧校園題庫係統中試題總數108797道,考試係統共安排3688次,考試試題數44889個(ge) ,考試累計參加人數1083166人次。”

  12月22日,朝陽區實驗小學主管信息化的教學主任王曉鬆告訴新京報記者,十幾年來,他陪伴該校數字化、信息化建設一路至今,目前該校共積累教學資源5823個(ge) ,涵蓋小學9個(ge) 學科。這是0到1的過程,雖然過程很艱苦,但“紮實”是我們(men) 打造智慧校園的最大特色。

  “我們(men) 最開始做的是學情數據分析,2007年開始規劃,當時老師們(men) 確實有很大工作量,每天批改完作業(ye) 後都會(hui) 把結果上傳(chuan) 係統,逐步建立了龐大的題庫,所有學科常見、常考題目和解析都是老師們(men) 逐一上傳(chuan) 而來。”

  2008年,該校數字化校園研發完成投入使用,當時的係統涵蓋了應用數據以及學生、教師的信息管理,助力學校提升教學質量、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2009年,學校又據此開發的數字化校園係統拿下專(zhuan) 利。2014年,學校進一步對數字化校園係統進行整體(ti) 升級,由數字化校園向智慧校園轉型。

  王曉鬆回憶,“那時老師真是挺苦的,但也因此打下了數字校園的基礎”。他拿教研舉(ju) 例,從(cong) 學校管理角度會(hui) 有巡班聽課的工作,以往聽課更多是憑老師的感覺和經驗,但基於(yu) 各班乃至年級的學情大數據,老師們(men) 在聽課前會(hui) 從(cong) 問題出發,尋找並解決(jue) 授課的問題。“每個(ge) 班的數據包括作業(ye) 、錯題、成績等,基於(yu) 大數據可以發現,有的班級學生成績是長期穩定的,有的班級學生成績則波動比較大,學情或上升或下降,從(cong) 管理角度,我們(men) 會(hui) 分析波動大的原因,幫助任課老師梳理問題、總結經驗。有了數據做支撐,聽課目的更明確了。”

  但很快,學校就不滿足於(yu) 此。2014年,個(ge) 性化解決(jue) 學生日常口算練習(xi) 、朗讀練習(xi) 問題的教研需求越發明顯。王曉鬆介紹,對小學教育來說,口算和朗讀等能力奠定了未來學習(xi) 的基礎,平時老師們(men) 會(hui) 隨堂給學生出口算測驗和朗讀要求,但孩子們(men) 回家是否能自主練習(xi) ,練習(xi) 質量能否保證則因人、因家庭而異,“有的孩子說讀課文了,其實在家根本沒讀”。

  王曉鬆介紹,學習(xi) 助手研發應運而生。它如老師的“小助手”一般:數學老師在“朝實學習(xi) 平台”APP上布置口算題,孩子線上做題,老師在線批改;語文老師發布朗讀作業(ye) ,孩子們(men) 在係統內(nei) 錄音閱讀,絕大多數的事務在手機端完成,既解放了家長也高質量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朗讀錄音上傳(chuan) 後,班級小朋友都可以聽到,很多孩子還會(hui) 反複錄音,爭(zheng) 取把最完美的閱讀呈現在班級群中,互相點讚,在‘小比拚’中提高了孩子們(men) 的能力,也激發了興(xing) 趣。”

  “智慧校園是輔助教學的工具”

  12月下旬,北京室外氣溫低至零下8攝氏度,北京東(dong) 城區史家胡同小學的孩子們(men) 正在教室裏欣賞國家博物館的展品。

  這是學校與(yu) 國家博物館簽約,共同開發的線上“博悟之旅”課程之一。利用數字技術對文物進行立體(ti) 掃描,這所小學的學生們(men) 使用ipads足不出戶,便能時時參觀學習(xi) 文物知識,甚至比在博物館中看的更直觀全麵。

  朝陽區實驗小學的美術老師則在線上,像往常一樣給愛畫畫的學生們(men) 舉(ju) 辦一場屬於(yu) 孩子自己的線上畫展。“我們(men) 在學校APP內(nei) 開發了線上畫展的空間,經過一個(ge) 學期的學習(xi) ,學生有了滿意的作品就可以上傳(chuan) 網絡,美術老師審核通過後便會(hui) 展出,其他同學可以在線上畫展瀏覽畫作並給予點評和關(guan) 注,形成一個(ge) 線上交流的平台。”王曉鬆介紹,“每個(ge) 孩子、老師在APP中都有唯一賬號,如學生畢業(ye) 、老師調離退休,賬號就會(hui) 及時停掉、更新,服務器屬於(yu) 學校,形成了安全的、實名的閉環,有效保護個(ge) 人信息。”

  “我們(men) 學校老師信息化素養(yang) 還是不錯的,有想法就盡量通過APP去實現,不光是美術老師舉(ju) 辦線上畫展,老師們(men) 還會(hui) 提出運動打卡、在線比賽等。”

  近年來,依托學校自主研發的“朝實學習(xi) 平台”APP給了孩子們(men) 交流互動的空間,更像一種校內(nei) 的網絡社區,也滿足了老師們(men) 的教學需求,可以說“智慧校園”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截至12月22日,這個(ge) 學期師生使用“運動健康助手”603441人次,其中“身體(ti) 素質鍛煉”51萬(wan) 餘(yu) 人次,“專(zhuan) 項技能訓練”37萬(wan) 餘(yu) 人次;“口算助手”三千餘(yu) 個(ge) 作業(ye) ;“朗讀助手”394個(ge) 作業(ye) ;“聽寫(xie) 助手”407個(ge) 作業(ye) ;美術館提交作品7297個(ge) ,“這些資源為(wei) 個(ge) 性化的教研和教學提供了支持”。

  打造學習(xi) 微社區實現“共享、共生、共創”

  而在北京城市西邊的一所小學裏,利用智慧教研實現的學習(xi) 微社區正在讓學習(xi) 變得“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通過共享,共生、共創的核心理念,我們(men) 在教學樓道裏不同區域打造了相應的學習(xi) 微社區。”北京京源學校小學部校長王琦介紹,學校以學生發展需求為(wei) 導向,探索新興(xing) 技術支持下的教育空間、內(nei) 容空間、技術空間功能的再造,每個(ge) 小空間都相當於(yu) 一個(ge) 小型的學習(xi) 社區,可以支撐全學科學習(xi) 。

  以科學課為(wei) 例,京源學校小學部設有鳥類、獸(shou) 類以及古生物化石類的動物博物館,每當科學課程涉及相應單元時,學生們(men) 就會(hui) 來到博物館領取相應任務,以小組為(wei) 單位共同研究,完成任務後,把學習(xi) 成果上傳(chuan) 至網絡社區,進行交互式學習(xi) 。

  除此之外,學生們(men) 還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樓道藝術長廊的改造,設計出了屬於(yu) 自己的昆蟲微博物館。通過閱讀《昆蟲記》尋跡這些昆蟲、上網搜集相關(guan) 信息、找到相應標本,身邊沒有的,就請教美術老師用圖畫的形式進行展示。

  學校還在微社區給學生專(zhuan) 門開設一間教室,隨時開放,讓他們(men) 探究研討。通過信息技術,在給孩子提供任務的過程當中也提供了由老師開發的相應學習(xi) 資源包,資源共分兩(liang) 類:一類是已有的學生學習(xi) 成果、一類是老師依據現在孩子探究問題提供的圖片、信息、微課等整體(ti) 資源。

  線上領取任務、學校提供學習(xi) 資源、學生上傳(chuan) 學習(xi) 成果、形成主題式學習(xi) 資源庫……王琦介紹,學習(xi) 成果是開放的,家長也可通過客戶端看到孩子每一步的學習(xi) 過程。“項目式的學習(xi) 對接課堂課外,是一種開放的學習(xi) 空間打造。”她說,隨著智慧校園建設過程的推進,學生們(men) 逐漸從(cong) 線上領取多學科融合的任務,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學習(xi) 成果。

  這些成果源於(yu) 智慧教研。據悉,京源學校與(yu)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形成區際教研共同體(ti) ,以教學觀摩、實施共研等方式,線上線下“對話”,豐(feng) 富老師們(men) 的教學方法。同時,每學期在學校大的研究主題下,各教研組製定小的研究課題,每位教師每月以微課的形式予以實踐,將錄製微課上傳(chuan) 學校網絡平台。王琦介紹,現在學校共有微課300餘(yu) 節,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線上觀摩、在線互評等方式進行組內(nei) 教研,豐(feng) 富常規教研方式。

  談及智慧校園建設,王琦表示,在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很多內(nei) 容都需要硬件支撐,但是硬件迭代升級需要資金,因此,期待未來能有以區域為(wei) 單位的存儲(chu) 空間。與(yu) 此同時,她認為(wei) ,智慧校園的建設要與(yu) 課程融合,應該給孩子提供更開放的學習(xi) 空間,能夠支持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xi) 路徑和方法,以及提供更多的學習(xi) 資源。

  觀點

  汪忱

  智慧校園建設,信息素養(yang) 是核心

  如今,校園的硬件設施,尤其是新建學校的硬件設施都非常完備。但在這基礎上,校園的智慧最終還是需要人去使用實現。在智慧校園的建設中,教師的信息化素養(yang) 是核心。

  在推進校園信息化的過程中,年輕老師相對接受得比較快。但是上點歲數的老師,尤其一些在傳(chuan) 統教學方法中做得特別習(xi) 慣的老師,在接受信息化方麵就有些阻力了。學校當時從(cong) 每個(ge) 辦公室挑選了一個(ge) 年輕黨(dang) 員老師,成立了“智慧教育臨(lin) 時黨(dang) 支部”,通過年輕老師帶頭,手把手地教會(hui) 其他教師。

  總而言之,盡管智慧校園的建設目前還不是很成熟,也可能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但是在時代發展的基礎上,信息化辦學是大勢所趨。比如課堂評價(jia) 係統,目前的技術水平,僅(jin) 通過技術手段去評價(jia) 課堂質量還不能保證100%的準確。但是這件事還是需要邁出第一步,你隻有嚐試了,才能真正帶動這件事情的發展。

  王曉鬆

  希望越來越多企業(ye) 助力智慧校園

  智慧校園的建立表麵上是促使老師工作效率提高,效率高了才有更多精力助力學生學習(xi) 的效率,根源目標是學生發展。智慧校園的“智”在於(yu) 打破了傳(chuan) 統的教與(yu) 學的關(guan) 係,尤其是基於(yu) 疫情打造的錄課資源,讓孩子們(men) 能夠在APP中主動學習(xi) 、多次學習(xi) 、溫習(xi) ,有了課堂之外獲得知識和發展的途徑,我認為(wei) 這也是朝著“智慧校園”理想中的方向發展,學生學習(xi) 的途徑多了,教與(yu) 學的方式就會(hui) 發生變化,如果學生把握住了學習(xi) 的主動性,也許有一天將實現完全的個(ge) 性化學習(xi) ,每個(ge) 孩子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速度和方向去學習(xi) 。

  我也希望在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社會(hui) 企業(ye) 能夠參與(yu) 到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助力學校有更好的軟硬件資源,實現更多可能。

  新京報記者劉洋 徐彥琳 蘇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