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研發破解中小企業創新之困
近年來,創新已成為(wei) 企業(ye) 發展的普遍共識,但囿於(yu) 研發資金不足、基礎配套能力欠缺、研發人才資源匱乏等難題,創新讓很多中小企業(ye) 感到高不可攀。如何幫助中小企業(ye) 解決(jue) 創新難題?青島對雲(yun) 端研發賦能中小企業(ye) 創新進行了探索。
2022年以來,為(wei) 給有需求的中小企業(ye) 提供技術服務和創新支持,山東(dong) 省青島市著手布局雲(yun) 端研發平台。雲(yun) 端研發平台如何幫助中小企業(ye) 解決(jue) 創新難題?平台運營情況如何?靠雲(yun) 端研發突破創新瓶頸的中小企業(ye) 發展如何?日前,經濟日報記者就其探索實踐情況展開了調查。
研發在“雲(yun) 上”服務在“泥裏”
“2021年一項調查顯示,青島規上工業(ye) 企業(ye) 有4360餘(yu) 家,但59%的企業(ye) 未建立任何形式的研發中心。為(wei) 此,我們(men) 2022年出台了‘沃土計劃’,目標是推動規上工業(ye) 企業(ye) 研發機構全覆蓋。”青島市科技局企業(ye) 服務處處長韓利軍(jun) 說,“在推進‘沃土計劃’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條件好的企業(ye) 對完善創新體(ti) 係比較積極,但條件較差的企業(ye) 對建設研發機構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抵觸,原因有3個(ge) :過於(yu) 依賴傳(chuan) 統路徑不想創新,擔心投入風險不敢創新,缺少人才、場所、設備、經驗等不會(hui) 創新。”
為(wei) 了破解這些難題,青島市科技局深入調研,發現青島檬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開展中小企業(ye) 科技創新服務,能通過網絡把高校院所的研發資源和企業(ye) 的研發需求鏈接到一起。受此啟發,青島決(jue) 定把研發平台建在“雲(yun) 端”。很快,一個(ge) 依托青島檬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雲(yun) 端研發平台應運而生。
為(wei) 鼓勵企業(ye) 積極上雲(yun) 用雲(yun) ,青島對注冊(ce) 使用雲(yun) 端研發平台並實際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ye) ,根據運營績效每年遴選不超過500家,每家給予最高5萬(wan) 元獎補。“這筆錢本來可以用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劃撥給平台,但為(wei) 了在市場上引發‘賽馬效應’,賽出更多雲(yun) 端研發平台,我們(men) 選擇補貼給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ye) 。”韓利軍(jun) 說,但不承想,因前期投入太大,沒有企業(ye) 願意幹,隻有檬豆科技堅持了下來。
“檬豆科技從(cong) 去年開始研發以來,一直沒有盈利,之所以能堅持下來,一方麵是他們(men) 以前就為(wei) 大企業(ye) 匹配研發資源,已積累了一些科創資源,建立了專(zhuan) 業(ye) 的運營和市場團隊,正想把這一業(ye) 務延伸到中小企業(ye) ;另一方麵,他們(men) 已成功培育出幫助中小企業(ye) 解決(jue) 采購難題的‘檬豆雲(yun) ’,幫助中小企業(ye) 實現低成本智能化改造的‘檬豆物聯’,這兩(liang) 項業(ye) 務可以填補雲(yun) 端研發前期運營資金上的投入。”韓利軍(jun) 說。
但對新建立的雲(yun) 端研發平台來說,要承擔整個(ge) 青島市規上企業(ye) 的研發賦能,無論是高校院所等科創資源,還是企業(ye) 客戶群,都需要大幅擴容。“我們(men) 把團隊人數增加到100多人,並專(zhuan) 門組建了一支市場地推團隊,通過舉(ju) 辦技術交流會(hui) 等形式引導企業(ye) 注冊(ce) 並使用平台。”青島雲(yun) 端研發平台運營方副總裁陳麗(li) 娜說。
“創新需求不是在辦公室裏和企業(ye) 談出來的,而是趴在生產(chan) 線上找出來的。”曾跟著雲(yun) 端研發平台服務團隊一起跑市場的韓利軍(jun) 對這支推廣隊伍讚歎有加。
“不是每一位企業(ye) 老板都能一下子接納創新。”莊亞(ya) 坤是雲(yun) 端研發平台市場推廣團隊中最富有經驗的“老將”,2023年年初他就遭到了青島華禾工藝品有限公司老板的再三拒絕。
“我們(men) 公司主營手工編織咖啡杯墊、餐墊,用不到機器,和創新根本沾不上邊。”提及此事,青島華禾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旭開有點不好意思,“但沒想到,莊亞(ya) 坤帶著高校教授來全程幫我們(men) 盯生產(chan) 線,提出了機械手代替人工的方案”。
從(cong) 拒絕到願意嚐試,過程不易。最終,劉旭開接受了建議,在專(zhuan) 家幫助下給廠裏安裝了4個(ge) 機械手,還裝上了3條全自動流水線。“這些一共花了20多萬(wan) 元,我一個(ge) 訂單就能賺回來。以前一條生產(chan) 線需要20多個(ge) 人,現在隻需要5個(ge) 人,人工成本節省不少。”嚐到甜頭的劉旭開,逢人就誇雲(yun) 端研發好。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ju) 。“雖然產(chan) 品在‘雲(yun) 上’,但服務一定要在‘泥裏’,要腳踏實地深入企業(ye) 挖需求,專(zhuan) 業(ye) 引導、主動幫助企業(ye) 創新。唯有如此,平台才能活起來。”對於(yu) 運營模式,青島雲(yun) 端研發平台運營方總裁秦軍(jun) 有自己的見解。
秦軍(jun) 說這番話的底氣,源自多年來與(yu) 大企業(ye) 合作積攢的經驗。“在大企業(ye) 的高要求下,我們(men) 不但練就了精準匹配資源的能力,也鍛造出一雙識別專(zhuan) 家能力的慧眼。”陳麗(li) 娜說,擴容專(zhuan) 家庫必須更加精準,一旦能力不匹配,無法給企業(ye) 解決(jue) 問題,企業(ye) 就會(hui) 不信任你。
他們(men) 將專(zhuan) 家成果的遴選形成了一套標準:通過應用領域、應用產(chan) 品、技術類別、所在工序4個(ge) 維度,轉化落地可行性、市場預估容量、產(chan) 業(ye) 接受度、產(chan) 業(ye) 化價(jia) 值、先進程度五大標準,來識別成果與(yu) 需求的匹配度。在此基礎上,將專(zhuan) 家資源與(yu) 技術成果打上標簽,實現更為(wei) 精準的資源匹配。“這個(ge) 過程能篩選掉至少一半不匹配創新需求的成果。”陳麗(li) 娜說。
通過人工智能來實現企業(ye) 需求與(yu) 專(zhuan) 家的匹配,能有效提高匹配速度和精準度。青島泰信冷鏈有限公司是一家專(zhuan) 業(ye) 的商業(ye) 級冷藏及冷凍設備製造企業(ye) ,前不久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發布了“尋透明玻璃冰箱門不起霧、低能耗技術方案”的創新需求。需求一發布,係統便從(cong) 中提取了玻璃、防霧、塗層材料3個(ge) 關(guan) 鍵詞,自動為(wei) 其匹配到23項新技術,其中中國科學院蘭(lan) 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俊平的一項“有機矽烷聚合物功能塗層”技術成果,資源匹配度達到99.11分。很快,雲(yun) 端研發平台為(wei) 他們(men) 安排了線上對接會(hui) ,達成了合作共識。目前,該項目已進入送樣實驗階段。
腳在“泥裏”,才能更好地托舉(ju) “雲(yun) 端”。截至目前,青島已有4140家企業(ye) 注冊(ce) 使用雲(yun) 端研發平台,其中規上工業(ye) 企業(ye) 1651家。據初步統計,平台已幫助企業(ye) 發布創新需求2400餘(yu) 條次,推薦各類創新資源16300餘(yu) 條次。
智能攻關(guan) 刨除“硬茬”
“中小企業(ye) 的創新主要分兩(liang) 類,一類與(yu) 降本增效相關(guan) ,約占80%;另一類創新屬行業(ye) 共性難題,占20%。這些對企業(ye) 來說都是‘硬骨頭’,但對平台而言,必須分而治之。”秦軍(jun) 說。
“其實,與(yu) 降本增效相關(guan) 的創新,八成以上都有相對成熟的解決(jue) 方案,並不需要從(cong) 零研發。”秦軍(jun) 說,由於(yu) 雲(yun) 端研發平台具備生態係統開放性、需求發布即時性、數據對接精準性、資源匹配高效性等特點,因此企業(ye) 在平台上發布此類需求,基本都能快速得到解決(jue) 。
青島普瑞森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zhuan) 注於(yu) 食品藥品、醫用耗材和醫療器械生產(chan) 的高新技術企業(ye) 。該企業(ye) 質量中心經理侯海坤告訴記者,雖然他們(men) 企業(ye) 設有研發實驗室,但在開發新產(chan) 品時仍麵臨(lin) 諸多難題,如研究方向難定位、技術合作團隊難尋等。
“現在難題不難了。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服務團隊的牽線下,我們(men) 與(yu) 青島理工大學邵晶教授團隊就‘家用腹膜透析機’研發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侯海坤說,雲(yun) 端研發平台還解決(jue) 了公司關(guan) 於(yu) 蛋白固體(ti) 飲料的技術需求,得到了威海百合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新技術服務。
青島三山機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也是雲(yun) 端研發的嚐鮮者。該公司主營生產(chan) 農(nong) 業(ye) 播種設備、畜牧養(yang) 殖業(ye) 設備,其生產(chan) 的自動化播種機采用傳(chuan) 統機械傳(chuan) 動,但在東(dong) 北、新疆等特殊土質的播種環境下,這種機械傳(chuan) 動裝置極易出現地輪打滑、顛簸等狀況,連帶造成播種株距不精準、種粒計數誤差等問題。去年,在雲(yun) 端研發服務團隊的牽線下,三山機電利用青島中海航潤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技術將機械傳(chuan) 動改成了電傳(chuan) 動,順利解決(jue) 了難題,實現了機械種肥一體(ti) 化。
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這種基於(yu) 成熟技術的“聯姻”比比皆是,企業(ye) 需求與(yu) 科創資源之間真正實現了精準匹配。不過,一些“卡脖子”的行業(ye) 共性問題涉及學科交叉,需要更深層次、更大範圍的協同創新,在平台上短時間內(nei) 難以找到現成解決(jue) 方案。即便找到了協同創新解決(jue) 方案,對一家企業(ye) 而言成本又太高。對此,雲(yun) 端研發平台的解決(jue) 思路是:針對一家企業(ye) 研發,麵向整個(ge) 行業(ye) 推廣。
青島金達發製品有限公司深耕假發製造領域35年,但在真發上色漂染時難以保持發色均勻。“這是個(ge) 行業(ye) 共性問題,不隻我們(men) 一家深受困擾。”公司經理周春華說,今年7月,他們(men) 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將這一問題發布到了雲(yun) 端研發平台上。
“本來沒抱太大希望,雲(yun) 端研發平台服務團隊卻將我們(men) 的需求放在心上,幫忙聯係上了青島大學從(cong) 事純棉織物快速染色研究的苗大剛教授。”周春華說,苗大剛為(wei) 公司開出了既能實現均勻染色,又能提升生產(chan) 效率的數字化漂染“藥方”。
“我們(men) 調查發現存在染色不均勻這一問題的發製品企業(ye) 有30多家,經過溝通,他們(men) 都願意使用新的染色技術,這樣就能攤薄研發成本,所以才能推動這項研發合作。”陳麗(li) 娜說。
深受行業(ye) 共性問題困擾的企業(ye) 還有很多。凡佳食品(青島)有限公司主營預製菜,客戶要求去腥配料中不能有添加劑,令他們(men) 頭疼不已。“為(wei) 保證產(chan) 品質量和風味口感,我們(men) 嚐試用薑片、浸泡等方式去除肉類腥味,但這些方法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凡佳食品采購總監司呈波說。
於(yu) 是,他們(men) 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發出了求助信息,平台為(wei) 他們(men) 匹配到了山東(dong) 大學長期從(cong) 事益生菌應用開發研究的孔健教授。經過分析,孔健提出通過運用乳酸菌幹擾氨類化合物產(chan) 生的方法來減少肉類腥味,而這種乳酸菌試劑他多年前已研製出來。
“一個(ge) 行業(ye) 的難題,就是一個(ge) ‘卡脖子’的技術課題,也是一個(ge) 投資的好項目。”秦軍(jun) 說,他們(men) 正在對乳酸菌去腥項目投資進行評估。
如今,雲(yun) 端研發平台對中小企業(ye) 研發的賦能作用日益顯現。它就像一把趁手的鋤頭,讓中小企業(ye) 更輕鬆地刨除科技創新上的“硬茬”。
重塑產(chan) 學研全鏈條創新認知
經過1年多的實驗,青島市有400多家企業(ye) 享受到了應用雲(yun) 端研發補貼。讓人意外的是,今年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曾使用過雲(yun) 端研發平台的企業(ye) 中,有96%的企業(ye) 仍持續登錄平台並搜索創新資源,66%的企業(ye) 發布了新的創新需求。“這說明,雲(yun) 端研發平台重塑了很多企業(ye) 的創新認知與(yu) 思維。”韓利軍(jun) 說。
青島鴻潤通食品有限公司的案例很有代表性。作為(wei) 青島較早進行海鮮汁原料生產(chan) 的企業(ye) 之一,它雖有先進的加工和檢測設備,卻沒有研發團隊。2022年,雲(yun) 端研發平台市場人員第一次到鴻潤通推廣時遭到了拒絕。雲(yun) 端研發平台客戶經理肖強說:“我們(men) 又進行了第二次登門拜訪,分享的乳酸菌去腥案例讓對方眼前一亮。”
“國內(nei) 消費者對含腥味的調味料很敏感。如果我們(men) 能掌握海鮮汁去腥技術,市場競爭(zheng) 力勢必會(hui) 提高。”鴻潤通副總經理周垂芬說。思想轉變帶來行動變化。通過雲(yun) 端研發平台服務團隊牽線,鴻潤通與(yu) 孔健教授團隊進行了溝通合作,在牡蠣酶解環節中加入天然食品乳酸菌素,起到了較好的去腥效果。“這就是創新!將來我們(men) 可以進一步擁抱創新。”周垂芬感歎。
通過一次創新改變企業(ye) 認知的案例有很多。“雲(yun) 端研發平台不僅(jin) 能改變企業(ye) 一把手的觀念,推動企業(ye) 積極擁抱研發創新,還能改變企業(ye) 接班人不願接班的問題。”秦軍(jun) 說,不少企業(ye) 接班人不願接班是因為(wei) 老一輩從(cong) 事的產(chan) 業(ye) 較為(wei) “老舊”,缺乏吸引力。而雲(yun) 端研發平台能幫助傳(chuan) 統企業(ye) 實現數字化升級,一些企業(ye) 接班人的思想也隨之轉變,有的還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建起了行業(ye) 平台,將從(cong) 父輩們(men) 手裏接過來的傳(chuan) 統企業(ye) 發展成數字驅動企業(ye) 。
除了企業(ye) ,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員也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助力下不斷轉變認知。青島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王繼榮告訴記者,過去高校實行科學線性式的科研組織模式,先進行基礎研究,再進行應用研究,實現科研成果落地。這種模式不利於(yu) 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與(yu) 外部產(chan) 業(ye) 需求對接。“現在通過雲(yun) 端研發平台,我們(men) 能快速獲取市場數據和用戶反饋,掌握市場需求和趨勢,打破了過去的思維慣性,非線性式科研組織模式多了起來。”
除了創新意識的改變,企業(ye) 還改變現有生產(chan) 模式,從(cong) 單一業(ye) 務向研發製造全鏈條延伸。
青島阿蒂斯特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要從(cong) 事產(chan) 品工業(ye) 設計、外觀設計和結構設計。去年,公司要為(wei) 一款新型即熱式袋裝水飲水機進行工業(ye) 化設計,要對材料、加熱部件等全麵創新,以避免空氣對水質造成二次汙染。
“我們(men) 是產(chan) 品設計公司,此前沒有研發能力,無力獨立開發一款產(chan) 品。”阿蒂斯特董事長兼總經理趙又一以飲水機高能即熱模塊這一核心器件為(wei) 例說,“這種器件市麵上找不到,我們(men) 也無法研製。為(wei) 盡快完成客戶委托,我們(men) 就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發布了需求,沒想到很快就被安徽一家企業(ye) 揭了榜。這家企業(ye) 對器件進行了定製化改良,超出了我們(men) 預期。”
此後,阿蒂斯特陸續將飲水機所需的矽膠管、芯片、模具等創新需求發布在平台上。“雲(yun) 端研發平台幫我們(men) 節省了40%的研發成本,節約了至少80%的研發時間。”趙又一說,公司依托雲(yun) 端研發平台的創新資源,專(zhuan) 門成立了對接創新資源與(yu) 服務的團隊,現在公司已成長為(wei) 一家涵蓋設計、研發、製造環節的企業(ye) 。
重塑認知,重塑思維,重塑能力,重塑模式。雲(yun) 端研發平台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扭轉著諸多企業(ye) 的思維,而平台上也正衍生出越來越多形色各異的創新“新思潮”。
豐(feng) 富“平台+”放大賦能圈層
雲(yun) 端研發平台運營方資源總監張旭告訴記者,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最難的是獲取企業(ye) 的技術需求點,這就需要建立一支有經驗的專(zhuan) 業(ye) 技術隊伍,既能為(wei) 企業(ye) 診斷問題,又能聽懂企業(ye) 的技術語言。然而,建立這樣一支隊伍,僅(jin) 憑雲(yun) 端研發平台一己之力很難實現。
“為(wei) 解決(jue) 這一問題,我們(men) 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接入了麵向全社會(hui) 開放的技術經紀人端口。目前,在平台注冊(ce) 的技術經紀人已達70多人。”張旭說,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活躍著很多技術經紀人,但他們(men) 散落在社會(hui) 各個(ge) 角落。通過開放端口將技術經紀人聚攏到平台上,借助市場化手段能有效激發他們(men) 的積極性。如此一來,既能幫助更多企業(ye) 挖掘更多技術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又能讓技術經紀人獲得收益。此外,還可以提升平台活躍度,形成創新生態。
為(wei) 幫助中小企業(ye) 解決(jue) 創新成本高的問題,雲(yun) 端研發平台催生出了開發者平台。雲(yun) 端研發平台運營方技術總監範聖斌說,十幾萬(wan) 元甚至上百萬(wan) 元的數字化改造成本,是阻礙中小企業(ye) 走向創新的一大門檻。把工業(ye) 協議搬到雲(yun) 端,能將數字化改造成本降至萬(wan) 元級別。
企業(ye) 想實現數字化,必須實現設備互聯、數據交互。但中小企業(ye) 使用的設備種類繁多,要實現數據交互麵臨(lin) 諸多困難。
“萬(wan) 物互聯,需要有工業(ye) 協議作為(wei) 支撐。目前,我國大概有幾十萬(wan) 種來自國外的工業(ye) 協議,要取得其授權,必須購買(mai) ‘工業(ye) 協議包’。如果打包購買(mai) ,一方麵有些協議數據企業(ye) 並不需要,另一方麵價(jia) 格也較昂貴。”範聖斌說,今年在雲(yun) 端創建了開發者平台,通過市場化運作,讓工程師們(men) 將開發出來的協議在平台上共享,有需求的企業(ye) 可以選擇性購買(mai) ,大大降低了工業(ye) 協議購買(mai) 成本,企業(ye) 的數字化改造成本也隨之大幅減少。“開發者的工業(ye) 協議被選購的越多,收益就會(hui) 越多。這種正向激勵會(hui) 吸引來越來越多開發者。”
開發者平台於(yu) 今年9月底上線,目前,第一批100多名工程師已成功入駐平台。
為(wei) 進一步統籌創新資源、放大賦能圈層,雲(yun) 端研發平台推出了“平台+”模式。陳麗(li) 娜告訴記者,為(wei) 推動高校院所專(zhuan) 家有針對性地設計科研課題,成果轉化更加注重需求導向。前不久,他們(men) 開放了“平台+高校院所”端口,目前已有2000餘(yu) 位高校院所專(zhuan) 家教授在雲(yun) 端研發平台上創建了專(zhuan) 家工作室。
日前,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科學與(yu) 工程學院12位教授在平台上開通了工作室。青島榴大姐食品公司與(yu) 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孫慶傑,青島鑫複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與(yu) 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朱英蓮分別簽署了合作協議,在技術供需方麵實現精準“卡位”。
陳麗(li) 娜介紹,隨著“平台+高校院所”逐漸發展,將進一步提升企業(ye) 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向更深層次轉化。
“我們(men) 將疊加各類資源要素,加大引導雲(yun) 端研發向‘平台+’轉變,促進信息共享、優(you) 勢互補、協同發展,放大創新賦能效應。”韓利軍(jun) 表示,他們(men) 正在搭建“線上+線下”科創服務平台新生態。“未來,雲(yun) 端研發平台還將開放‘平台+服務機構’,與(yu) 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合作;開放‘平台+金融機構’,進一步降低企業(ye) 融資成本和門檻,解決(jue) 中小企業(ye) 融資難等問題。”
劉 成(來源:經濟日報)
劉 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