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強製掃碼關注”為何屢禁不止?

發布時間:2024-01-02 16:23:00來源: 廣州日報

  “不知道從(cong) 什麽(me) 時候開始,停車、點餐、繳費等都要掃碼,有的隻提供掃碼支付服務,離開手機好像什麽(me) 都幹不了;有的掃碼支付前得填一堆信息或關(guan) 注一堆亂(luan) 七八糟的公眾(zhong) 號,實在讓人頭疼。”這是一位消費者的心聲。(1月1日《法治日報》)

  掃碼成負擔,不掃碼寸步難行。對此,有讀者或許會(hui) 感到疑惑,這可不算新聞呀!確實。近年來,相關(guan) 話題隔三差五見諸報端,批評、呼籲可謂不絕於(yu) 耳。那辭舊迎新之際,為(wei) 何還要舊事重提?沒辦法,亂(luan) 象未除,報道就得追蹤到底,媒體(ti) 評論也當繼續關(guan) 注、繼續呼籲。

  討論什麽(me) 呢?至少有兩(liang) 個(ge) 問題,值得深究。

  第一,究竟為(wei) 何屢禁不止?答案很簡單,利益驅使。小小的二維碼,不隻是技術進步的產(chan) 物,也意味著商業(ye) 模式的“升級”。它們(men) 與(yu) 利益深度綁定:既可降低人力成本,又可提高營業(ye) 效率;再往深裏看,商家通過掃碼強行“圈粉”,采集用戶信息,可快速積累用戶,進而推送廣告、誘導消費、變現流量……換言之,過去付費即走,隻是一錘子買(mai) 賣,如今消費者被商家強行“綁定”,二者變成了一種長線“聯係”。這般“玩法”,好處頗多,商家會(hui) 舍得放下嗎?既如此,不動真格不行。加大抽查、暗訪力度,進一步暢通侵權投訴渠道——嚴(yan) 肅整治相關(guan) 亂(luan) 象很有必要。

  第二,是否非禁不可?在很多商家甚至不少消費者看來,自助掃碼,多麽(me) 方便的設計、何其天才的發明,幹嘛非得跟它過不去?我們(men) 常說,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隻有認識到位才能行動自覺。進一步厘清相關(guan) 認識,對於(yu) 問題的解決(jue) 至關(guan) 重要。

  先說便捷。技術終究是為(wei) 人服務的,這是共識。服務,自然要以滿足需求為(wei) 依歸。至於(yu) 是人工還是自助,隻是形式問題。取代了人工不意味著高級,用上了科技不等同於(yu) 創新。如果為(wei) 了所謂的“高級”,反而拉低了服務質量,必然得不償(chang) 失。二維碼就是如此。要點餐先掃碼,在停車場繳費先掃碼,要開發票先掃碼,景區買(mai) 門票先掃碼……掃碼很方便,但不該是唯一選項。更何況,“強製掃碼”經常要用戶關(guan) 注公眾(zhong) 號、注冊(ce) 甚至綁定手機,還必須和彈窗廣告“鬥智鬥勇”——沒有為(wei) 麻煩做“減法”,反而做了“加法”,何便之有?

  再說公平。“消費者”是由不同群體(ti) 組成的。年輕人喜歡線上的便捷,老年人則習(xi) 慣線下的直接。在消費場景中,一些群體(ti) 或許是少數,但他們(men) 的需求就該被忽視嗎?拒絕“不掃碼寸步難行”,禁止手機掃碼成為(wei) “單選題”,並非一件小事,而是事關(guan) 老年、殘障等特殊群體(ti) 的切身利益。

  最後,再看法律。“強製掃碼”表麵自願,實則“強製”,已涉嫌侵犯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強製”關(guan) 注公眾(zhong) 號、過度搜集信息,更是為(wei) 個(ge) 人信息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不容。既不便捷又不合理合法,不該嚴(yan) 管嗎?

  (廣州日報 夏振彬)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