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漠到大海!“愛達·魔都號”商業首航期間舉辦敦煌大講堂
中新網上海1月4日電 (殷立勤 何寶新)2024年1月1日,國產(chan) 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駛離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開啟為(wei) 期七天六晚的商業(ye) 首航。首航第二天,由敦煌研究院專(zhuan) 家帶來的“敦煌係列”大講堂在魔都號開講,為(wei) 船上遊客們(men) 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麵的“海上文化之旅”。
“這是敦煌莫高窟第45窟,裏麵的天王、菩薩、弟子,每一尊塑像的雕刻手法各不相同。古代工匠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把一個(ge) 個(ge) 鮮活的形象展現在我們(men) 麵前。”來自敦煌研究院的主講人一邊介紹著莫高窟裏的精美壁畫和彩塑作品的高超技藝,一邊將這些作品背後的宗教和曆史故事娓娓道來。台下觀眾(zhong) 們(men) 聚精會(hui) 神,沉醉其中。
敦煌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的瑰寶,它的開鑿曆時千年,從(cong) 十六國時期一直延續到元代,見證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本場講座聚焦敦煌石窟,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敦煌石窟的藝術特點和價(jia) 值,並引導觀眾(zhong) 進一步關(guan) 注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原來隻知道敦煌莫高窟,聽了大講堂之後才知道石窟背後這麽(me) 多故事,感覺受益匪淺。”參加活動的乘客王先生說。
大講堂所在的區域四層甲板的星燦俱樂(le) 部,同時也在舉(ju) 辦《念念敦煌:數字敦煌走進愛達郵輪》藝術展。而“愛達·魔都號”的藝術畫廊兩(liang) 側(ce) 牆壁上則展陳了由愛達郵輪和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選的16幅經典的敦煌壁畫,包含了多個(ge) 時期的佛教史跡畫、本生故事畫、經變畫、裝飾圖案代表作。展覽壁畫借助了“數字敦煌”的數據支持,通過高保真複製技術實現了高精度的複刻,配合魔都號上休閑的旅遊模式,觀眾(zhong) 可以在充足的時間裏,自由欣賞遠在千裏之外的莫高窟壁畫細節,在海洋上打卡敦煌瑰寶。
據悉,在“愛達·魔都號”商業(ye) 首航期間,將連續舉(ju) 辦四場敦煌係列專(zhuan) 題講堂,主題涵蓋敦煌石窟藝術、衣冠服飾、曆史故事和宗教文化。
國產(chan) 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與(yu) 敦煌文化有著淵源頗深。在建造之初,愛達郵輪公司就從(cong) 敦煌壁畫藝術中采擷靈感,以“絲(si) 綢之路”為(wei) 主題,選取中式美學的敦煌飛天及天女散花作為(wei) 船體(ti) 塗裝,將經典的顏色與(yu) 靈動的線條融為(wei) 一體(ti) ,整艘郵輪猶如“身披飛天彩帶”,在敦煌的“飛天神話”中,絲(si) 帶不隻是起到裝飾作用,更重要的是對飛天的主體(ti) 起到保護作用,這也體(ti) 現了運營團隊深厚的文化底蘊,希望通過這種經典符號來表達“飛天彩帶保駕,郵輪平安遠航”的樸實希冀。在此基礎上,為(wei) 了貫徹將“愛達·魔都號”打造成促進文化交融、傳(chuan) 播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使者的宗旨。在去年11月4日郵輪命名交付儀(yi) 式上,中船郵輪和愛達郵輪就邀請了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感動中國人物,“敦煌女兒(er) ”樊錦詩擔任啟航大使,為(wei) “愛達·魔都號”命名,她表示,“愛達·魔都號”是郵輪現代科技的一顆明珠,本身就是一個(ge) 大使,能夠把我們(men) 的文化和成就帶出去。
愛達郵輪業(ye) 務總監國佳介紹,此次講座是魔都號傳(chuan) 統文化研學係列產(chan) 品的首發,後續愛達郵輪還將持續推進與(yu) 敦煌研究院等國內(nei) 知名研究所、博物館的合作,在之後的航次中,還將邀請更多專(zhuan) 家學者來到郵輪上來舉(ju) 辦講壇和文化交流活動,給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們(men) 帶來別具東(dong) 方韻味的郵輪文化體(ti) 驗,進一步傳(chuan) 播和講述中國的文化瑰寶,打造航行在“海上絲(si) 綢之路”上的國家名片。(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