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立新求進 何以為先
2024剛過去一周,珠三角開局即開跑。
1月1日,廣汽埃安宣布,2023年累計銷量超48萬(wan) 輛,同比增長77%,同時成為(wei) 全球最快破百萬(wan) 汽車品牌;1月2日,深圳首批205個(ge) 新項目建設集中開工,為(wei) 做好全年各項工作扣響發令槍;1月3日,粵港澳大灣區規模最大的儲(chu) 能電站——寶塘電網側(ce) 獨立電池儲(chu) 能站在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正式投運;1月4日,粵港澳大灣區“超級盛會(hui) ”——2024大灣區(東(dong) 莞)工商界高峰論壇及交流會(hui) 在東(dong) 莞開幕……
奮勇爭(zheng) 先的開年,源自一馬當先的使命。僅(jin) 以2023年前三季度數據看,廣東(dong) GDP總量9.6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比重為(wei) 10.53%,同比增長4.5%。其中,珠三角9市GDP達7.8萬(wan) 億(yi) 元,對廣東(dong) GDP貢獻占比81.3%,較2022年同期提升0.2個(ge) 百分點,規模持續領跑。
對全省貢獻提高0.2個(ge) 百分點,是珠三角經濟韌性的表現,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珠三角堅定回答。上月,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召開並要求,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在錨定“一點兩(liang) 地”戰略定位、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征程中,立新求進,是2024年珠三角的必答題。
立新求進,珠三角應向哪裏突圍,何以為(wei) 先?
評論員:朱紫強
產(chan) 業(ye) 突圍:舍我其誰
立新求進,珠三角要有敢於(yu) 當先的底氣,需要大城勇奮進。
世界工業(ye) 發展史一再證明,工業(ye) 先發地區如果不能與(yu) 時俱進,就有可能在一波接一波的工業(ye) 革命、科技革命浪潮中淘汰。沒有產(chan) 業(ye) 的向上突圍,珠三角的繁榮也是不可持續的。
從(cong) 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轉型的周期視角看,珠三角是創新開放前沿陣地,經濟外向型發展水平高、城鎮化水平高,經濟增長和人口集聚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在全球經濟下行、中國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攻堅期,珠三角相應也麵臨(lin) 更大轉型挑戰。
佛山工業(ye) 發展早,製造業(ye) 規模長期居全國前列,而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占比最重。過去一年,借助數改智轉、借船出海、推陳出新,一批如海天、蒙娜麗(li) 莎為(wei) 代表的傳(chuan) 統製造企業(ye) 實現產(chan) 品迭代。
過去一年,也有一批珠三角製造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刷新國民對國貨品牌認知,擦亮了中國製造的名片,是珠三角產(chan) 業(ye) 突圍有力證明。
如坐落於(yu) 深圳的比亞(ya) 迪,去年新能源汽車銷售302.4萬(wan) 輛,同比增加61.86%,超過特斯拉,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chan) 商;產(chan) 自廣州的中國首台純電超跑——昊鉑SSR,改寫(xie) 了國產(chan) 汽車與(yu) 高端無緣的曆史。
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穩住珠三角工業(ye) 大盤的產(chan) 業(ye) 新秀。
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dong) 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累計同比分別增長4倍、18.4%、29.2%。在一大批代表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能源車、工業(ye) 機器人、顯示器等產(chan) 業(ye) 拉動下,廣州1-11月規上工業(ye) 增加值累計增速於(yu) 年內(nei) 首次轉正,同比增長0.1%;深圳2023年前三季度,戰新行業(ye) 增加值就突破1.04萬(wan) 億(yi) 元,GDP占比提升至42.5%。
提前布局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不僅(jin) 助力珠三角頭部城市廣州、深圳頂住下行壓力,也為(wei) 腰部城市佛山、東(dong) 莞經濟回穩打下基礎。
佛山視戰新產(chan) 業(ye) 為(wei) 產(chan) 業(ye) 新形態的重要增量,將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培育成超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後,提出到2025年把新型儲(chu) 能、醫藥健康、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培育成為(wei) 千億(yi) 集群;隨著9月至11月華為(wei) 手機的強勢回歸,東(dong) 莞電子信息製造業(ye) 增加值雙位數反彈,拉動工業(ye) 大盤攀升。在“三部手機”技術迭代下,東(dong) 莞經濟加快企穩回暖。
擇高處立,是珠三角突圍崛起的撒手鐧,更是穿越多次經濟周期重新煥發新機的先手棋。在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崛起背後,還藏著一個(ge) 不容被忽視的事實,那就是無論從(cong) 經濟總量還是工業(ye) 總產(chan) 值,廣深佛莞在珠三角大盤占比都超過七成以上。廣深佛莞穩,珠三角經濟就穩。
麵對外部環境複雜性、嚴(yan) 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的2024年,廣深佛莞表現隻會(hui) 更重要,更要夯實穩的基礎,強化進的態勢,向新而行、向優(you) 而進、向強而爭(zheng) ,做好大灣區區域經濟的壓艙石,於(yu) 危機中育新機,向科技創新要答案,推動更多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形成生態集群。
空間突圍:迎風起勢
立新求進,珠三角要有奮勇爭(zheng) 先的銳氣,需要小城爭(zheng) 上遊。
當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已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上月,廣東(dong) 省政府印發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東(dong) 莞、惠州入圈“大深圳”,肇慶、佛山入圈“大廣州”,珠三角迎來發展新格局。
作為(wei) 大灣區空間突圍的一次全新嚐試,也為(wei) 佛山大步“北向”“西進”、惠州在圈融圈、肇慶“向東(dong) 看、向東(dong) 趕”等城市格局變動打開更大想象空間。
如果說廣深佛莞是珠三角經濟的壓艙石,其他五座城市就是珠三角經濟的潛力股。都市圈的規劃和落實,更大的意義(yi) 舊在於(yu) 釋放超大城市帶動能力,助力圈內(nei) 產(chan) 業(ye) 空間重組、優(you) 化,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從(cong) 去年年中河套方案的橫空出世,再到上月都市圈規劃驚豔亮相,每一個(ge) 涉及深圳的重大規劃,都對深圳的城市能級提出新要求。
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也將協同深圳、東(dong) 莞參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將更有底氣和信心衝(chong) 擊廣東(dong) GDP萬(wan) 億(yi) 第五城。
但比都市圈合縱連橫更動人的是環珠江口的空間突圍。
一個(ge) 月前召開的省委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會(hui) 議上,“聚焦深度融合推動珠江口一體(ti) 化高質量發展”被再次提及。黃金內(nei) 灣,再度成為(wei) 關(guan) 注焦點。
2024年,一個(ge) 比肩港珠澳大橋的大灣區IP——深中通道將建成通車。在智綱智庫創始人王誌綱看來,深中通道不是一座橋,而是一個(ge) 時代。它將聯通廣州、深圳、珠江西岸三大都市圈,成為(wei) 大灣區的黃金樞紐,為(wei) 珠江西岸城市帶來區外戰略性力量。
大時代需要新思維,珠江西岸城市需在新的坐標係中找準方位。
珠海陸域麵積全省最小,但海域麵積是陸域麵積3.6倍。當下,珠海建成3座深海養(yang) 殖平台,新動工建設3個(ge) 海洋牧場項目,在海洋強省建設版圖標記了清晰的坐標。
中山拿出戰士的態度,2023年來改出3萬(wan) 多畝(mu) 工業(ye) 用地。這一成績單,比過去十年工業(ye) 出讓用地還要多。去年6月,更是首度攜手深圳聯手國際招商,奏響同城序曲。
一度被認為(wei) “在珠非珠”的江門,在被“狂飆”帶火後,期待依托跨江跨海通道進群融圈,鼓勵“深圳總部+江門基地”“深圳研發+江門生產(chan) ”“深圳服務+江門製造”。
肇慶在不斷強化縣域內(nei) 生動力的基礎上,密切對接廣州、佛山幫扶地市,肇慶四縣一市與(yu) 關(guan) 注幫扶區共建產(chan) 業(ye) 轉移產(chan) 業(ye) 合作園,促進珠三角先進地區產(chan) 業(ye) 向肇慶有序轉移……
在這場環珠江口發展紅利爭(zheng) 奪戰中,兩(liang) 岸城市空間突圍比拚競速,部分城市開始獲得回報。截至2023年底,中山新招引200多家企業(ye) ,服務300多家本土企業(ye) 增資擴產(chan) ,預計推動新增投資總額近940億(yi) 元,實現產(chan) 業(ye) 的“騰籠換鳥”。
展望2024年,伴隨深中經濟合作區開園、深江經濟合作區等新平台一一亮相……這些新空間將為(wei) 大灣區高質量融合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在圈群的競合中奮進,在奮進中突破。以更加包容、更加開放的心態,擁抱更寬廣的競爭(zheng) 合作,珠三角一眾(zhong) “小城”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甚至晉升為(wei) 大城。
目標突圍:九城共舞
立新求進,要有一馬當先的士氣,更要九城新跨越。
按照省委“1310”具體(ti) 部署,珠三角各市正以“再造一個(ge) 新廣東(dong) ”的意誌和幹勁奮力開拓、攻堅克難,推動全省現代化建設展現新氣象。
圍繞各市中心工作,各市分工協作,以攻關(guan) 自身發展之痛點,作答“珠三角立新求進,何以當先”這個(ge) 大課題。
廣州要回答,如何做最強省會(hui) 。不僅(jin) 要做廣東(dong) 的廣州,更要做中國的廣州。以自身帶動全省強,做強做實國家中心城市等定位,向世界展示大城風範。
深圳要回答,如何做中國示範。改革先鋒的一小步,是現代化中國的一大步。朝著提前15年打造出一個(ge) 中國式現代化的樣板,為(wei) 世界提供更多確定性。
珠海要回答,如何向海圖強。圍繞“小而美”“小而精”布局海洋經濟作出示範,按照目標,至2025年珠海海洋總值要達到1530億(yi) 元,占GDP比重約25.5%。
佛山要回答,如何保持製造青春。在“老工業(ye) 基地”和“製造業(ye) 基業(ye) 長青”中找準方向,一手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一手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闖出製造業(ye) 突圍之路。
惠州要回答,如何跨越城市圈層。在GDP跨過5000億(yi) 元,眺望1萬(wan) 億(yi) 等當下,加快進群融圈,揚長避短、迎難而上,融入雙循環格局,衝(chong) 擊廣東(dong) 萬(wan) 億(yi) GDP第五城。
東(dong) 莞要回答,如何彰顯城市韌性。作為(wei) 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城市,如何穿越經濟周期,與(yu) 全球市場共舞;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創新驅動,繼續積蓄逆風翻盤的能力。
中山要回答,如何推動深中協作。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車之際,超級工程變現之時,如何讓深中相互協作,使中山成為(wei) 滿足高端人群、服務高端產(chan) 業(ye) 的灣區之心。
江門要回答,如何重回主流。在成為(wei) 網紅城市之後,如何繼續留住各界關(guan) 注目光。抓住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即將通車的機遇,參與(yu) 城市群分工,走向大灣區舞台中央。
肇慶要回答,如何壯大縣域。抓好對口幫扶,因地製宜、因縣施策,走好“宜工則工、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商則商、宜遊則遊”差異化發展之路,為(wei) “灣區縣象”破題……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珠三角開局當先,九城共舞。當先,是正當的底氣;當先,是應當的期許;當先,是爭(zheng) 當的信心。
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突破”,2024年的珠三角,奮勇當先、一馬當先!(南方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