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縱論:大食物觀究竟“大”在哪裏
“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是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的體(ti) 現,最終目的還是為(wei) 了滿足14億(yi) 人口對食物的需求。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國農(nong) 學會(hui) 原副會(hui) 長、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原校長柯炳生用一句話概括了他所理解的大食物觀。
大食物觀是什麽(me) ?究竟“大”在哪裏?前不久,以“大食物觀與(yu) 糧食安全”為(wei) 主題的中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論壇院士報告會(hui) 在江蘇南京舉(ju) 辦。會(hui) 上農(nong) 業(ye) 領域專(zhuan) 家學者紛紛發表自己對於(yu) 實現大食物觀和糧食安全的見解。
“民以食為(wei) 天”。70年前的糧食被理解為(wei) 水稻、小麥等主食,但在物質生活豐(feng) 富、“吃得飽”的問題基本解決(jue) 的今天,糧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yi) 。糧食也可以是肉禽蛋奶、水產(chan) 品和瓜果蔬菜等食物——不少糧食用於(yu) 生產(chan) 肉禽,最終變成人們(men) 餐桌上的美食,不斷地改變著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提升著中國人的營養(yang) 狀況。
“2022年,我國的糧食進口量占全年我國糧食總產(chan) 量的19%。持續提升食物種類和質量越來越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農(nong) 科院作科所研究員萬(wan) 建民說,“在我國,良種對增產(chan) 的貢獻率是45%。但是在發達國家,這一數據達到了60%以上。發展生物育種科技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學會(hui) 常務理事喻景權看來,設施農(nong) 業(ye) 能促進肉蛋奶、蔬果、水產(chan) 品的有效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
他以蔬菜為(wei) 例,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其中蔬菜是食物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每人每天要吃300-500克蔬菜。如果按每人每天攝入500克、全國人口14億(yi) 進行初步計算,全國每天需要消耗70萬(wan) 噸蔬菜。設施農(nong) 業(ye) 的發展,使得蔬菜的周年供應早已實現。
“不同蔬菜營養(yang) 配比不同,生物學產(chan) 量跟上市量的不同,生產(chan) 種類跟居民需求不同,還有季節限製等,都影響著供給是否有效的問題,這也是大食物觀下必須考慮的問題。”喻景權說。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南京農(nong) 機化所原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胡誌超提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ei) ,我國大食物觀下的糧食安全依然是保障“數量安全”,而保障數量安全的關(guan) 鍵是通過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不斷提升產(chan) 能。
胡誌超說,丘陵山區因為(wei) 自然、經濟、社會(hui) 等諸多因素,農(nong) 業(ye) 機械化長期以來發展滯緩,嚴(yan) 重製約了其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潛能的發揮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發展。他建議加強科研投入,“以機施技”和“以技施機”相向而行。
植物工廠作為(wei) 一種新興(xing) 食物生產(chan) 工廠受到不少創業(ye) 者的青睞。所謂植物工廠,就是無需泥土、不灑農(nong) 藥、不受自然環境影響,通過模擬植物所需光照、溫度、營養(yang) 等要素,在完全工廠化的條件下生產(chan) 植物的工廠。
植物工廠被認為(wei) 是對傳(chuan) 統農(nong) 作方式的顛覆,在今天,它往往因為(wei) 初期投入高、運行成本高等問題而難以推廣,但作為(wei) 設施農(nong) 業(ye) 的高級階段,植物工廠不僅(jin) 能為(wei) 保障居民菜籃子提供有效補充,也可以成為(wei) 農(nong) 民致富和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重要抓手。
“從(cong) 生物學的角度來說,植物的光能利用率隻有3%,如何突破這一問題,是未來植物工廠降能耗的主要方向。”喻景權說。
除了植物工廠,替代蛋白的生產(chan) 也被看好,被認為(wei) 是真正工業(ye) 化的食品生產(chan) 方式。
“替代蛋白在全球食品領域是一個(ge) 非常熱門的話題,主要是希望通過微生物蛋白、昆蟲蛋白、藻類蛋白、植物蛋白和動物細胞培養(yang) 的蛋白,來替代傳(chuan) 統的畜禽養(yang) 殖的動物蛋白。”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教授陳堅說,有預測認為(wei) ,到2035年,替代蛋白將占據全部蛋白供應的11%,市場規模超過2900億(yi) 美元。
在他看來,替代蛋白不僅(jin) 能變革蛋白生產(chan) 模式,還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國家食物供給安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發現,細胞培養(yang) 肉的生產(chan) ,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減少92%,水消耗量減少78%,同時,它的效率也更高。而通過篩選和組合人體(ti) 必需的氨基酸等,可以實現更好的品質和口感,同時補充更豐(feng) 富的營養(yang) 元素。
生物技術正在重塑世界。人們(men) 通過現代科學的設計,正在生產(chan) 出更多美味且健康的食品,未來食品有很多內(nei) 容,比如植物基食品、替代蛋白、精準營養(yang) 等。“未來已來,我們(men) 應對未來隻能唯變不變。”陳堅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瑞璿 記者 邱晨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