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本科生“回爐”讀職校增多呼喚普職融通

發布時間:2024-01-11 10:27: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本科生“回爐”讀職校增多呼喚普職融通【非常視點】 

  堂吉偉(wei) 德

  據廣東(dong) 嶺南職業(ye) 技術學院統計,近兩(liang) 年,學院招收“回爐”考取技術技能證書(shu) 的本科及以上畢業(ye) 生累計超過150人,培訓方向主要是心理谘詢師、公共營養(yang) 師和健康管理師等。多名“回爐”畢業(ye) 生表示,技能學習(xi) 可以給他們(men) 的職業(ye) 生涯拓展新空間。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本科學曆+技能證書(shu) ”成為(wei) 不少大學畢業(ye) 生求職時的配置,本科畢業(ye) 生“回爐”職業(ye) 院校學習(xi) 技能的現象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

  高校本科生“回爐”讀職校現象出現有很長一段時間,其間不乏一些典型例子。如2015年,在電視台工作兩(liang) 年後,從(cong)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喬(qiao) 東(dong) ,決(jue) 定去一所職業(ye) 院校學門技術;2021年,一段多名中年人出現在山東(dong) 一所高職院校新生報到現場的視頻引發熱議,據介紹這些“新生”都已經有40歲了。

  近年來,隨著就業(ye) 形勢日益嚴(yan) 峻以及職場競爭(zheng) 日趨激烈,本科生“回爐”讀職校的數量越來越多,“本科學曆+技能證書(shu) ”成為(wei) 不少大學畢業(ye) 生求職時的配置。當技能證書(shu) 成為(wei) 職場競爭(zheng) 的籌碼和晉升的敲門磚,高校畢業(ye) 生積極到職校學習(xi) 相關(guan) 技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高校教育注重學科知識的傳(chuan) 授,而職業(ye) 教育更加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yang) 。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高校畢業(ye) 生因為(wei) 結構性過剩,麵臨(lin) 的就業(ye) 壓力越來越大,而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最近實際的培養(yang) 方式,卻存在較大的用人缺口。據人社部統計,2022年中國技能人才僅(jin) 占就業(ye) 人口總數的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28%。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僅(jin) 製造業(ye) 十大重點領域技能人才缺口將達到近3000萬(wan) 人。

  在工業(ye) 領域,正常的人才結構是 1 個(ge) 科學家、10 個(ge) 工程師、100 個(ge) 技能人才。在日本,整個(ge) 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的高級技工占比 40%,德國高達 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jin) 為(wei) 5%左右。巨大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已成為(wei) 中國製造業(ye) 轉型的巨大障礙。在如此情況下,本科生“回爐”讀職校既是基於(yu) 現實被動選擇,也是提高自身競爭(zheng) 力的主動作為(wei) ,更是把理想與(yu) 現實有機結合的合理選擇。

  最合適的選擇才是最優(you) 的選擇。本科生“回爐”讀職校表明越來越多的人已不再受傳(chuan) 統觀念的束縛,選擇走差異化路徑。這也為(wei) 職業(ye) 教育帶來了更多的機會(hui) ,創造了更廣的空間。不過,要真正解決(jue) 現實需求,以及職業(ye) 教育發展相對滯後的狀態,不在於(yu) 厚此薄彼,也不能左右失據,而在於(yu) 要打通普職教育之間的界限,實現兩(liang) 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實踐證明,將技術技能型與(yu) 學術型完全對立的發展路徑存在很大的弊病。職業(ye) 教育受社會(hui) 偏見影響,不僅(jin) 會(hui) 影響職業(ye) 教育的發展,還會(hui) 影響到學術類學科的發展。

  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實現有機融合需要完善相關(guan) 的法律法規,也需要相關(guan) 高校完善專(zhuan) 業(ye) 及學位管理製度,進而引導全社會(hui) 樹立正確的觀念,讓職業(ye) 教育選擇成為(wei) 更多人的優(you) 先項。從(cong) 一些地方和高校的試點來看,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三個(ge) 方麵的融合,使高校教育與(yu) 職業(ye) 教育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能更好地培養(yang) 社會(hui) 所需要的優(you) 秀人才。在此基礎上,推動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在各成體(ti) 係的基礎上實現溝通銜接、融通發展,職普深度融通、製度供給充分、條件保障有力的良好生態就能更好形成。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