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食譜吃的是人麵、場麵、情麵
新京報專(zhuan) 訪熱播劇美食設計者李舒
隨著電視劇《繁花》的熱播,劇中獨具上海特色的美食受到了一眾(zhong) 食客的追捧。據某外賣平台數據顯示,《繁花》開播後上海當地“排骨年糕”的搜索量暴漲近7倍,訂單量環比開播前一周暴漲237%。美食熱也蔓延到了劇中被屢屢提及的上海黃河路。據悉,近半個(ge) 月黃河路的周末持續人潮湧動,劇中至真園的“原型”苔聖園的包間已經全部預訂出去。而和平飯店推出的聯名定製雙人餐價(jia) 值1460元,每日限量20套,同樣有不少人慕名預約。
《繁花》中的美食推動著劇情的發展,李李的至真園、玲子的夜東(dong) 京、汪小姐的排骨年糕,吃的是劇中爺叔說的“場麵”“人麵”“情麵”,精彩紛呈的菜品展露的不過是人心。日前,新京報采訪到電視劇《繁花》的文史顧問和“繁花食譜”設計者李舒,揭秘令觀眾(zhong) 欲罷不能的“繁花食譜”背後的創作故事。
王家衛要求“拍出來好看”
“愁壞”濃油赤醬的本幫菜
李舒的本職是一名作家,她的許多作品都以美食作為(wei) 切口,例如《民國太太的廚房》《潘金蓮的餃子》等,在她看來,由食物角度研究曆史更有意思,也更具人文溫度。同時,她也是一名80後“上海小囡”,對美食的熱愛,也讓她很早就喜歡從(cong) 文學作品中的食物出發來研究文學和創作,她寫(xie) 過張愛玲的美食地圖,也研究過西南聯大的美食路線,她很喜歡引用張愛玲的一句話,“相府老太太,看什麽(me) 都是個(ge) 吃”。
2017年11月,李舒突然接到了《繁花》作者金宇澄的電話邀約,並在上海某餐廳第一次見到了《繁花》的導演王家衛。王家衛曾在李舒的作品《從(cong) 前的優(you) 雅》序言中談及這次會(hui) 麵。他說,一頓飯下來,《繁花》隻是開場白,反而與(yu) 李舒聊的盡是唐魯孫(民國時期著名的美食家)。“李舒是唐魯孫的鐵粉,胃口也不遑多讓,她的壓驚良方是一隻熱乎乎的肉包子加一角白糖糕。可見她對食物有特殊的感悟,點評人物,也有唐氏之風。”以美食會(hui) 友,李舒由此開始了長達七年的“繁花之旅”。
實際上在開機前,王家衛並未過多談及美食對於(yu) 《繁花》的重要性,隻是為(wei) 李舒布置了許多“作業(ye) ”,比如讓她在《繁花》書(shu) 中挑選一百條金句,比如讓她寫(xie) 出十個(ge) 《繁花》中的美食故事。直到2020年開拍後,導演才鄭重其事地讓李舒設計一套“繁花食譜”。
雖然那時李舒已經對《繁花》和其美食有了深入的思考,但如何用美食表現《繁花》和上世紀90年代的上海風貌?博大精深的江南菜係與(yu) 港式粵菜之中又要選擇哪些有代表性的菜肴?“我的方法論是盡可能多做,讓導演的選擇麵更大一些。”李舒坦言。
《繁花》中有兩(liang) 處最主要的美食場景,一處是黃河路的至真園,一處是進賢路的夜東(dong) 京,兩(liang) 個(ge) 地方的菜呈現截然不同的特色。其中,上世紀90年代黃河路由於(yu) 經濟快速發展,消費水平也水漲船高。各大飯店為(wei) 了吸引客人,都會(hui) 主打一些看起來奢華的特色菜,比如燒乳豬、脆皮雞、醉蝦、醉蟹……但實際上菜式雜亂(luan) 無章、不成體(ti) 係。比如劇中至真園主打的港式粵菜,一部分原因,李李是外地人,不太講所謂本地規矩,甚至後廚可以讓一個(ge) 淮揚菜師傅來燒廣東(dong) 菜;另外,彼時確實有很多飯店都受香港的影響選擇港式粵菜,雖然很多廚師根本沒有去過香港,也不知道港式粵菜怎麽(me) 燒。而劇中黃河路上的“龍蝦三吃”“火焰大王蛇”等也是上世紀90年代大部分餐廳都有的菜。
夜東(dong) 京則與(yu) 至真園相反。夜東(dong) 京是一家位於(yu) 進賢路的小餐館,上海女人玲子也是外表看起來有些斤斤計較,所以夜東(dong) 京“1.0版本”主打的是上海本幫菜,菜式也以實惠為(wei) 主,沒有過於(yu) 昂貴的食材和精致的擺盤,因為(wei) 那時候玲子賺錢,靠的並不是菜式本身。
常規特色菜之外,李舒的“繁花食譜”也為(wei) 春、夏、秋、冬四個(ge) 季節設計了截然不同的時令菜。“黃河路與(yu) 進賢路的菜是分開的,其中至真園和夜東(dong) 京都有四五十道菜,這些菜我們(men) 都做出了‘打樣’,實實在在地燒出來了,而不隻是寫(xie) 菜牌給導演看。導演當時還和我開玩笑,說可以開餐廳了。”
導演對於(yu) 菜品的一個(ge) 重要選擇標準便是“拍出來要好看”。“所以我們(men) 最頭疼的是夜東(dong) 京。”李舒坦言,上海本幫菜燒出來的樣子,多半是“濃油赤醬”(可理解為(wei) “油重味濃”),看起來黑乎乎的。尤其像紅燒劃水這樣的家常菜,傳(chuan) 統做法就是在魚肚子上劃幾刀,很難燒出好看的樣子。“當時我們(men) 真的想了很多辦法,光紅燒劃水的造型,比如不同的擺尾巴姿勢、不同的改刀方法,我們(men) 就做了四個(ge) 。”李舒說,每道菜的不同擺盤和造型,“打樣”的時候他們(men) 都會(hui) 燒出來讓導演選。“現在劇中拍的這個(ge) 紅燒劃水已經是我見過最好看的紅燒劃水了。”
每道菜十幾份確保拍攝“管夠”
胡歌誇鹹雞很好吃
盡管做了很多準備,到現場操作的時候,還是會(hui) 發生很多小狀況。
李舒坦言,劇組的美食操作間分為(wei) 兩(liang) 階段,第一階段比較簡陋,是臨(lin) 時搭的小工棚;後來有了一個(ge) 餐車,條件好了不少,但也有限。為(wei) 了保證速度,所有美食都是合作餐館在後廚做成半成品,現場進一步加工。其中,至真園的菜是苔聖園老板娘親(qin) 自坐鎮監督製作,夜東(dong) 京的菜則邀請了食廬的烹飪團隊。
劇中每種菜肴,食品美術團隊都要準備出十幾份備用,以確保導演拍攝多條時“管夠”。李舒印象最深刻的是雞爪。起初團隊買(mai) 了五十個(ge) ,信心滿滿,“因為(wei) 劇情中一次才啃一個(ge) 。”但隨著一條接一條地拍,當演員啃完十幾個(ge) ,李舒開始慌了,她趕緊讓同事小陳開車再去買(mai) ,最後還因停車不當被罰了款。
李舒說,導演要求進場的每一道菜都可入口,並且要保證味道,不能是道具菜,“所以我們(men) 拍攝用的每道菜真的都非常好吃。當時我們(men) 拍了一碟鹹雞,連胡歌老師都說很好吃。”但有時候這對於(yu) 演員也是一種甜蜜的負擔,比如一場寶總等玲子吃生煎的戲份,現場不斷地拍攝,胡歌就不停地吃了很多個(ge) ,“真的非常不容易。”
菜式解析
菜式一
“大王蛇”和“龍蝦三吃”
作為(wei) 80後,李舒對於(yu) 黃河路的全部印象就是這兩(liang) 樣菜。她曾撰文回憶,兒(er) 時對玩伴玩笑道“苟富貴勿相忘”,下一句便要許諾“到時候天天請你吃龍蝦船。”
為(wei) 了保證視覺效果,劇組是在“椒鹽大王蛇”的基礎上,做出“火焰”效果,這樣看上去更“驚豔”。“龍蝦三吃”是非常懷舊的菜,尤其是龍蝦船,苔聖園專(zhuan) 門從(cong) 倉(cang) 庫裏找到當年的龍蝦船道具,美術組進行了複製。
菜式二
“寶總”泡飯
如果說劇中最為(wei) 家常但又不可或缺的美食,“寶總”泡飯一定是其中之一。劇中,寶總每次在黃河路上的大飯店談完生意,總要回到進賢路的“夜東(dong) 京”吃一碗泡飯。而在諸多上海文人墨客的筆下,一碗看似平淡無奇的泡飯也鑄就了上海人的集體(ti) 記憶。
李舒表示,江南地區幾乎沒有人家不吃泡飯的,而這道菜說到底不過就是拿水泡剩下來的米飯,講究一點的,在爐子上燒一燒,不講究的直接用開水泡也可,但其特點就在於(yu) 豐(feng) 儉(jian) 由人,小菜不同,就跟做人的腔調一樣,可以有非常自由且豐(feng) 富的口味搭配。李舒小時候大多都是用寶塔菜來配泡飯,長大後則開始嚐試黃泥螺、蟹糊醬、包瓜、苔菜、花生米、蕭山蘿卜幹、炒毛豆子等多種多樣的搭配風味……
而泡飯也是電視劇《繁花》中最早設計的食物之一。李舒研究了很久泡飯可以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她透露,劇中“寶總”泡飯的配菜設計了50多種,幾乎囊括了她吃過的所有泡飯版本,“隻是泡飯大多都是在夜東(dong) 京以一個(ge) 碗,幾個(ge) 擺盤的形式出現,所以大家可能沒太注意。”
除了配菜“海納百川”之外,劇中寶總吃泡飯的器皿也有講究。李舒表示,因為(wei) 玲子是從(cong) 日本回來的,所以夜東(dong) 京盛小菜的碟子都是有些日係風格的小碟子,後期的餐具則是直接從(cong) 日本訂購回來的。劇中出現的“滿堂紅泡飯”則源於(yu) 李舒一位忘年交講過的一個(ge) 故事。他說,當年在穎若館主(盛宣懷孫女、上海程派名票)家中打麻將,宵夜上來一套紅碟小碗,這是主人嫌棄手風不好要改運氣的講究。劇中玲子為(wei) 寶總上了“滿堂紅”,搭配六道精美配菜,也寓意著萬(wan) 事順利。
對於(yu) 這道泡飯,李舒曾撰文回憶,拍攝現場王家衛曾要求泡飯要冒熱氣,但天氣又很冷,每到正式開拍的時候,熱好的泡飯早就涼了。於(yu) 是她隻能把原本的泡飯碗改成有蓋壁厚的蓋碗,每次在開拍前燒到滾燙,然後跑著送到“夜東(dong) 京”,胡歌一掀開蓋還有熱氣往外升騰,這才算達到拍攝要求。
菜式三
排骨年糕和粢飯團
劇中,排骨年糕是汪小姐與(yu) 寶總情感關(guan) 係的關(guan) 鍵隱喻,但這道菜在劇中卻沒有太多特寫(xie) 鏡頭。“因為(wei) 它沒有太多設計空間,拍出來也不是特別的好看。”李舒說,實際上相較排骨年糕,汪小姐的粢飯團“內(nei) 料”反而更為(wei) 豐(feng) 富。據悉,粢飯團是江南地區的傳(chuan) 統小吃之一,做法是將糯米、粳米按比例泡發再蒸熟,根據自己的口味可以放入各式各樣的餡料。最經典的是油條加白糖,後來又有了鹹蛋黃、榨菜、肉鬆等食材。李舒表示,僅(jin) 關(guan) 於(yu) 飯團裏包什麽(me) ,團隊就經過多次討論,有包虎皮蛋的,有包油條的;有撒白糖的,還有不撒白糖的……
“我確實沒想到排骨年糕會(hui) 那麽(me) 火,但我也能理解,因為(wei) 排骨和年糕看起來是完全不搭界的兩(liang) 樣食材,但放在一起吃又別有一番風味。加上劇中汪小姐與(yu) 寶總的關(guan) 係,觀眾(zhong) 瞬間理解到了‘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還是蠻有趣的。”
菜式四
青魚禿肺和紅燒劃水
劇中雖然“夜東(dong) 京”開在進賢路,“至真園”在黃河路,食客群體(ti) 不同,菜式和價(jia) 位也相差甚多,但《繁花》中玲子和李李同樣作為(wei) 上海老板娘,彼此存在微妙競爭(zheng) 感的同時又彼此信服對方,因此兩(liang) 家餐廳的菜也需存在相應的“對照”感。
比如至真園做的幹炒牛河一度非常火爆,於(yu) 是李舒就在食譜裏為(wei) 夜東(dong) 京也設計了幹炒牛河,不過還是沿襲上海本幫菜的做法,所以變成了“玲子失敗版幹炒牛河”。“當時我還跟師傅說,你要做一道失敗的幹炒牛河。他說,我做不了失敗的啊!我說那就多上點醬油好了。”
還有一次,王家衛導演突然提出來讓李舒盡快想兩(liang) 道不同的菜,它們(men) 的食材是“對照”的,但黃河路賣得貴,夜東(dong) 京賣得便宜,同時這裏麵還要有“說法”……這種臨(lin) 時任務在《繁花》拍攝期間十分常見,大家默認完成時限不超過24小時,因此必須要快速做出反應。李舒很快從(cong) 多年積累的美食資料和飲食經曆中想到了“紅燒劃水”與(yu) “青魚禿肺”這兩(liang) 道菜。
據公開資料可知,“青魚禿肺(魚肝)”是蘇州的名菜,拚上海參,有點創新感,符合黃河路的風格。因為(wei) 想要湊齊一道菜至少要用十幾條魚。而“紅燒劃水”也是江南一道家常菜,其中“劃水”是魚尾巴的一種俗稱,指魚的尾部連尾鰭的一段。李舒說,她曾在蘇州木瀆吃過幾次“青魚禿肺”,那時她就在想,魚肝吃了,魚尾巴怎麽(me) 辦呢?所以她讓珍貴的“禿肺”去了至真園,剩下的“尾巴”去了夜東(dong) 京。在她看來,魚尾是魚身體(ti) 上最“活”的一塊肉,不僅(jin) 體(ti) 現了夜東(dong) 京的“小樂(le) 惠”(吃得快樂(le) 而實惠),也體(ti) 現了上海女人的生活智慧。
采寫(xie)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