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對消費者信息了如指掌?如何治理長了眼的騷擾電話
治理“長了眼”的騷擾電話須堅持源頭導向
萬(wan) 周
“我們(men) 這裏有精選的幾隻股票,推薦您了解下呢!”接到這通電話後,廈門市民老楊很生氣,直接掛斷電話,把來電號碼拉入“黑名單”。讓老楊想不通的是,現在的騷擾電話都像“長了眼”一樣,對自己的需求“了如指掌”。而這一切,皆源於(yu) 不久前老楊下載了一款炒股軟件。(1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
現實生活中,像老楊這樣前腳剛下載某款炒股App,後腳就能接到各種薦股推銷電話的人不在少數。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運用,不法商家利用“機器人”能夠更加精準地向用戶撥打騷擾電話。當“長了眼”的騷擾電話開始野蠻生長,如何規製這一亂(luan) 象,構建良好的商業(ye) 推銷電話行業(ye) 生態,已成為(wei) 亟待破解的現實課題。
《民法典》規定,個(ge) 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ge) 人不得以電話、短信、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chuan) 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個(ge) 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個(ge) 人信息受法律保護,處理個(ge) 人信息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商家不分時段精準向消費者撥打騷擾電話,既是對消費者安寧權的侵犯,也是對其個(ge) 人信息的不正當使用,這種做法已經踩踏了法律紅線。
有人認為(wei) ,麵對商家“長了眼”的騷擾電話,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訴訟維權。然而,由於(yu) 訴訟維權耗時長、維權成本較高,不少消費者權衡之下還是會(hui) 選擇放棄。而與(yu) 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家撥打騷擾電話的侵權成本卻很低,即使消費者勝訴,其賠償(chang) 數額不過是所得收益的九牛一毛。也正因此,雖然近年來消費者對騷擾電話的投訴居高不下,相關(guan) 部門也出台了相應的治理措施,但電話騷擾現象依然難得到根本性遏製。
商家對消費者信息“了如指掌”,而且反複向消費者撥打騷擾電話,除了違法成本低、技術防範不到位外,還因為(wei) 個(ge) 人信息沒有加固好管理安全鎖。盡管目前我國個(ge) 人信息保護的法網已較為(wei) 嚴(yan) 密,監管執法和司法保護個(ge) 人信息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但不論是公共管理機構還是商業(ye) 機構,對所采集的電話號碼等個(ge) 人信息,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安全管理不足的短板。
治理“長了眼”的騷擾電話,不能僅(jin) 寄望消費者依法維權和監管的單兵突進,還需要堅持源頭導向,築牢個(ge) 人信息保護“防火牆”。對此,在鼓勵支持消費者維權、降低維權成本、引入懲罰性賠償(chang) 機製、嚴(yan) 格落實電話運營主體(ti) 責任的同時,監管部門還應秉承法治思維,督促采集個(ge) 人信息的機構,主動把電話號碼等個(ge) 人信息的管理納入法治框架,構建起依法管理與(yu) 依法追責相得益彰的個(ge) 人信息管理安全格局。
當然,消費者也要時刻繃緊個(ge) 人信息保護思想弦,處處注意提升個(ge) 人信息保護意識。比如,在網絡注冊(ce) 賬號、留下聯係方式等信息時,要注意是否存在個(ge) 人信息泄露風險,並養(yang) 成非必要不提供的良好習(xi) 慣。同時在各種消費場景中,認真閱讀隱私條款或者協議內(nei) 容,看清楚勾選協議內(nei) 有關(guan) 個(ge) 人信息使用權限等內(nei) 容,從(cong) 源頭降低電話號碼等個(ge) 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堵塞個(ge) 人信息管理漏洞,促使騷擾電話的治理實現標本兼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