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網友分享的登山路為何“行不通”?

發布時間:2024-01-15 14:33: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門頭溝區消防近日接多起山嶽救援警情 部分遊客所選路線來自登山App或社交平台

  網友分享的登山路為(wei) 何“行不通”?

  隨著登山成為(wei) 一種“時尚”,不少人開始在周末和節假日進山“探險”。北京青年報記者從(cong) 北京市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獲悉,近一個(ge) 月,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接報了十餘(yu) 起山嶽救援相關(guan) 的警情,有遊客在登山過程中迷路的,也有登山時受傷(shang) 需要救助的。在這些警情中,北青報記者發現,部分遊客所選的登山路線是從(cong) 登山App或者社交平台中找的,這些路線不少在水災後出現了偏差,已經變成了斷路,還有些路路況較差,可能給遊客帶來迷路和受傷(shang) 的風險。

  登野山迷路求助消防救援

  1月6日19時44分,門頭溝區龍泉消防救援站接到報警稱,兩(liang) 名驢友周末爬山,行至豹子嶺因天色較晚,無法找到下山的路,需要救援。龍泉消防救援站迅速出動1車7人緊急趕赴救援。

  考慮到豹子嶺地勢複雜,消防救援人員在趕往現場的途中與(yu) 村內(nei) 向導進行商討一同前往救援。20時33分,消防隊員與(yu) 當地派出所民警、向導會(hui) 合,攜帶保險繩索、多功能擔架、軀體(ti) 固定氣囊等救援裝備和應急物資上山尋找被困“驢友”。

  根據被困人員描述位置,救援人員利用定位軟件尋找最佳路線,並不間斷與(yu) 被困人員取得聯係確保位置準確。夜晚山林寒風刺骨,山路異常崎嶇,加之前期的積雪還沒有融化,地麵濕滑,給救援工作帶來不小阻力,稍不留神就會(hui) 有滑落跌倒的風險。救援人員全神貫注,利用強光手電艱難摸索前進。

  大約經過三個(ge) 半小時,救援人員隱約聽到了被困“驢友”的呼喊,隨即利用高音哨一邊吹哨一邊順著聲音搜尋,終於(yu) 在23時57分,救援人員在一處山穀中發現了被困人員。此時溫度已經降到了-11℃。救援人員仔細詢問有無受傷(shang) 情況,並將隨身攜帶的大衣披在被困人員身上,提供應急食品使其恢複體(ti) 力。

  下山過程中,為(wei) 了保證被困人員不發生危險,救援人員采取前後伴隨模式護送被困人員下山,遇到陡坡時利用繩索製作錨點,人員逐個(ge) 行進。從(cong) 接警出動到安全下山,曆時6個(ge) 多小時,直到淩晨2時10分左右,被困“驢友”終於(yu) 被安全轉移到山下。

  水災後山區道路變化很大

  2023年12月2日、3日,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連續接到4起因爬山迷路、登山崴腳等報警求助的山嶽救援警情,一共有14名遊客被消防救援人員救下山。12月23日、24日,門頭溝區消防救援支隊齋堂消防救援站、龍泉消防救援站、潭柘寺消防救援站先後接到山嶽救助警情4起,營救出7名被困遊客。

  北青報記者從(cong) 參與(yu) 救援的消防人員處獲悉,這些被困遊客有些是有登山經驗的,有些則是依照登山App或者社交平台上網友的分享來打卡的登山新手。

  按照分享路線行進為(wei) 何還會(hui) 發生迷路的情況?消防救援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自水災之後,門頭溝山區的道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原本適合徒步的路線現在已經沒有路了,加上冬季降雪後,山路被雪覆蓋,遊客就更難找到路線,“不少人看著地圖上的路不通,就覺得可以從(cong) 岔路穿過去,這樣的穿行就可能導致路線的偏移,然後迷路。”

  在一些登山路線的分享帖中,北青報記者留意到,有網友留言稱,“路被泥石流衝(chong) 壞了。”“附近施工,路非常難走。”“這條路現在已經被水衝(chong) 成斷壁殘垣了。”還有網友直接建議“不要來”。

  消防:選正規路線結伴出行

  對於(yu) 網友通過登山App和社交平台分享登山路線一事,消防人員表示,不要盲目依賴登山App,許多上麵的路線並不是準確的,加之前期水災造成的影響,更要提前做好規劃,出發前向當地人了解山上情況,盡量選擇到景區內(nei) 已經規劃好的路線。登山時不要隨意改變既定路線,更不要獨自上山,要結伴而行。登山前要提前準備好應急物品上山,隨身攜帶口哨、手電等應急裝備和應急食品、必要的急救藥品等,隨身攜帶通信工具,並保持電量充足,確保能隨時聯絡;出發前,要與(yu) 親(qin) 友溝通,告知所要去的地點、路線等信息防患於(yu) 未然。倘若發生迷路、走散等情況,切記不要慌張,避免來回奔跑消耗體(ti) 力,應及時報警求助,聽從(cong) 救援人員的要求和安排。 本組文/本報記者 王天琪 統籌/孫慧麗(li)

  探訪

  按網友分享路線進山 救援人員數次尋路困難

  為(wei) 了驗證網友分享的登山路線近況,近日,北青報記者跟隨消防救援人員沿幾條網友在某登山App及社交平台上分享的進山路線進行了探訪。

  在門頭溝區小店子村附近一山腳下,北青報記者和救援人員一起沿著某登山App給出的路線提示從(cong) 一條小路進山。北青報記者留意到,在這條被App標記的小路旁顯眼處,就立有一塊“珍愛生命,禁止攀爬野山”的提示牌,提醒遊客不要爬野山。

  沿著小路向上,寬度不足半米的土路上遍布著大大小小的石頭,一不小心很容崴腳,路的兩(liang) 邊也全部都是植物的枝丫,有些植物較多的地方隻能容納單人側(ce) 身通過。

  在登山尋找路線的過程中,有著豐(feng) 富山嶽救援經驗的消防救援人員也數次出現尋路困難的情況,在行至山頂一岔口處,消防救援人員按照App上標記的路線向前尋路,發現前方道路已經被截斷,想要繼續向前走需要沿著僅(jin) 能落下一腳寬的亂(luan) 石山邊沿前進才能進入大路,在大路旁可見清晰的野豬腳印。

  “你看,現在我們(men) 的手機都是沒信號的,如果遊客在這裏迷路或者受了傷(shang) ,連求救都是一件難事。”消防救援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山裏情況非常複雜,就連他們(men) 也都要帶著專(zhuan) 業(ye) 的設備甚至需要當地的向導做指引才能順利進山救援。

  在另一條由網友分享、被標記為(wei) 初級難度的登山路線上,北青報記者發現,在這條路上,分享的網友還寫(xie) 明了這條路雖然看起來平坦,但是沿路會(hui) 遇到許多岔路口。“有不少遊客走著走著覺得總走大路沒意思,就沿著岔路口上去了,然後就迷路了。”消防救援人員說,山裏不少岔路看著挺寬但是在普通的地圖上是不顯示的,不少遊客覺得沒事,大不了原路返回,但是走的時間久了,想返回卻發現找不到回來的路了。

  北青報記者還留意到,因為(wei) 冬季山區的溫度較低,下雪後積雪難以融化,讓原本就布滿石頭的登山路變得更加難走。“雪蓋上去後根本不知道下麵路是什麽(me) 情況,很容易受傷(shang) 。”消防救援人員說,遊客受傷(shang) 後在原地等待救援也是一件非常難受的事,“天氣冷,冬天天黑得還早,我們(men) 救援也是需要時間的,長時間原地不動的話會(hui) 越來越冷,這樣就容易出現失溫的情況,是很危險的。”

  返回下山時,在一入山口處,勸遊客不要從(cong) 此處入山的工作人員麵對遊客爬野山的事也很無奈。“不讓他們(men) 從(cong) 這邊走,但是擋不住他們(men) 從(cong) 小道進山。”該工作人員說。(北京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