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綠色與人文需求 華僑建築師的海外新觀察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回應綠色與(yu) 人文需求 華僑(qiao) 建築師的海外新觀察
作者 劉洋
“全球化加快了各要素的互聯互通,並影響了現代城市的建築風格。這也提出了新問題:我們(men) 如何在建築中借助科技力量提高生活舒適性,同時表達出獨特人文屬性呢?”旅居英國的建築師吳少柏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技術互鑒 回應設計需求新態勢
吳少柏於(yu) 2011年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學習(xi) 建築專(zhuan) 業(ye) 。在建築領域耕耘十幾年間,吳少柏擔任過大型建築事務所的設計師,也做過項目的管理者。在他看來,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議題是建築領域的“老朋友”,應用技術手段回應可持續發展的設計需求已成為(wei) 一種趨勢。
怎樣減少建築能耗?如何既滿足“綠色”訴求又讓造型更有趣?在福斯特建築事務所就職時,吳少柏常麵臨(lin) 此類挑戰。
福斯特建築事務所以“高技派”著稱,卡塔爾盧塞爾體(ti) 育場是其科技生態設計理念成果之一。“在包括盧塞爾體(ti) 育場在內(nei) 的項目中,設計師首先要應用科學工具對建築所處環境進行分析,再搭建設計策略,看運用何種技術和材料來滿足日照、通風等需求。”吳少柏說。
科技與(yu) 生態相結合的設計思路影響了不少華人設計師,吳少柏也將這一思路延續到了中國的項目設計中。在設計上海的一棟辦公樓時,吳少柏使用了不同深度和方向的遮光器來滿足不同時間段的采光需求,並為(wei) 辦公人員提供更好的視野。
除了對可持續發展的回應,建築領域的技術革新也意在解決(jue) 人類居住的安全問題。
日本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設計師王國懿告訴記者,今年年初,日本地震導致了不少傷(shang) 亡,這再一次將建築的防災減災設計拉回人們(men) 的視野。在加強對韌性建築等防災建築研究方麵,中國與(yu) 日本有許多可交流學習(xi) 的案例和技術。
“近幾年,參數化設計在中國發展迅速,建築師對建築信息模型在設計與(yu) 施工共同協作中的應用愈加成熟。”王國懿說,中日建築領域具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技術發展側(ce) 重點。此前國內(nei) 一些建築師來日本進行學習(xi) 交流時,表示希望可以成為(wei) 技術“拍檔”。
回歸人本 尋求“在地性”設計
王國懿認為(wei) ,建築設計不是“炫技”,而是將設計智慧融入百姓的住宅需求中,譬如對通風係統等建築設備的研究,進而提高人們(men) 的生活質量,這需要建築行業(ye) 上、中、下遊的共同努力。
“中國的陰陽平衡觀受到很多西方建築師的認同。這一觀念在設計中體(ti) 現為(wei) 注重建築和環境的平衡、發展和保護的平衡以及密度的關(guan) 係等。”吳少柏舉(ju) 例說,在一個(ge) 社區內(nei) ,高密度的聚居區實現了效率的提升,低密度的區域則實現娛樂(le) 和休閑的功能,密度關(guan) 係的平衡提高了人們(men) 生活的舒適性。
此外,對生活舒適性的考量也包含了視覺美感這一維度。吳少柏說,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意識到建築設計在地性的重要,同質化的樓宇消耗著人們(men) 的審美耐心。
“我們(men) 需要去了解城市的人文風貌,以此來指導建築設計方向,而非讓文化特色湮沒於(yu) 全球化的浪潮中。”吳少柏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