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兩地深化職業教育合作
跨過深圳河,築夢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作為(wei) 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dong) 深圳緊抓機遇,做好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yang) 這篇大文章,為(wei) 港澳青年融入灣區發展搭建舞台提供機遇。
開展“粵港澳技能競賽”活動、舉(ju) 辦香港職業(ye) 訓練局大灣區探索行活動、組織師生聽雙創學院的講座……從(cong) 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ye) 教育園區活動安排表上,可見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香港職業(ye) 訓練局雙方在聯合培養(yang) 技能人才上合作深入,交流頻繁。近年來,深港兩(liang) 地職業(ye) 教育合作不斷深化,開展技能人才聯合培養(yang) ,在資曆框架合作和培訓學分互認等方麵取得了較好成效。
學分互認 職教融合
“這次交換生活真的很酷,可以和同學一起上學、學習(xi) 、生活,睡前聊天、宿舍串門、一起複習(xi) !”香港青年施逸程在朋友圈分享他的深圳交換生活感受。高中畢業(ye) 後,施逸程選擇了香港職業(ye) 訓練局的電氣自動化專(zhuan) 業(ye) 。2022年9月,他以交換生身份來到深圳。談及深圳校園生活時,他連聲感歎“太棒了”!
去年3月,該校和香港職業(ye) 訓練局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ye) 教育園區。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ge) 實際落地的特色職業(ye) 教育園區,首批100餘(yu) 名師生已實現“拎包入住”。
開園後,除繼續合辦“電氣服務工程高級文憑課程”外,深圳職業(ye) 技能大學職訓局還將在遊戲及動畫、時裝設計、屋宇裝備工程和酒店及餐飲管理4個(ge) 專(zhuan) 業(ye) 深化合作,共同製定課程標準、引進師資、聯合管理、頒發雙方文憑,為(wei) 灣區培養(yang) 出更多國際化高素質高技術技能人才。到2025年,計劃招收香港學生入讀園區500餘(yu) 人,開展灣區技能培訓8700餘(yu) 人次。未來,該園區將突出“粵港澳”三地職教融合發展理念,探索中職與(yu) 高職貫通、高職與(yu) 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貫通培養(yang) 模式。
共建灣區青年雙創基地
在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ye) 教育園區青年創新創業(ye) 基地接受孵化的深圳市壹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劉康華,是一位在深職院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zhuan) 業(ye) 就讀的香港籍學生。談起灣區青年創新創業(ye) 基地,他很是感慨,說這裏更像是灣區青年的“保險櫃”,學校免租減稅、技術指導等各種“真金白銀”政策、技術扶持讓大家更放心大膽去創去闖。
像壹竹文化企業(ye) 這樣在園區基地接受孵化的項目目前共有46個(ge) 。基地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提供政策谘詢、導師服務、開拓市場、技術支持、舉(ju) 辦培訓等各種孵化服務。下一步,深職院還將與(yu) 香港職訓局一起不斷完善產(chan) 業(ye) 園運營管理體(ti) 係,整合教學、科研、實訓、人才等各類優(you) 勢資源,為(wei) 灣區青年創新創業(ye) 打造全要素、一站式服務平台。同時,基地還將立足深圳高校創新創業(ye) 教育平台,廣泛吸收來自深港高校的優(you) 秀創業(ye) 團隊,入駐基地完成孵化加速。
記者了解到,香港職業(ye) 訓練局在園區設立了首家內(nei) 地公司——職專(zhuan) 教育服務(深圳)有限公司,架起了雙方合作的橋梁,為(wei) 後續的交流互訪、項目對接、活動推廣等奠定了基礎。
打造跨地區青年技能人才交流平台
去年11月27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青年技能邀請賽在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ye) 教育園區拉開帷幕。來自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香港職業(ye) 訓練局、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廣州華商職業(ye) 學院和中山職業(ye) 技術學院5所院校的25支隊伍,在移動機器人、網絡安全和平麵設計3項賽事中同台競技、一展風采。
本次國際青年技能邀請賽由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和香港職業(ye) 訓練局共同主辦,旨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技能人才交流,提高青年專(zhuan) 業(ye) 技能水平,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青年技能邀請賽的移動機器人賽項、平麵設計賽項和文化交流活動在深圳舉(ju) 行,網絡安全賽項和閉幕式則在香港舉(ju) 行。
香港職業(ye) 訓練局主席戴澤棠表示,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職業(ye) 教育園區的優(you) 勢,在各方努力與(yu) 支持下,職訓局聯合深職大首次舉(ju) 辦了由境內(nei) 外五地院校師生共同參與(yu) 的技能比賽,創造了跨地區青年技能人才交流的平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