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科技報國 為民造福——“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引發熱烈反響

發布時間:2024-01-22 16:03:00來源: 光明日報

  他們(men) 鍛造一個(ge) 個(ge) 大國重器,讓中國工程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他們(men) 攻下一座座技術堡壘,驅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騰飛;他們(men) 用一次次堅守擔當,詮釋為(wei) 民造福的初心理想……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81名個(ge) 人和50個(ge) 團隊接受黨(dang) 和國家在工程領域的最高規格褒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向受表彰的“國家卓越工程師”和“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致以熱烈祝賀。

  作為(wei) 推動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的重要力量,工程師群體(ti) 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受表彰的工程師們(men) 在大會(hui) 現場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紛紛表示受到巨大鼓舞和鞭策,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大國重器,我們(men) 鑄就!”“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獲得者、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覃大清的發言振奮人心。說到他們(men) 所建設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wan) 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白鶴灘機組,覃大清慷慨激昂:“自立自強是我們(men) 的骨氣,創新創造是我們(men) 的底氣!我們(men) 深知,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關(guan) 乎國家的安全和發展,是中國工程師該有的責任擔當,不能讓別人卡了脖子!”

  作為(wei) 受表彰的工程師,呼和浩特市現代信息技術學校副校長韓佳彤說:“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如同明燈一般,照亮了我們(men) 前進的道路,指引我們(men) 朝著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

  “這是對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所作貢獻的肯定。”眼科診療技術研發團隊代表、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總工程師楊軍(jun) 說,“作為(wei) 人民生命健康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肩負將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於(yu)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任,我深知任重道遠,今後將更加努力。”

  此次受表彰的個(ge) 人和團隊作為(wei) 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的優(you) 秀代表,是廣大工程師的榜樣。“他們(men) 愛黨(dang) 報國、敬業(ye) 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yu) 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為(wei) 我們(men) 樹立了奮鬥榜樣。”武漢大學國家網絡安全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趙波教授表示,將汲取榜樣的力量,以國家需求和時代責任為(wei) 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研發中心數字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羽說:“我們(men) 要向這些受表彰工程師學習(xi) ,堅持不懈,紮紮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讓平凡的工作創造不平凡的業(ye) 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麵向未來,要進一步加大工程技術人才自主培養(yang) 力度,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hui) 地位,為(wei) 他們(men) 成才建功創造條件,營造見賢思齊、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創新爭(zheng) 先的濃厚氛圍,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創業(ye) 艱難、實幹興(xing) 邦,身處偉(wei) 大時代,參與(yu) 國家工程、打造國之重器,我們(men) 無比幸運、無比自豪。”“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獲得者、港珠澳大橋工程總工程師蘇權科精神振奮,“我將繼續發揮擁有多年工程經驗的優(you) 勢,培養(yang) 更多拔尖創新人才和傑出工程師,推進工程師資質互認和中國工程師國際化進程,不斷提升中國工程師在國際上的地位。”

  多年堅守風沙防治一線的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員徐先英,先後為(wei) 76個(ge) 國家培養(yang) 了1000餘(yu) 名治沙科研人員。“作為(wei) 生在沙窩窩的治沙人,我很慶幸能夠趕上新時代,衷心感謝黨(dang) 和國家為(wei) 我們(men) 幹事創業(ye) 、實現夢想、造福‘沙鄉(xiang) ’提供廣闊舞台。”徐先英表示,自己將珍惜榮譽,擇一事、幹一生,無怨無悔。

  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研發創新團隊負責人周黎介紹,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的研製,建立了完整的中國高速列車技術標準體(ti) 係,形成了由幾千家企業(ye) 組成的自主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有力推動了我國軌道裝備產(chan) 業(ye) 體(ti) 係現代化。他說,踏上新征程,將推動更高速度、更加安全、更加智能、更加綠色的新一代高速列車創新工程,鞏固擴大我國鐵路科技領跑優(you) 勢。

  科技報國、為(wei) 民造福,這是黨(dang) 和國家的寄望,也是廣大工程科技人員的理想。

  “它幾乎滿足了工程師對一個(ge) 工程所有的期待——巨大的工程體(ti) 量、超高的精度要求、極其複雜而又特殊的工作方式,構成了工業(ye) 領域巨大的技術挑戰。”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的殊榮,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總工程師薑鵬回望來路,難掩激動之情,“我們(men) 出色完成了‘中國天眼’的建設、調試及運行任務,實現了我國射電天文望遠鏡從(cong) 追趕到領先的跨越。”

  在“雙奧總工”、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久林看來,正是有了國家的繁榮昌盛、時代的發展進步,才讓工程師們(men) 有了難得的人生際遇。“10年奧運工程建設歲月,30多年紮根工程技術一線,我見證了‘兩(liang) 個(ge) 奧運’的精彩非凡,親(qin) 曆了‘中國建造’由弱變強、從(cong) 落後到引領的跨越。”李久林說,哪怕崗位平凡,哪怕從(cong) 零攻關(guan) ,始終要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始終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

  勇於(yu) 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鍛造精品工程,推動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廣大工程師們(men) 表示,將加倍努力,為(wei)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高質量發展,為(wei)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作出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 記者 李春劍 詹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