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從《繁花》之“響”看文藝作品如何“長響”
近日,央視劇評對開年大劇《繁花》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認為(wei) 其可能會(hui) 在相當長時間裏成為(wei) 孤品。在影視作品泛濫的時代,一部電視劇能獲此肯定,贏得觀眾(zhong) 的捧場叫座,實屬難得可貴。《繁花》為(wei) 何能夠一經播出便不同凡響?
《繁花》“響”在對原著匠心獨運的創新改編。王家衛導演運用自己的藝術辯證法對原著做加減法,在解構《繁花》原著的同時建構劇集《繁花》,最終造就了平行世界裏彼此呼應的複調,演繹著各自的“響”和“不響”,是作家與(yu) 導演的一場完美“共謀”。隻有敢於(yu) 打破常規、開拓創新,才能演奏出讓觀眾(zhong) 流連忘返的世間絕響。
《繁花》“響”在藝術表現手法的大膽創新。藝術上竭盡文學敘事,細膩的情感刻畫和油畫般精致的畫麵呈現,光影色彩的華麗(li) 對比,一反小說白描的市井畫風格。鏡子、玻璃、閃光燈、甚至街上的小水窪都是氛圍的畫布,霓虹養(yang) 眼、萬(wan) 花如海。飄散在弄堂、亭子間、小賣部的市井煙火也拉進了時間與(yu) 觀眾(zhong) 的距離,如夢如幻、亦真亦假。特別是江南文化、滬語敘事搖曳多姿的魅力,無一不讓觀眾(zhong) 沉浸其中。這種在藝術創作手段上另辟蹊徑的做法,帶給文藝工作者們(men) 很多啟迪,在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做到以推陳出新讓觀眾(zhong) 耳目一新,實現老樹開新種、老樹發新芽,這種不拘一格融合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手法或許值得探索借鑒。
《繁花》“響”在雲(yun) 集了一批專(zhuan) 業(ye) 專(zhuan) 注的優(you) 秀演員。作為(wei) 導演的電視劇處女作,王家衛能夠把準城市脈絡,將對電影製作的品質追求帶到電視劇創作中,對作品的細節把控近乎到苛刻:在拍攝前逐個(ge) 看了幾位主演幾乎所有的劇,對每一位演員都了如指掌,建議胡歌多點《仙劍奇俠(xia) 傳(chuan) 》中“李逍遙”的氣質,建議辛芷蕾用演《繡春刀》的眼神演《繁花》。為(wei) 了拍一個(ge) 胡歌麵部特寫(xie) 鏡頭,王家衛拍了四十多條直到淩晨,甚至對每一張海報,每一個(ge) 官方物料,都得親(qin) 自把關(guan) 確認。演員的敬業(ye) 更是這部劇能火起來的重要加持,唐嫣3年間隻演了“汪小姐”,和董勇的一場對手戲,拍了86遍,胡歌在劇組過了4個(ge) 生日,辛芷蕾光殺青就殺了4次……反觀當下的一些神劇和泡沫劇,一些年輕的演員依靠後期的技術特效和剪輯配音糊弄觀眾(zhong) ,導致拍出來的電視劇讓人覺得脫離了生活,違背了常識,自然沒人買(mai) 賬。
《繁花》“響”在立足時代大潮中大開大合地完成了敘事。全劇洋溢著一股暖暖的現實主義(yi) 溫情,展示了上海底層市民在時代大潮的跌宕起伏中,相濡以沫的擔當和寬容。正如觀眾(zhong) 所言,舊人換了新人,老街多了新樓,上海的生活更替有序,人心卻越磨越軟,這就是上海人家的善與(yu) 美。不言而喻,這也是作品能夠撥動觀眾(zhong) 心弦的重要因素。這啟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把人民的喜怒哀樂(le) 傾(qing) 注在自己的創作端,謳歌奮鬥人生,刻畫最美人物,記錄偉(wei) 大時代,創作生產(chan) 出更多讓人民喜聞樂(le) 見、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作品。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潘進(宜昌枝江)
責編:楊虹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