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廣東省政協委員聯名建議為大灣區建好人才“蓄水池”
中新社廣州1月22日電 (記者 蔡敏婕)“我們(men) 要為(wei) 大灣區‘搶人才,留人才’!”廣東(dong) 省政協常委、新鴻基地產(chan) 執行董事郭基煇在22日開幕的廣東(dong) 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hui) 議上表示。
他指出,要鼓勵港青在學業(ye) 期間增加在內(nei) 地學習(xi) 交流的經驗,“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同時,鼓勵更多內(nei) 地學生到香港學習(xi) 和工作,支持香港發展成為(wei) “國際專(zhuan) 上教育樞紐”,吸引更多內(nei) 地和海外學生到香港就讀。
今年1月16日,香港廣東(dong) 青年總會(hui) 發表《香港青年大灣區發展指數2023|學業(ye) 篇》報告,通過抽樣訪問逾1500名居住在香港或廣東(dong) 的香港青年,結果顯示66%的受訪者願意到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發展,較2021年的41%明顯上升;83%的受訪香港青年有升學或進修計劃,其中77%有意赴內(nei) 地升學或進修。
如何做到搶人才、留人才?港區廣東(dong) 省政協委員聯名建議建好人才“蓄水池”,除了招攬高端人才以及各行各業(ye) 的專(zhuan) 才外,可以提早於(yu) 求學期開始吸引有潛力的學生到大灣區升學進修,讓大灣區成為(wei) 廣大人才的向往之地、成就之地。
在本屆政協會(hui) 議上,港區廣東(dong) 省政協委員聯名提交《關(guan) 於(yu) 進一步促進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學業(ye) 及發展的提案》,建議支持更多大灣區內(nei) 地學校的航海、航天等優(you) 勢學科與(yu) 香港學校設立“雙學位”課程,進一步優(you) 化港人向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賬戶大額跨境匯款機製等。
作為(wei) 該提案的發起人之一,廣東(dong) 省政協常委、香港廣東(dong) 青年總會(hui) 主席霍啟山表示,香港特區政府的“持續進修基金”可為(wei) 有誌進修的人士提供持續教育和培訓資助。符合資格申請人成功修完以下課程或單元後1年內(nei) ,可不限次數申領合共最多25000元港幣的資助。為(wei) 降低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內(nei) 地高校的學習(xi) 成本,他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提高“持續進修基金”資助彈性,讓基金可以“過河”,進一步覆蓋至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高等院校的相關(guan) 課程。
與(yu) 此同時,上述提案還鼓勵更多內(nei) 地學生到香港學習(xi) 和工作,以及擴大香港高等院校可在內(nei) 地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名單。
霍啟山還建議設立“香港優(you) 才生特別獎學金”,針對出類拔萃的學生,若畢業(ye) 後繼續留港發展將給予獎勵;邀請香港的行業(ye) 領袖、企業(ye) 家或政府官員到海外分享香港發展的最新情況及潛在機遇,鼓勵海外院校畢業(ye) 的香港青年回港就業(ye) 。
青年是最積極、最有生氣的社會(hui) 力量。廣東(dong) 省政協委員、華盈香港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林棟建議支持港澳青年社團在橫琴、前海、南沙等重要平台設立工作站,組織粵港澳青年開展科創、文化、體(ti) 育等領域的交流活動,讓兩(liang) 地青年在互動中增進了解、增強互信。
廣東(dong) 省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hui) 主席吳學明認為(wei) ,目前大灣區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基地建設和運營管理服務,在專(zhuan) 業(ye) 化、精準化、科學化方麵尚有改善空間。他建議建設港澳青年大灣區創新創業(ye) 資源樞紐,定期舉(ju) 辦國際創新創業(ye) 交流會(hui) ,使創業(ye) 企業(ye) 有機會(hui) 接觸到國際市場和資源。此外,他認為(wei) 要創造更好的人才吸引和留存環境,包括建立國際化的社會(hui) 和生活配套設施,尤其是提高港澳人才訪問國際網絡資源的便利性。(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