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人工智能助力陶瓷文化創新交流
中新社南昌1月23日電 (記者 薑濤)“引入古陶瓷基因庫的標本製作機器人以後,物理性標本的製作速度大大提升,人工智能在陶瓷文化的相關(guan) 研究應用我們(men) 也在同步開展。”正在召開的2024年江西省兩(liang) 會(hui) 上,江西省政協委員、景德鎮禦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2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透露。
在今年江西省兩(liang) 會(hui) 的首場“委員通道”上,翁彥俊攜景德鎮禦窯博物院新近推出的“歲歲鴨”小公仔亮相,通過這個(ge) 源自景德鎮禦窯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燒造於(yu) 明朝成化年間的“素三彩鴨形香薰”,分享近年來他們(men) 在陶瓷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一些嚐試。
2022年6月,中國首個(ge) 古陶瓷基因庫在景德鎮禦窯博物院揭牌。近兩(liang) 年,翁彥俊主要精力都在圍繞建設“古陶瓷基因庫”。“比如這隻鴨子的文物原型,我們(men) 在對它的完整修複件進行三維掃描的同時,將不可拚對的殘片製作標本,然後對其采集造型、紋飾、胎、釉、彩、裝燒、款識以及海內(nei) 外考古、收藏和研究等各方麵信息。”
在翁彥俊看來,建好數據庫可以提供無限創新可能,將挖掘出來的內(nei) 容聚集成大數據,讓設計團隊能深入且迅速地掌握文物背景知識和素材。“這款‘歲歲鴨’IP和衍生文創的打造,就是在充分調研和使用古陶瓷基因庫數據的基礎上完成的。”
翁彥俊介紹稱,最近他們(men) 在和兩(liang) 家國內(nei) 一流的科研單位合作,開展陶瓷文化領域人工智能研究。“在大語言模型下,用我們(men) 古陶瓷基因庫的數據去‘喂養(yang) ’它,讓人工智能在這個(ge) 領域的相關(guan) 社會(hui) 應用有更好發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眾(zhong) 隻要輸入幾個(ge) 關(guan) 鍵詞就能輕鬆設計出一款專(zhuan) 屬的陶瓷文創產(chan) 品。”
“觀眾(zhong) 很快就可以在我們(men) 博物館和一個(ge) 很智能的陶瓷文化機器人聊天,從(cong) 它這裏獲取的信息不僅(jin) 僅(jin) 是普通搜索可以得到的,它會(hui) 更加準確,也更加生動和深入。”談及不久就要投入應用的一些計劃,翁彥俊掩飾不住內(nei) 心的興(xing) 奮與(yu) 期待。他表示,每個(ge) 人將來都可以在景德鎮禦窯博物館擁有自己的數字展館,開辦自己的展覽,這個(ge) 展覽展館的設計也可以來自人工智能。
今年是意大利作家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翁彥俊透露,他們(men) 正在配合相關(guan) 部門發起一場主題展覽。“馬可·波羅遊記中有提到包括中國瓷器在內(nei) 的一些物質文化載體(ti) ,根據策展目的、主題,屆時我們(men) 的古陶瓷基因庫和相關(guan) 人工智能的應用都可以提供相應支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