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積石山:“抗震前線110”點亮希望之光
寒冬臘月,北風凜冽,氣溫驟降,隴原大地進入了一年中最冷的季節。
在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受災群眾(zhong) 集中安置點上,一排排整齊有序的活動板房內(nei) 卻暖意融融,板房上空炊煙嫋嫋升起。
“來,來,這邊坐,喝茶。”1月23日,《法治日報》記者與(yu) 永靖縣公安局“抗震前線110”民輔警走進馬萬(wan) 忠的“新家”時,他正在喝茶,看見我們(men) 後,起身熱情招呼著。
“我知道你們(men) 是新輪換值守的警察,有你們(men) 在,我們(men) 很安心。”馬萬(wan) 忠張羅著給我們(men) 倒茶。
今年75歲的馬萬(wan) 忠是大河家村四社村民,因患有疾病,行動不太方便。按照“抗震前線110”工作要求,負責該片區的第二批輪換民警崔生旭、孫樹一、王玨專(zhuan) 程來到他家裏走訪,這讓馬萬(wan) 忠一家很受感動。
2023年12月18日夜晚發生的6.2級地震,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是受災最為(wei) 嚴(yan) 重的鄉(xiang) 鎮之一。
地震發生後,甘肅公安機關(guan) 在大河家鎮等131個(ge) 集中安置點設立“抗震前線110”,實行24小時勤務模式,全麵開展“千警進萬(wan) 家”活動。
“抗震前線110”民輔警在安置點常態化進行災情排查、群眾(zhong) 安置、道路保通、治安防控、秩序維護、調解糾紛、心理疏導等工作,把新時代“楓橋經驗”踐行在震區重建家園第一線。
地震發生時,馬萬(wan) 忠家的房屋在劇烈的搖晃中全部坍塌,他和同村村民一起被及時轉移到大河村的臨(lin) 時安置點。
在這裏,他們(men) 得到了黨(dang) 和政府以及社會(hui) 各界愛心人士的救助,生活所需的各類物資源源不斷送到他們(men) 手中。
地震已過去一月有餘(yu) ,受災群眾(zhong) 都已妥善安置。雖已數九寒天,但每一間板房裏,村民一家人圍爐而坐,烹茶煮飯,寒冷的冬日裏充滿了暖意。
群眾(zhong) 集中安置點的每一個(ge) “抗震前線110”警務室都顯得格外醒目,警旗飄揚,警燈閃爍,民輔警們(men) 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各個(ge) 安置點之間,守護群眾(zhong) 安寧。
“‘抗震前線110’就在我們(men) 身邊,是我們(men) 的好鄰居。看見警燈,咱心裏就踏實、暖和。”大河家鎮陳家村安置點的村民馬大爺深有感觸。
日前,永靖縣公安局按照“先進駐、後撤出”的原則完成第二批支援警力輪換,為(wei) 幫助第二批支援警力盡快適應工作環境,依據“抗震前線110”警務室工作職責,講解政策、傳(chuan) 授經驗、教會(hui) 方法,把社情民意、警務裝備、賬本台賬一一交接。
第二批帶隊負責人、永靖縣公安局黨(dang) 委委員孔維榮組織召開專(zhuan) 題會(hui) 議,明確責任,細化分工,詳細安排“抗震前線110”各項工作流程和任務要求,各片區“抗震前線110”警務室迅速轉變角色,投身到治安巡邏、走訪入戶、隱患排查、服務群眾(zhong) 等工作中。
“這是四社的社情巡防日誌,記錄的都是挨家挨戶寫(xie) 出來的任務台賬,交給你熟悉熟悉,重點關(guan) 注一下馬萬(wan) 忠的情況。”崔生旭從(cong) 第一批民警手中接過記錄本後認真翻閱著。
“我們(men) 剛來這裏,主要是走走看看,煤炭生爐子,注意屋裏的空氣流通,特別是晚上要千萬(wan) 提防一氧化碳中毒。”在馬萬(wan) 忠家的板房裏,崔生旭不斷叮囑著。
馬萬(wan) 忠說,震後第二天,村裏發放救災物資,他和老伴年齡大了,腿腳都不靈便,是民警幫他們(men) 搬運物資、搭建帳篷、架火爐,當天就住進了帳篷。
“我一直想請他們(men) 來家裏坐坐,吃頓飯。”馬萬(wan) 忠感激地說,“民警白天黑夜地巡邏站崗,調解鄰裏矛盾,很辛苦。”
走訪中,每個(ge) 片區民輔警都深入村民家中,拉家常、問冷暖,了解掌握人員狀況、家庭情況,傾(qing) 聽群眾(zhong) 心聲,登記梳理“急難愁盼”問題,鼓勵他們(men) 堅定信心,以積極樂(le) 觀的心態麵對生活。
“丟(diu) ,丟(diu) ,丟(diu) 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麵……”
這一幕溫馨的畫麵出現在積石山縣高李村安置點,臨(lin) 夏市公安局支援民警馬孝明利用工作間隙,帶領安置點小朋友們(men) 玩起了丟(diu) 手絹遊戲。
冬日的暖陽下,一座座板房有序地矗立著。在這春天即將來臨(lin) 的寒冬裏,每個(ge) 人的心中都孕育著向陽而生的力量。
記者手記
一個(ge) 多月前的地震襲擊了積石山,災難無情,人間有愛。時光荏苒,無數愛心匯聚,共同幫助受災群眾(zhong) 度過嚴(yan) 寒的冬日。
在這段日子裏,那些身穿藏藍製服的“抗震前線110”民輔警始終堅守在救援一線,當好災區群眾(zhong) 的“守夜人”。他們(men) 置個(ge) 人安危於(yu) 度外,全力以赴確保受災群眾(zhong) 的溫暖和安全。無論是救援物資的發放,還是災後重建的工作,他們(men) 都竭盡全力,展現了警民之間的魚水情深。
正是這份堅韌與(yu) 關(guan) 愛,溫暖了積石山的每一個(ge) 角落,點亮了重建的希望之光。
□ 本報記者 趙誌鋒(法治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