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三捐獎學金助學
這段日子,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第一中學初三8班班主任楊花的微信朋友圈一下“出圈了”。
楊花10年前的學生蘭(lan) 元元,從(cong) “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寧夏南部三個(ge) 貧困地區簡稱,分別為(wei) 固原市、海原縣、西吉縣——記者注)走出,自己大學期間一直勤工儉(jian) 學,先後3次捐出獎學金、助學金,直到感謝的牌匾本月初送到他所在的中南民族大學,這個(ge) 動人心弦的故事才漸漸傳(chuan) 開。
“因為(wei) 受過很多幫助,我沒有成為(wei) 怎麽(me) 走也走不出大山的孩子”
“大家好!我叫馬盈,是九(8)班學習(xi) 委員。首先說一聲感謝!感謝學長,感謝您的雪中送炭,為(wei) 我們(men) 送來了愛心捐贈,送來溫暖……”前些日子,紅寺堡區第一中學的捐贈儀(yi) 式上,楊花看著台上發言學生黝黑的皮膚,紅彤彤的臉頰,個(ge) 子不高但腰板總挺得直直的,一度有些恍惚——10年前的蘭(lan) 元元也是這樣,站在哪兒(er) 看著都很有精氣神。
這是紅寺堡第一中學第一次收到來自學生的捐贈。捐贈者正是該校2014級畢業(ye) 生蘭(lan) 元元。師生備受感動,趕製了印有“豐(feng) 碑無語、大愛無疆”的感謝牌匾送到千裏之外的中南民族大學。
在輔導員安樹庭的追問下,蘭(lan) 元元這才坦露,從(cong) 大二下學期開始,自己已連續3次向初中、高中母校捐出共計8500餘(yu) 元的錢款和物資。
2000年出生在寧夏固原一個(ge) 小山村的蘭(lan) 元元,家鄉(xiang) 處於(yu) 沙漠幹旱帶上,父母一邊務農(nong) 一邊張羅著一家早點鋪,供養(yang) 3個(ge) 孩子讀書(shu) 。為(wei) 了給家裏減輕負擔,大學時他做過家教、參加了學校的勤工儉(jian) 學,每學期都有兩(liang) 三份兼職。
有同學問他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做,他說:“你知道《山海情》嗎?我沒有成為(wei) 那些怎麽(me) 走也走不出大山的孩子,是因為(wei) 從(cong) 小到大受過很多幫助。當時我就想,有天我有能力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這些幫助‘還回去’。”
2009年,上小學的蘭(lan) 元元踏上了搬遷專(zhuan) 列,和鄉(xiang) 親(qin) 父老帶著雞鴨、醃菜缸,從(cong) 出生地固原平涼來到全國最大的生態扶貧移民集中區——紅寺堡開發區。
在這裏安家後,政府安排和蘭(lan) 元元一樣的數名學齡兒(er) 童迅速入學。“從(cong) 來沒見過這麽(me) 好的學校”,蘭(lan) 元元回憶起自己對新學校的第一印象,新操場、新教學樓、新桌椅板凳,還有盡心負責的新老師。
楊花是蘭(lan) 元元的初中班主任,也是學生們(men) 口中的“花姐”,她自請到移民新區扶貧學校來教書(shu) ,蘭(lan) 元元是她到這裏帶的第一屆學生。
初中時,或許因為(wei) 營養(yang) 不良、免疫力低,蘭(lan) 元元總生病,每次都是楊花帶他去看病開藥,親(qin) 自照料他,回學校再一對一輔導功課。
“不能辜負老師的信任”,是蘭(lan) 元元中考時的信念。最後,他如願考入寧夏育才高級中學。
“這一屆的學生考出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績,讓更多移民搬遷家庭看到了教育改變命運的希望。”楊花介紹,此後,越來越多的人從(cong) 西海固搬到紅寺堡,讓孩子們(men) 接受更好的教育。
作為(wei) 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楊花帶出了一屆又一屆貧困家庭的高中生、大學生,多次獲得優(you) 秀黨(dang) 員、優(you) 秀班主任、優(you) 課教師等稱號。
“回報曾經的饋贈,饋贈小時候的自己”
蘭(lan) 元元說,自己從(cong) 小到大在讀書(shu) 這件事上,都離不開國家和社會(hui) 的幫助。
位於(yu) 寧夏銀川市的育才高級中學、六盤山高級中學是為(wei) 教育扶貧所建設的,生源90%來自寧夏南部山區貧困家庭,不僅(jin) 減免學生的學雜費,還將接收的社會(hui) 各類捐贈以獎學金、助學金的形式發放給學生。
“在這裏上學,幾乎不用花錢,還能‘掙錢’。”彼時,蘭(lan) 元元每個(ge) 月的飯卡上都會(hui) 多出100元,加上每學期的獎學金,基本能負擔自己的生活。
大學時,根據生源地助學貸款政策,蘭(lan) 元元可以暫緩繳納學費。哥哥姐姐常和他感慨:“時代好了,父母不用砸鍋賣鐵也能養(yang) 出3個(ge) 大學生。”
蘭(lan) 元元的理想始終與(yu) 如何回報這些幫助相關(guan) 。
萌發公益捐贈的想法,是在一次誌願服務活動中。蘭(lan) 元元所在的服務隊負責一個(ge) 社區的幼兒(er) 托管工作,第一次接觸托管工作的他對小朋友很有耐心,教識字、玩拚圖,有親(qin) 和力的他很快成為(wei) “孩子王”。
“看到孩子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會(hui) 不自覺地跟著一起開心,因為(wei) 自己小時候沒有這樣的遊戲環境。”他說,自己小時候的快樂(le) 都是跟在爸媽身後拾麥穗,所以當時逗小朋友也像逗小時候的自己。
蘭(lan) 元元心裏埋下了“為(wei) 家鄉(xiang) 孩子做點什麽(me) ”的種子。拿到獎學金後,他第一次給高中母校捐款3000元。聯係上花姐後,他仔細挑選了中性筆、筆芯、圓規、筆袋等學習(xi) 用具,用8個(ge) 大紙箱打包好寄到初中母校。
以前,蘭(lan) 元元舍不得換筆芯,每支筆都要用到最後一滴墨水,也羨慕商店裏琳琅滿目的筆袋,卻從(cong) 來沒有買(mai) 過。“打包物資的時候,我就在想象他們(men) 用這些新文具的樣子了。”
看到花姐朋友圈要給孩子準備冬天大掃除的手套,他又準備了20雙立馬寄出。從(cong) 快遞站走出的蘭(lan) 元元趕著去做兼職,那天他很忙,但還是把老師之前發來的同學領到禮物開懷大笑的照片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是蘭(lan) 元元這些年來最開心的一天,“雖然我還沒有能力解決(jue) 他們(men) 特別大的經濟困難,但起碼讓他們(men) 不再像我一樣,室外活動的時候隻能拚命把手往袖子裏縮,我好像開始實現自己的理想了”。
“我隻是其中一個(ge) 接力棒,不是第一個(ge) 也不會(hui) 是最後一個(ge) ”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hui) 時時提醒自己:我是一個(ge) 受恩之人,要對別人、對這個(ge) 社會(hui) 充滿感恩,‘幫一切能幫之人,助所有能助之人’。”第一次捐贈儀(yi) 式之後,蘭(lan) 元元收到了一封感謝信,信中的這句話讓他觸動不已。
“希望我的綿薄之力能將愛和幫助傳(chuan) 遞下去。”連續拿到獎學金後,蘭(lan) 元元聯係上曾經的老師,又進行第二次、第三次捐贈。
因為(wei) 這個(ge) 善舉(ju) ,學生認識了蘭(lan) 元元,也認識了中南民族大學。這段日子,育才中學高三的不少學生聯係蘭(lan) 元元,想要了解中南民族大學的招生要求。
高三學生田乾在感謝信中寫(xie) 道:“我想追隨蘭(lan) 元元學長的腳步,將來也做一個(ge) 對社會(hui) 有益的人。”曾經的老師同學也紛紛轉發蘭(lan) 元元的事跡,為(wei) 他點讚。
麵對潮水般湧來的讚譽,蘭(lan) 元元有些不好意思,“和已為(wei) 社會(hui) 作出大貢獻的人來比,我做的事情實在微不足道”。
在老師同學眼中,他就是“可靠、踏實”的代名詞。
中南民族大學輔導員安樹庭介紹,考慮蘭(lan) 元元的家庭條件,學校為(wei) 他預留了勤工助學崗位,做辦公室助理。工作期間他不僅(jin) 最早到,隻要有空,還會(hui) 主動幫老師打掃辦公室、整理資料。很多工作老師沒有安排,他總是主動去做。
蘭(lan) 元元連續4年擔任班長,還是一名學生黨(dang) 員。大學期間,他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誌獎學金、優(you) 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還積極參與(yu) 公益活動,曾前往河南、四川支教。
前幾天,正在緊張地準備求職麵試的蘭(lan) 元元,同時繼續兼職掙錢。“我想要提升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回饋社會(hui) ,用所學知識建設家鄉(xiang) ”。
馮(feng) 寧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