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功能農業”催生健康消費新場景 安徽:鄉村振興蹚出“硒”望路

發布時間:2024-01-29 14:3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春節臨(lin) 近,對於(yu) 莊稼人來說,又到了盤點一年收成的時節。這幾天,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東(dong) 張村70後種糧大戶梁英成沉浸在豐(feng) 收的喜悅中。去年他和村裏4個(ge) 大戶聯合試種的500多畝(mu) 富硒稻“成了”,經核算,畝(mu) 均產(chan) 量達到1000斤,預計畝(mu) 均收入比高產(chan) 雜交水稻高出400元左右,這也將有力帶動村集體(ti) 收入的增加。

  梁英成第一次接觸“富硒大米”“功能農(nong) 業(ye) ”的概念,還是在當地組織的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班上。聽到富硒大米能在市場上賣到十幾元一斤時,他覺得不可思議。

  東(dong) 張村位於(yu) 丘陵地帶,盡管山清水秀,但耕地有限,搞“常規”農(nong) 業(ye) ,一年下來,除去成本開支,一畝(mu) 隻有幾百元的收益。於(yu) 是,他和小夥(huo) 伴們(men) 一直在琢磨嚐試功能農(nong) 業(ye) 。

  不過,功能農(nong) 業(ye) 可不簡單,梁英成走了不少彎路,直到長三角功能農(nong) 業(ye) 研究院落戶滁州之後,他才算是真正“上了道”。

  得益於(yu) 長三角功能農(nong) 業(ye) (食品)研究院及其產(chan) 學研合作單位——蘇州硒穀科技有限公司全方位的技術支持,梁英成種植的水稻全程進行富硒肥料的補給,最終達到了富硒的標準,獲得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認可,成了不折不扣的“富硒米”。

  “水稻育穗期是關(guan) 鍵,他們(men) 的團隊都盯在田間地頭,一步一步地指導,確保水稻能夠充分地吸收硒肥。”梁英成介紹,這當中也離不開農(nong) 技站工作人員和鎮裏幹部的全程服務。

  “新品種靠個(ge) 人力量很難打開銷路,現在鎮幹部都分頭在為(wei) 這批富硒米跑銷路。”全椒縣西王鎮副鎮長許飛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目前這批大米已經銷售過半,年底有望銷售80%,不僅(jin) 銷往周邊的企業(ye) ,通過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會(hui) 進入外地市場,還將通過“直播帶貨”進一步提高銷量。

  富硒米究竟是什麽(me) 米,讓農(nong) 戶和市場都看好?據了解,硒具有抗氧化、增強人體(ti) 免疫力等功效。盡管我國是世界主要的硒資源國之一,但境內(nei) 分布不均。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men) 的健康意識日益提升,富硒產(chan) 品備受推崇,富硒米、富硒茶等產(chan) 品走紅市場,其他品種的功能農(nong) 業(ye) 食品也是聲名鵲起。

  安徽科技學院教授、長三角功能農(nong) 業(ye) (食品)研究院院長尹雪斌介紹,功能農(nong) 業(ye) 就是通過生物營養(yang) 強化技術等手段,使農(nong) 產(chan) 品營養(yang) 化、功能化,解決(jue) 人們(men) 硒、鋅等必需礦物質普遍缺乏的問題。

  在他看來,高產(chan) 農(nong) 業(ye) 解決(jue) 了“吃得飽”的需求,綠色農(nong) 業(ye) 解決(jue) 了“吃得安全”的需求,功能農(nong) 業(ye) 旨在解決(jue) 人們(men) “吃出健康”的需求,正是農(nong) 業(ye) 發展的第三個(ge) 階段。

  事實上,功能農(nong) 業(ye) 自2008年提出後就受到高度關(guan) 注,其有關(guan) 表述被先後列入中央“一號文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的文件。目前,在我國天然富硒、富鋅礦特色土地區域,產(chan) 業(ye) 集聚開始形成,國家功能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聯盟也相應成立。

  正是在這一形勢下,安徽科技學院引進人才成立了長三角功能農(nong) 業(ye) (食品)研究院,落戶滁州高教科創城,並獲評省級重點實驗室。該院重點圍繞功能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布局創新鏈,著力開展功能種質培育、土壤精準改良、功能作物栽培等。

  富硒麵條、富硒餅幹、富硒玉米……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來到位於(yu) 滁州高教城的該院成果展廳,看到品種繁多的功能農(nong) 業(ye) 食品,它們(men) 來自該院全國各地的合作企業(ye) 。

  對此,尹雪斌總結:功能農(nong) 業(ye) 的發展催生了新的消費場景。可以說,居民的“健康消費”拉動了農(nong) 民的增收致富,最終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中發現,地方政府也越來越意識到,拓展富硒農(nong) 產(chan) 品全產(chan) 業(ye) 鏈,是糧食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許飛坦言,西王鎮鎮政府之所以在這500畝(mu) 試驗田上下這麽(me) 大功夫,因為(wei) 全鎮擁有萬(wan) 畝(mu) 改造之後的高標準農(nong) 田,“一旦富硒米試點成功,可以大範圍鋪開種植”。

  與(yu) 全椒縣東(dong) 張村相比,地處皖南的宣城市郎溪縣畢橋鎮,富硒土壤資源豐(feng) 富、分布均勻且集中連片,具有規模發展富硒產(chan) 業(ye) 的先天條件,去年也成功試種了1200畝(mu) 左右的富硒稻,同樣得到了長三角功能農(nong) 業(ye) (食品)研究院的技術支持。

  該縣鄉(xiang) 村建設投資集團副總經理鄭建明介紹,其中有一部分實行的是“訂單農(nong) 業(ye) ”經營方式,國有企業(ye) 提供農(nong) 資和種子,最後向農(nong) 戶收購大米。

  “種植富硒米,就是為(wei) 了讓農(nong) 戶得到最大的收益。”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算了一筆賬:農(nong) 戶將大米賣給國企,平均每畝(mu) 增收400多元,如果土地流轉出來,每畝(mu) 每年也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國企的經營收入還可以拿出一部分反哺村集體(ti) 經濟。

  在硒資源豐(feng) 富的安徽,人們(men) 對“硒”的概念不陌生。不僅(jin) 在農(nong) 業(ye) 領域,這種神奇的元素在文旅領域也起到了“催化作用”,催生出康養(yang) 的消費場景,有力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池州市石台縣仙寓山鎮大山村,自然風光優(you) 美,硒資源豐(feng) 富,村民普遍高壽少病,被譽為(wei) “中國富硒第一村”。天南海北的遊客慕“硒”而來,其中不少是老年人,每逢假期,山上常常是一房難求。大山村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和富硒產(chan) 業(ye) ,有170戶經營農(nong) 家樂(le) 和民宿。富硒茶、富硒米等當地特產(chan) 也是供不應求,這裏的康養(yang) 業(ye) 態也成為(wei) 文旅經濟新的增長點。

  長三角功能農(nong) 業(ye) (食品)研究院近期為(wei) 池州市、石台縣編製了富硒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這讓大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自建看到了更明確的發展方向。他和村幹部盤算著,接下來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進一步完善康養(yang) 產(chan) 業(ye) ,還能打造科普基地、勞動教育基地,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功能農(nong) 業(ye)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