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慈善捐贈行穩致遠
【光明時評】
近日,立法機關(guan) 通過了修改慈善法的決(jue) 定,此次修改重點完善了慈善促進措施,規範了常態和突發事件狀態下的慈善活動,致力於(yu) 提升慈善治理現代化水平。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公眾(zhong) 捐贈研究”全國範圍抽樣調研數據也顯示,在過去一年,高達80.9%的受訪公眾(zhong) 表示他們(men) 曾參與(yu) 過捐贈。這些都彰顯著我國慈善捐贈已經擁有很好的社會(hui) 基礎、技術基礎和法製基礎。
發展慈善事業(ye) 是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的重要形式。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分配製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製度體(ti) 係”,“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和個(ge) 人積極參與(yu) 公益慈善事業(ye) ”。慈善捐贈作為(wei) 發展慈善事業(ye) 的關(guan) 鍵環節,在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增強國家軟實力和社會(hui) 凝聚力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jin) 如此,慈善捐贈通過社會(hui) 誌願機製調節財富分配,有利於(yu) 兜底保障民生底線、促進消費社會(hui) 的形成,也是優(you) 化治理體(ti) 係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ju) 措。
近年來,我國慈善捐贈快速發展。從(cong) 個(ge) 體(ti) 角度看,公眾(zhong) 捐贈意識不斷提高,捐贈參與(yu) 率快速提升,捐贈內(nei) 容更多元,捐贈獲得感增強。從(cong) 社會(hui) 角度看,慈善捐贈規模持續增長,服務組織不斷壯大。根據《2022年民政事業(ye) 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共有經常性社會(hui) 捐贈工作站、點和慈善超市1.5萬(wan) 個(ge) ;在防災減災方麵,2023年,我國華北、黃淮、東(dong) 北等地遭受暴雨洪澇災害,社會(hui) 各界捐贈救災款物超過16億(yi) 元,為(wei) 防汛救災作出了積極貢獻。
著眼未來,我國慈善捐贈還應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jue) 發展過程中麵臨(lin) 的一些問題和不足。近年來,我國慈善捐贈的總額雖然有所增加,但總規模仍較小,人均捐贈額低,社會(hui) 捐贈文化還不濃厚。此外,我國對慈善捐贈的激勵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缺位”“錯位”,如對慈善捐贈的扣除限額標準偏低、當年的捐贈難以遞延抵扣、慈善捐贈的稅收優(you) 惠忽視非現金捐贈,影響到公眾(zhong) 捐贈的積極性。
當前,共同富裕的發展要求和慈善捐贈參與(yu) 率的快速提升為(wei) 我國慈善捐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慈善法的修改為(wei) 我國慈善捐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更好推動慈善捐贈發展,可從(cong) 三方麵著力。一是營造人人參與(yu) 慈善的文化。重點是注重慈善價(jia) 值觀的早期培育,加強校園慈善文化培養(yang) 力度,將慈善文化與(yu) 通識和專(zhuan) 業(ye) 教育相結合。加強大眾(zhong) 媒介的輿論引導,注重對慈善典型人物和身邊案例的宣傳(chuan) ,引導公眾(zhong) 形成正確的慈善觀。完善慈善捐贈人權利保護製度,明確捐贈自願權、知情權、撤銷權、隱私保護權,暢通慈善捐贈人的救濟渠道。二是加大政策優(you) 惠力度。重點是根據現有法規落實細則,擴大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範圍,適當降低慈善組織獲得稅前扣除資質的門檻,簡化退稅和異地認定流程。三是紮實推動慈善捐贈公開透明和合理使用,明確慈善組織違反信息公開的懲罰措施,引導慈善組織成立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幫助判斷捐贈方慈善目的,篩選執行方和受益方,加強對慈善捐贈資金的跟蹤監督,提升慈善捐贈績效。
(作者:王偉(wei) 進、付偉(wei) ,分別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yu) 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