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探黃大仙飲食文化:赤鬆饋青精
中新網金華1月28日電(董易鑫)“宋代詩人蘇軾曾在《次韻程正輔遊碧落洞》中寫(xie) 到‘黃公獻紫芝,赤鬆饋青精’。其中,‘黃公’便是黃大仙,‘青精’則是製作金華烏(wu) 飯用的重要原材料。”農(nong) 曆新年將至,浙江金華黃大仙飲食文化傳(chuan) 承基地負責人、金華烏(wu) 飯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李桂華接受中新網采訪時介紹。
黃大仙原名黃初平,相傳(chuan) 是從(cong) 一名放羊的牧童修煉得道。黃大仙文化蘊含著“普濟勸善”的精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ya) 、美國、俄羅斯等30多個(ge) 國家以及中國港澳台地區有著廣泛影響力。金華山則是黃大仙的真源和祖庭。
“青精飯也被稱為(wei) 道教的‘仙食’,在古藥典中有記載。”李桂華說,青精飯也叫烏(wu) 飯,是用南燭葉(烏(wu) 飯樹葉)榨其汁水將糯米浸泡24小時泡到發綠、蒸至發藍,再稍放變黑的一種地方美味。江浙一帶常以一碗黑中帶紫的烏(wu) 米飯作為(wei) 迎接夏季的儀(yi) 式感。
經過現代改良,這道“藥膳”成為(wei) 年夜飯中的“一員”——青精八寶團圓飯,含有金絲(si) 蜜棗、核桃、紅棗、蓮子、葡萄幹、烏(wu) 飯、紅豆、芋泥等,經過高溫製作、密封後發往全國各地,滿足食客味蕾。
“春天的烏(wu) 樹葉最為(wei) 鮮嫩,每年我們(men) 都會(hui) 屯上百噸在冷庫,但還是不夠用。隨著烏(wu) 飯的名聲來做越大,現在我們(men) 采摘烏(wu) 樹葉、製作烏(wu) 飯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多數都是農(nong) 閑在家的人,也算多一份收入。”李桂華說。
目前,黃大仙飲食文化傳(chuan) 承基地除了製作烏(wu) 飯產(chan) 品外,還開展了近20次研學活動、與(yu) 多所高校合作研究烏(wu) 飯樹葉的更廣用途。“例如,我們(men) 開設了烏(wu) 飯樹茶等新產(chan) 品,這些也都有《本草綱目》做依據。”李桂華說。
結合名揚海外的金華火腿,該基地還推出金華火腿烏(wu) 飯、金華火腿烏(wu) 飯香腸等產(chan) 品赴香港、澳門參展。
1921年,廣東(dong) 普濟壇負責人梁仁庵在香港創建嗇色園,即今香港黃大仙祠,黃大仙文化從(cong) 此傳(chuan) 播到了香港。“香港有黃大仙文化作為(wei) 根基,很多人也會(hui) 吃烏(wu) 飯。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在當地認可度很高。澳門更多是獵奇的食客比較多,但是銷量也不錯。”李桂華說,後續,他計劃開發更多烏(wu) 飯類產(chan) 品,以美食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與(yu) 弘揚。(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