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觀瀾:重塑“盛事之都” 香港正發力
中新社香港1月28日電 題:重塑“盛事之都” 香港正發力
中新社記者 香盧平
“希望推動盛事經濟,吸引更多訪客來到香港,把‘人氣’變成‘財氣’。”日前舉(ju) 行的立法會(hui) “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hui) ”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按一般估算,每150萬(wan) 名旅客訪港,就能帶來大約0.1%的經濟增長。
盛事活動能為(wei) 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旅遊業(ye) 和消費行業(ye) 更可從(cong) 中獲利。自去年初香港恢複全麵“通關(guan) ”以來,香港幾乎每個(ge) 月都有盛事活動舉(ju) 辦:“香港夜繽紛”嗨翻全城;明星大咖演唱會(hui) 、國際品牌時裝展相繼舉(ju) 辦;世界級體(ti) 育賽事重磅“來襲”;眾(zhong) 多國際金融巨頭齊聚香江……各大景區、商戶和酒店的客流量都出現顯著增長,香港旅遊發展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訪港旅客人數初步統計為(wei) 3400萬(wan) 人次。
趁勢而上,特區政府近日宣布,2024年全年將舉(ju) 行逾150項盛事活動,涵蓋文化藝術、金融體(ti) 育等各領域。盛事活動“一浪接一浪”,為(wei) 香港點燃“盛事之都”的旺火再添一把“新柴”。
值得提及的是,以盛事活動引客來港隻是開始,如何從(cong) “引客來”到“留客在”,讓“一炮而紅”持續為(wei) “一路長紅”,讓“人氣”聚集“財氣”,再次擦亮香港“國際大都會(hui) ”的名片?特區政府在多個(ge) 層麵加緊了“內(nei) 功”的修煉。
首先,提升遊客體(ti) 驗,讓“流量”變“留量”。盛事活動的籌備和組織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協調工作,對城市的交通和環境等基礎設施也會(hui) 產(chan) 生一定壓力,這需要合理規劃和管理活動對交通流量和環境的影響,以免“留客”變“困客”。
隨著春節臨(lin) 近,越來越多的旅客踏上返鄉(xiang) 和探親(qin) 的行程。為(wei) 避免元旦期間大批內(nei) 地旅客滯留香港一幕重演,特區政府已和深圳市政府達成共識,將在農(nong) 曆春節期間延長部分口岸的通關(guan) 時間,把暢快出遊的方便留給旅客。
其次,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讓香港的城市發展“一路長紅”。特區政府此次下大功夫發展盛事活動,例如香港將在今年舉(ju) 辦“俠(xia) 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展出金庸筆下角色雕塑;全球最大型的潮流文化盛事ComplexCon首次“跳出美國”,來到香港。
作為(wei) 一個(ge) 國際化的大都市,香港融合了東(dong) 西方文化的特點,既有傳(chuan) 統的中華文化,又有國際化的現代藝術和流行文化,這讓香港在文化產(chan) 業(ye) 方麵具有獨特的競爭(zheng) 力和吸引力。
然而需要關(guan) 注的是,苦練“內(nei) 功”、發掘優(you) 勢和潛力目前對於(yu) 香港而言還隻是開始,實現“人氣”變為(wei) “財氣”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過去,香港以“購物天堂”聞名世界,但隨著旅客的出遊和消費模式的改變,現在更多港人選擇“舍港赴深”北上購物,而疫後來港的內(nei) 地遊客也一改專(zhuan) 門為(wei) 購物而來的舊有模式,更多是選擇文化深度遊,到香港特色景區“打卡”。
今年,冬季冰雪旅遊讓哈爾濱成為(wei) 新晉“頂流”旅遊城市,熱播劇《繁花》讓上海文旅迎來“開門紅”。城市的“出圈”從(cong) 來不是一個(ge) 靜態的結果,而是一個(ge) 與(yu) 時俱進、變化創新的過程。特區政府亦需思考如何加強宣傳(chuan) 推廣,解鎖自己的“盛事經濟”密碼,讓“盛事之都”的美名傳(chuan) 得更遠、喊得更響,讓遊客願意一來再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