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幕後”到“台前” 內蒙古用文物講好故事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29日電 題:從(cong) “幕後”到“台前”內(nei) 蒙古用文物講好故事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通過文物展覽能使大眾(zhong) 了解並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形成的真實軌跡,領略流光溢彩的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29日,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二次會(hui) 議開幕,內(nei) 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nei) 蒙古博物院文物保護部處長張慧媛在首場委員通道上如是說。
張慧媛稱,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文明優(you) 秀資源。諸多考古實證,北疆地區的曆史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一部內(nei) 蒙古地區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作為(wei) 文物保護工作者,我們(men) 的使命就是發掘、保護、利用文物所蘊含的豐(feng) 富多元價(jia) 值,激活其生命力,讓文物‘發聲’、讓曆史‘說話’。”張慧媛娓娓道來,2024年1月,內(nei) 蒙古博物院創新推出的《北疆印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展》展覽,匯聚了300多件文物,聚焦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長城沿線的曆史文化遺存,展示了人類曆史進程在北疆大地留下的豐(feng) 富文物印跡。
舊石器時代大窯遺址出土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鳥形彩陶壺、戰國時期的立式青銅鹿......展櫃裏的文物向觀眾(zhong) 講述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連綿不絕、兼容並蓄的發展曆程。
“很多文物第一次走出庫房走向展櫃,走進廣大觀眾(zhong) 的視野。”張慧媛說。
作為(wei) 一名政協委員、文博工作者,張慧媛對今後全麵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講深講透文物藏品故事,充滿信心。
張慧媛表示,下一步,內(nei) 蒙古將優(you) 化博物館展覽陳列體(ti) 係,豐(feng) 富展覽手段,依托數字技術對北疆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整合、創新和傳(chuan) 播,打造具有高品質、高效率、高價(jia) 值、高影響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借力文旅融合,結合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等時間節點,通過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客戶端、公眾(zhong) 號和網文、音視頻、動漫、H5等產(chan) 品,讓北疆文化全方位、立體(ti) 化、多層次傳(chuan) 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