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要深刻把握這一做好經濟工作的重大規律性認識,努力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ti) 兩(liang) 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cong) 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供給和需求的辯證關(guan) 係。國民經濟是一個(ge) 完整的有機體(ti) ,供給和需求任何一個(ge) 方麵出現問題,經濟循環都不可能暢通,也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統籌供需、協同發力,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績。近幾年異軍(jun) 突起的“新三樣”產(chan) 業(ye) ,就是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典型案例。我們(men) 一方麵抓核心技術研發,一方麵抓市場推廣應用,不僅(jin) 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提升了汽車、新能源等行業(ye) 的整體(ti) 實力,而且帶動了相關(guan) 消費、投資、出口快速增長,已經成為(wei) 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落實好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總結好、提煉好已有的成功經驗,不斷提升統籌推進擴大內(nei) 需和優(you) 化供給的能力和水平。
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回顧人類現代化曆程,從(cong) 蒸汽時代、電力時代到信息時代和數字時代,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是曆次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共同特征,每個(ge) 時代都有若幹科技成果廣泛滲透到各個(ge) 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一個(ge) 時代的標誌性科技,造就一個(ge) 時代的支柱性產(chan) 業(ye)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快速發展,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為(wei) 引領,正在孕育和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新需求。要堅持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創新,著力增強創新動力,建設富有韌性、先進可靠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我們(men) 要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健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通過完善產(chan) 業(ye) 生態、拓展應用場景,打造若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開辟未來產(chan) 業(ye) 新賽道,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著力擴大有效需求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寶貴經驗。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國內(nei) 需市場是一個(ge) 巨大的富礦,且仍有很大增長空間。比如城市地下管網、高質量教育、農(nong) 民工住房、醫療、養(yang) 老等方麵,既有龐大投資需求,又有巨大消費潛力。近年來,麵對國際環境變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衝(chong) 擊,黨(dang) 中央部署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效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不僅(jin) 保持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還為(wei) 世界經濟的平衡和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要加強需求側(ce) 管理,有效驅動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使生產(chan) 能力有用武之地。我們(men) 要按照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chan) 能力的獨特優(you) 勢,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為(wei) 各類經營主體(ti) 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廣闊“疆域”,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深厚“溫床”,為(wei) 抵禦外部衝(chong) 擊提供堅強有力“後盾”。
打通供需結合的斷點堵點卡點是統籌推進擴大內(nei) 需和優(you) 化供給的重要突破口。當前,我國經濟麵臨(lin) 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社會(hui) 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等困難挑戰,各類問題交織疊加。做好經濟工作,必須強化係統思維,全麵、聯係、動態地把握供給和需求的關(guan) 係,善於(yu) 找準二者有機結合的突破口,找準政策支持和市場機製更好發揮作用的著力點。比如,加快構建房地產(chan) 發展新模式,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等“三大工程”,既能穩定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又能帶動相關(guan) 投資和消費。又比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同步加強回收循環利用,有利於(yu) 挖掘國內(nei) 有效需求的潛力、提升企業(ye) 的技術裝備水平、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和自給率,具有“一石多鳥”的效果。我們(men) 要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部署,針對供需結合的斷點堵點卡點,堅持供給和需求雙向發力。既要推動供給側(ce) 生產(chan) 函數變革調整,培育增強“質的優(you) 勢”,也要推動需求側(ce) 不斷擴容增量、優(you) 化升級,鞏固提升“量的優(you) 勢”,努力使國內(nei) 大循環成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主動力。(人民日報 鍾才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