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王安石的“新桃”與“舊符”

發布時間:2024-01-30 15:52:00來源: 齊魯晚報

  春節在古代稱“元日”。元日就是首日,一年中的第一天。每到這一天,人們(men) 就習(xi) 慣吟出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wan) 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首短短的七絕詩,包含了放爆竹、喝屠蘇酒、換春聯和迎春儀(yi) 式等華夏文化傳(chuan) 統。這是詩意的元日。

  詩裏的每一個(ge) 詞都蘊藏著深深的文化底蘊。放爆竹是為(wei) 了驅鬼辟邪;屠蘇酒是用紫蘇葉子泡出來的酒,宋人有喝飲子的習(xi) 慣,飲子是用各種草藥泡出的飲料,喝屠蘇酒意味著去除汙穢和陳腐;掛桃符則是祈求門庭清淨,防止鬼祟入侵。按照這一習(xi) 俗,才進臘月,北宋時的東(dong) 京就忙碌起來,滿街市都在賣五辛菜,即韭菜、薤菜、芸苔、胡萎、蒜等富含辛辣味道的蔬菜,這是五種能使五髒之氣順暢的食物,意在修煉形體(ti) 。此外還有賣生菜、薄荷、蘭(lan) 芽、胡桃的,生菜取諧音“生財”,蘭(lan) 芽意指蓬勃,薄荷取意清涼,胡桃寓意長遠。據孟元老《東(dong) 京夢華錄》記載,汴京街上還賣一種“撒佛花”,這是宋時的叫法,今天已不知演變成何名稱。宋人用文化裝飾著元日,街頭處處設著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的攤子,有賣“財門鈍驢”的,這是招財的門貼;有賣“回頭馬鹿”的,這是商家贈送顧客的吉祥貼畫,寓意“回頭客”;還有“天行帖子”,這是可以焚化的祝詞。

  除夕是舊歲的告別、新歲的到來。孟元老記敘說,宮中舉(ju) 行“大儺(nuo) 儀(yi) ”,有執事戴著猙獰的假麵,穿著彩色的服裝,手持金槍龍旗,又有人扮成驅鬼的鎮殿將軍(jun) 、門神、判官、鍾馗小妹、土地神、灶神,共同舞之蹈之,演出一場驅鬼的鬧劇。這一隊人馬在宮中表演完畢,並不停歇,直出宮門,把儀(yi) 式演繹到民間,在風俗上叫做“埋祟”。

  此刻,民間萬(wan) 家歡騰,備下酒菜迎神送神,把“灶馬”貼在爐灶上,用酒糟塗抹灶門,叫“醉司命”,在床底下點上燈燭叫“照虛耗”,如果趕上雪天,就堆雪獅、裝雪燈。最重要的就是貼門神、掛桃符,在桃木板上分別寫(xie) 上“神荼”和“鬱壘”,就是當年的門聯。宋時的元日是人與(yu) 神共同的節日。

  傳(chuan) 統文化的發端都是神祇文化,它是一切文化的母體(ti) 。元日展現的是中華文化的綿延。我們(men) 的祖宗認為(wei) 桃木能驅鬼,於(yu) 是畫“符”於(yu) 桃木之上,謂之“桃符”。最早的桃符記載見南朝梁人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yu) 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這是最初的模式,門上掛的符是雞的圖案,隻在旁邊掛上桃木和葦索即可。

  元日到來,從(cong) “千門萬(wan) 戶曈曈日”開始,“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於(yu) 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cong) 小起。”這裏我們(men) 碰到兩(liang) 個(ge) 陌生的古代習(xi) 俗,“敷於(yu) 散”和“卻鬼丸”。“敷於(yu) 散”是魏晉時期的中藥名,該時期的人習(xi) 慣服食散丸,以為(wei) 時尚,“敷於(yu) 散”是用柏子仁、麻仁、細辛、幹薑、附子調和成的散劑。“卻鬼丸”則是一個(ge) 書(shu) 生驅鬼的物質象征。一係列的物象都為(wei) 著一個(ge) 文化現象服務,於(yu) 是就有了元日的儀(yi) 式,那天長幼皆穿整齊的衣帽,依次拜年;喝椒柏酒、屠蘇酒、用桃煮的水;吃麥芽糖,表示粘住嘴不亂(luan) 說話;吃五辛菜以舒五髒之氣,服“敷於(yu) 散”“卻鬼丸”以阻不祥。飲酒從(cong) 小孩起,依次進行。

  然而,王安石的《元日》詩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一首詠春的詩,它有著更深的寓意。這首詩寫(xie) 在1069年,那是宋神宗熙寧二年。當時北宋的財政經濟出現嚴(yan) 重問題,庫帑空虛,朝廷仍然麵臨(lin) 巨大的財政支出,西北邊防用兵要用錢,官員巨大的開支需要錢,宋神宗已經無錢可用。司馬光提出的解決(jue) 辦法是節流,但節流不是增加國家財政儲(chu) 備之道。窘迫之際,宋神宗想到王安石,當時王安石在淮南東(dong) 路(今江蘇省)幾個(ge) 地方任職,創造的水利法和貸錢幫助貧困耕農(nong) 解決(jue) 春耕困難的施政,頗得當地民心。神宗希望借助他的經驗幫助國家度過財政危機,於(yu) 是召他入京谘詢國策。當時王安石隻是知江寧府,是沒有資格到皇帝跟前進言的,神宗在延和殿破格召見王安石,史稱“越次入對”。神宗很客氣,對王安石說:“朕須以政事煩卿。”王安石的回答很自信:“固願助陛下有所為(wei) 。”神宗問:“祖宗守天下,能百年無大變,粗致太平,以何道也?”隨後王安石給神宗上了一道《本朝百年無事劄子》,這是一個(ge) 政治約定,緊接著就拉開熙寧變法的曆史大幕。

  進入熙寧二年,王安石寫(xie) 下這首《元日》,詩中“舊符”暗喻朝廷的舊製度。舊體(ti) 製必須用新體(ti) 製取代,這是社會(hui) 進步的必然規律。這是貼在國門之上的“新桃”,王安石以改革家的勇氣為(wei) 北宋的門庭貼上這副對聯。很快他就遭到守舊派的阻擊。還是在延和殿上,他與(yu) 司馬光展開了一場空前的大辯論。司馬光說:“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這顯然是一個(ge) 靜止的觀點,他沒有看到“天地百物”的生產(chan) 發展與(yu) 增值。王安石直接回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他是說,隻要善於(yu) 理財,民眾(zhong) 不用增加賦稅,國家的財帑也可以富饒。這是一個(ge) 經濟發展觀之爭(zheng) 。王安石的方針就是改革舊體(ti) 製。繼而有人反對,說那些法度都是先皇定下的,不可更改,更改了就是對祖宗不敬。此話一出,連神宗都猶豫了。王安石對神宗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在大聲呼籲,不要畏懼天神,祖宗的治理方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法則,更不要擔心人們(men) 的議論,按照一個(ge) 目標勇敢地走下去,一定能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王安石的這首詩本為(wei) 《除日》,後被傳(chuan) 抄者改為(wei) 《元日》刊行。之後王安石又寫(xie) 出一首《除日立春》,是和別人而作,詩曰:“猶殘一日臘,並見兩(liang) 年春。物以終為(wei) 始,人從(cong) 故得新。迎陽朝翦彩,守歲夜傾(qing) 銀。恩賜隨嘉節,無功隻自塵。”這首詩更清晰地表達出辭舊迎新的喜悅。就在這首詩發出兩(liang) 個(ge) 月後,他推出了“製置三司條例司”,宋史專(zhuan) 家劉子健稱它為(wei) “國家財政計劃委員會(hui) ”。緊接著出台了“青苗法”,劉子健稱它為(wei) “農(nong) 業(ye) 貸款”。這就是王安石的“新桃”。

  難怪《元日》詩被歲月青睞,從(cong) 它誕生迄今千年間,每逢新歲到來老幼皆誦,人們(men) 希望看到一個(ge) 新的明天,看到一個(ge) “曈曈日”的明天。九年後王安石的變法失敗,他的新政被廢棄。這裏邊有新法執行上的問題,有權貴為(wei) 著自身利益的詆毀,有一群影響力巨大的朝廷名臣的不合作,但仍為(wei) 曆史上一次偉(wei) 大改革留下了文化遺產(chan) 。

  齊魯晚報 孫葆元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