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博物館“數字化” 路在何方

發布時間:2024-01-30 15:58:00來源: 解放日報

  數字化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的技術趨勢之一,以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等為(wei) 代表的數字技術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各行各業(ye) 的麵貌,也為(wei) 博物館的知識傳(chuan) 播與(yu) 公共服務提供更多可能。

  本報記者 彭德倩

  最新消息傳(chuan) 來,曆時6年多打造的上海博物館東(dong) 館今年將全麵建成開放。新館設置了豐(feng) 富的數字化互動體(ti) 驗空間,包括麵向青少年的“古代文明探索宮”、讓觀眾(zhong) 在現場沉浸式遊覽的“數字館”、開放式的“文物保護修複體(ti) 驗館”等。

  隨著信息時代與(yu) 數字社會(hui) 的持續演進,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chuan) 播的速度和效率,全球博物館行業(ye) 都以各自路徑探索,攻克一道道難題——

  如何通過數字方式更生動鮮活地介紹文化遺產(chan) ?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如何促進知識創造?如何在缺少工作人員的情況下可持續地運營數字化服務?博物館“數字化”,路在何方?在這一重塑場館體(ti) 驗、拓展全新功能的行業(ye) 激流中,英國、德國的博物館立於(yu) 潮頭。

  以觀眾(zhong) 為(wei) 核心

  尋求最佳技術策略

  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由倫(lun) 敦科學博物館、約克國家鐵路博物館、曼徹斯特科學與(yu) 工業(ye) 博物館等5家博物館組成,其中保存著科學、技術、工程、醫學、交通和傳(chuan) 媒等領域的730萬(wan) 件藏品。2017年3月,英國文化、媒體(ti) 和體(ti) 育部發布《英國數字化戰略》,旨在通過一流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先進的技能培訓和有效的監管,使英國成為(wei) 開展先進研究、試驗新技術以及發展數字化業(ye) 務的絕佳之地。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積極響應這一戰略,不斷挖掘自身數字化潛力。

  提到“數字技術”與(yu) “博物館”這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第一反應往往是將藏品、展品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保存和展示。截至2023年4月5日,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累計製作完成來自科學、技術、工程、醫學、交通和媒體(ti) 等領域的藏品數字資源459737個(ge) 。線上館藏資源網站開站三年,全球訪客累計突破200萬(wan) 人次,第四年網站全年訪問量達到130萬(wan) 次,同比增長75%。

  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館對數字技術的應用並不止於(yu) 此,甚至應用的技術並非最尖端、最前沿的,而是秉承“以觀眾(zhong) 為(wei) 核心”的數字化原則,尋求最佳技術策略,在全過程中“落地”。

  接待參觀訪問是博物館服務觀眾(zhong) 的基本形式,也是一項重要收入來源。因此,提升服務質量,吸引更多觀眾(zhong) 前來參觀,對博物館尤為(wei) 重要。集團綜合運用多種數字技術,優(you) 化和再造了參觀訪問的各個(ge) 環節。2022年,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的觀眾(zhong) 人均消費為(wei) 5.81英鎊,當年共獲得1351.98萬(wan) 英鎊的參觀收入。

  例如,倫(lun) 敦科學博物館將觀眾(zhong) 群體(ti) 分為(wei) 兩(liang) 類——觀光者和教育者,有針對性地分別為(wei) 兩(liang) 者度身定製“博物館官方網頁”。麵向觀光者的官網主頁上,醒目位置設置“看和做”標簽,點擊標簽可以瀏覽場館的所有觀光資源列表,列表上方設有“參觀時間”等組合過濾篩選器,觀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快速篩選出感興(xing) 趣的訪問內(nei) 容。而麵向教育者的官網主頁上,最醒目的位置則留給了“學習(xi) ”標簽,點擊標簽即可迅速打開場館為(wei) 各類教育團體(ti) 分別定製開發的個(ge) 性化頁麵,方便不同需求的教育者快速鎖定信息。

  這種“區別對待”並未僅(jin) 僅(jin) 停留在網站首頁,而是深度嵌入具體(ti) 展覽資源。以倫(lun) 敦科學博物館的“奇妙實驗室”展廳為(wei) 例,麵向觀光者的介紹頁麵,重點顯示開放時間段、位置、年票和日票價(jia) 格、觀光指南等內(nei) 容;麵向教育者的介紹頁麵,則重點顯示展廳的適用教育年齡階段、關(guan) 聯課程(如電與(yu) 磁、數學等)、接待團體(ti) 的最大規模、預約日曆和教育指南等內(nei) 容。精準的服務定位,增加了觀眾(zhong) 黏性,“奇妙實驗室”2022年營收達到128.9萬(wan) 英鎊。

  在今天,越來越多博物館意識到,為(wei) 參觀訪問活動定製開發輔助App可以助力打破傳(chuan) 統參觀的局限,以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方式展示藏品和展覽的背景、意義(yi) 等抽象知識,有效提升觀眾(zhong) 體(ti) 驗。

  為(wei) 此,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開發了多款輔助App,“寶藏獵人”就是其中之一。觀眾(zhong) 在參觀訪問博物館時,手機上快速安裝的“寶藏獵人”App會(hui) 隨機提出照片挑戰,如果觀眾(zhong) 能找到最符合描述的“寶藏”並拍照上傳(chuan) ,就能贏得勝利。這一新奇玩法實現了數字技術與(yu) 參觀訪問的深度融合,將博物館的參觀活動變成了一個(ge) 沉浸式探險遊戲,“寶藏獵人”App因此獲得英國“最佳家庭和兒(er) 童應用程序”獎。

  與(yu) 此同時,博物館經營者憑借數字技術不斷拓展上下遊,令藏品、展品內(nei) 容破壁、跨界,延伸至新的領域,吸引更多目光。

  2023年3月,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開發了14款應用程序和科普遊戲,如《崎嶇流浪者》等,吸引了大量網絡上的“新觀眾(zhong) ”。他們(men) 還將重點藏品的數字資源上傳(chuan) 到全球售出3100多萬(wan) 份的高人氣遊戲《動物森友會(hui) :新視野》進行展出,超過25萬(wan) 名網絡觀眾(zhong) 第一次以這種方式接觸展品。

  如今,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發展,數字資源日益成為(wei) 人們(men) 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為(wei) 此,英國科學博物館集團為(wei) 不同類型的數字資源提供了不同的知識共享協議,允許公眾(zhong) 在遵守約束條件的前提下,免費複製、修改、發行和演繹數字資源,自由應用於(yu) 教育、學術、公益等領域。截至2023年4月5日,集團共為(wei) 200184個(ge) 數字資源提供了免費使用授權,覆蓋自然曆史、科學技術、藝術文化等多個(ge) 領域,讓更多人可以免費獲取和使用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和知識成果。

  助力“館外”學習(xi)

  啟迪更長久的思考

  2017年起,德國推出博物館4.0項目——一個(ge) 將全德不同地區文化機構連接在一起的、跨機構的數字化項目,旨在向公眾(zhong) 提供學習(xi) 、體(ti) 驗和參與(yu) 博物館的新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yu) 機構的範圍不斷擴大。

  “今天的博物館應該既是我們(men) 的過去、現在,又是未來。我們(men) 是文化和曆史的記憶者和守護者,同時又是當代社會(hui) 的一部分,要通過我們(men) 的工作主動地參與(yu) 其中。作為(wei) 公眾(zhong) 和藝術家的交流媒介,我們(men) 應努力為(wei) 各種文化提供新的視角和開放的思想,因此,博物館在今天應該成為(wei) 不受束縛的、富有創造力的地方。”一位博物館負責人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

  德國的博物館4.0項目主要有四個(ge) 目標。一是通過開發、測試和評估不同博物館用以展示、教育、交流和研究的數字基礎設施,收集相關(guan) 信息並獲取經驗;二是通過分析不同目標群體(ti) 探索博物館的方式,了解數字技術在何種條件下能夠實現個(ge) 性化的目標;三是機構間針對數字應用程序設計中的要求、實施方法和標準,進行密切交流,將各自的技術應用進行連接和綁定;四是以文獻匯編和最佳實踐案例的形式分享項目成果,以支持整個(ge) 德國的博物館更好地走向數字化。

  德國博物館4.0項目中,森肯貝格自然曆史博物館的實踐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它與(yu) 大多數博物館一樣,都擁有數量龐大的館藏,限於(yu) 條件,被展出的往往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絕大部分是公眾(zhong) 無法接觸到的。為(wei) 此,擁有4000多件館藏的森肯貝格自然曆史博物館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館方開發並推出了融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的創新數字應用程序——“地表大冒險”。這一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的遊戲,可以讓公眾(zhong) 以第一視角體(ti) 驗人類腳下這片幾乎從(cong) 未細致觀察過的生活空間。與(yu) 傳(chuan) 統的顯微鏡視角不同的是,虛擬現實技術直接將玩家角色縮小到1/200,這樣,玩家與(yu) 土壤中的有機體(ti) 可以在視線範圍內(nei) 相遇並有機會(hui) 深入交流。

  在此基礎上,玩家還能通過彩蛋模式闖入隱蔽的棲息地,獲得常規展示無法提供的科學內(nei) 容。

  森肯貝格自然曆史博物館還推出了一個(ge) 步入式的360°環繞投影空間“Datarama”,用於(yu) 視聽和交互式數據探索。它可讓公眾(zhong) 以新的身份走進博物館背後的故事——在一個(ge) 獨特的虛擬環境中,參觀者能夠獨立發現博物館的科學藏品,結識科學家並與(yu) 其互動,從(cong) 而對博物館的研究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有意思的是,森肯貝格自然曆史博物館開發了兩(liang) 種形式的數字工具,鼓勵有興(xing) 趣的愛好者積極參與(yu) 科學研究。其中,“BODENTIER hoch 4”App可以幫助初學者跟著專(zhuan) 家識別土壤、動物,十分易用。而“風景照片”網站則收集了過去100年以來私人拍攝並願意公開的風景照。這些風景所在地偏重於(yu) 尚未開發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地區,為(wei) 希望了解棲息地變化的人提供了信息量巨大的素材平台。

  2021年在博物館島新落成的洪堡論壇博物館,也是項目參與(yu) 機構之一,因其有超過20000件展品,被稱為(wei) 超級博物館。

  數字技術帶來的新體(ti) 驗,不僅(jin) 進一步鼓勵觀眾(zhong) 去尋找,還可通過精心設計,吸引和幫助更多人進行“館外”學習(xi) ,啟迪更長久的思考。

  洪堡論壇博物館與(yu) 柏林洪堡大學合作開發了手機App“我的展品”——它向每位預約參觀者推薦一件其可能感興(xing) 趣的展品,並在展示它與(yu) 其他藏品的相互聯係後,鼓勵參觀者留下自己對展品的印象和描述。與(yu) 其他人互動後,參觀者可以重新詮釋所選展品並通過社交媒體(ti) 將其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如此一來,人們(men) 對藏品的品讀、理解和思考在其參觀博物館之前的幾周就已經開始了,也不會(hui) 因離開博物館而結束。(解放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