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江門市“委員通道”開啟 聚焦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2024-02-01 12:35:00來源: 廣州日報

  政協第十四屆江門市委員會(hui) 第三次會(hui) 議昨日開幕

  “委員通道”開啟 聚焦社會(hui) 熱點

  1月31日上午,政協第十四屆江門市委員會(hui) 第三次會(hui) 議開幕。開幕大會(hui) 前,“委員通道”開啟,首場4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優(you) 秀委員走到幕前,聚焦“大橋經濟”“人才引育”等江門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建言獻策。4名政協委員分別是:稻興(xing) 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波,江門市天聯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澤剛,江門市政協香港聯絡組副組長、開平市牽牛生化製藥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勞錦財,廣東(dong) 恒生會(hui) 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梁穎思。

  搶抓“大橋經濟”黃金機遇

  今年,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將迎來建成通車,江門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hui) 提出,要搶抓“大橋經濟”黃金機遇,圍繞迎接“大橋經濟”開展重點工作。江門市政協委員、稻興(xing) 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波建言推動江門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黃波認為(wei) ,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是江門優(you) 化提升的戰略性支柱產(chan) 業(ye) 集群之一,代表了當今電子信息、網絡技術和信息消費的發展方向,應積極推動江門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江門有良好的智能家電產(chan) 業(ye) 基礎,建議在壯大產(chan) 業(ye) 的同時,培育附加值更高、科技屬性更強的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帶動產(chan) 業(ye) 結構向更高層麵發展。此外,廣東(dong) 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規模全國第一,特別是廣州、深圳超高清視頻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明顯,但兩(liang) 地存在產(chan) 業(ye) 空間限製。江門應抓住“大橋經濟”機遇,實現“廣深總部+江門基地”產(chan) 業(ye) 落地。黃波還建議利用超高清技術,拍攝城市文化、曆史、美食、自然素材,建立江門超清視頻短視頻矩陣號,引導產(chan) 業(ye) 、人才要素聚集,提升城市知名度,以超清影視內(nei) 容領先全省,帶動江門文旅發展。

  在江門“大橋時代”來臨(lin) 之際,江門市政協常委、香港聯絡組副組長,開平市牽牛生化製藥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勞錦財建議加快江門與(yu) 香港的優(you) 質醫療衛生資源對接、優(you) 勢互補,並提出了“推動優(you) 質醫療衛生資源共建共享”“合作建設生物醫藥科研生產(chan) 試驗一體(ti) 化產(chan) 業(ye) 園區”“建設醫養(yang) 結合港澳養(yang) 老院舍,推動‘候鳥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三大建議。他表示,江門應該發揮臨(lin) 床試驗研發、產(chan) 業(ye) 基礎、人才院校和土地資源等優(you) 勢,積極對接香港高端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深化科研、生產(chan) 、試驗一體(ti) 化合作,助推翠山湖、廣海灣兩(liang) 個(ge) 生物醫藥園區提檔建設。

  人才引育增加力度

  江門市政協委員、廣東(dong) 恒生會(hui) 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梁穎思提出人才引育增加力度建議。

  她表示,江門深入推進“人才倍增”工程,人才引育成效漸顯,但也存在著本地生源畢業(ye) 後返江比例不高、本地發展平台吸引力不足、人才優(you) 惠政策知悉度不高等問題。她建議一方麵強化市情、政策和崗位需求的宣傳(chuan) 力度,如利用團委、校友會(hui) 、留學生聯誼會(hui) 等平台,引導本土生源的外出學子群體(ti) 深入了解家鄉(xiang) 的曆史文化、發展和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以鄉(xiang) 情為(wei) 紐帶集聚本土人才;另一方麵,強化政、校、企三方聯動的工作合力,其中政府層麵健全青年人才領域工作機製,發揮政策的“比較優(you) 勢”和激勵作用,強化與(yu) 市內(nei) 高校、產(chan) 業(ye) 聯盟、重點企業(ye) 等溝通交流,為(wei) 人才“築巢架梯”。她還建議設立本土高校留才獎和引才星級企業(ye) 獎,鼓勵本地高校為(wei) 市域企業(ye) 輸送人才,對每年應屆畢業(ye) 生留江就業(ye) 率達一定比例的院校給予留才專(zhuan) 項獎勵;支持企業(ye) 發揮引才育才留才的主體(ti) 作用,每年從(cong) 引進青年人才數量多、成效突出的市域非公企業(ye) 中,評選一批引才星級示範企業(ye) ,打造人才集聚“引力場”。

  梁穎思認為(wei) ,江門要圍繞本市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出台更多更有吸引力的鼓勵人才創新創業(ye) 的優(you) 惠政策,以超常力度引進各方人才。

  規範管理“家充樁”

  今年江門兩(liang) 會(hui) ,江門市政協常委、江門市天聯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澤剛關(guan) 注眼下熱點話題——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充電樁焦慮”。他表示,當下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新能源汽車,但“買(mai) 車後去哪裏充電”成為(wei) 困擾車主的一大難題。李澤剛認為(wei) ,要督促小區物業(ye) 參與(yu) 充電樁建設、維護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他提出四個(ge) 建議:一是為(wei) “家充樁”安裝及使用規範製定地方性法規。二是建議有關(guan) 物價(jia) 管理部門允許物業(ye) 公司向安裝充電樁的業(ye) 主,在原車位管理費用基礎上增加合理的附加管理費用。三是建議組織保險機構開發相應的家充樁第三者責任保險產(chan) 品。四是建議通過招標方式引入市場化運營團隊,對充電樁產(chan) 品進行集中采購。

  李澤剛表示,安裝充電樁應依靠政府職能部門、物業(ye) 公司、電力部門、車企等方麵齊抓共管,打好“組合拳”,努力加快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

  提案

  政協委員周淵:

  推動低空經濟發展

  “建議江門提早謀劃,積極搶抓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密集創新和高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做好頂層設計,為(wei) 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周淵表示,低空經濟目前主要是垂直範圍為(wei) 真高3000米以下,以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wei) 牽引,輻射多領域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經濟的核心是航空器與(yu) 各產(chan) 業(ye) 的“組合式”經濟形態,如“農(nong) 林+航空”、“體(ti) 育+航空”、“電力+航空”、“公安+航空”等。“建議市委市政府盡快出台《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的若幹相關(guan) 措施》,搶抓低空經濟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綜合施策,精準發力,鼓勵發展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爭(zheng) 創低空領域管理改革試點區、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周淵表示,應積極推動低空領域及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guan) 課題研究,支持自動駕駛、無人駕駛配送等技術研發應用。

  搶抓深中通道重大機遇

  深中通道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要緊抓“深中通道”重大機遇,全方位對接深圳,與(yu) 深圳共建高水平特色產(chan) 業(ye) 園正是搶抓大灣區新一輪產(chan) 業(ye) 轉移的必然選擇。深圳市政協研究報告指出:深圳製造業(ye) 外遷已成趨勢,現外遷的大多是先進製造業(ye) 。外遷的不僅(jin) 是一些大中型企業(ye) ,更是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遷移,很多上下遊配套企業(ye) 也隨之遷走。未來這種“總部+基地”“研發+生產(chan) ”的模式還將擴散更多地方。周淵表示,“加強與(yu) 深圳產(chan) 業(ye) 合作,推動江門產(chan) 業(ye) 嵌入深圳產(chan) 業(ye) 鏈與(yu) 價(jia) 值鏈,是壯大江門產(chan) 業(ye) 總量堆頭、實現轉型升級的最佳選擇。”

  政協委員安加慰:

  江門“演藝經濟”具有高度的發展潛力

  江門市政協委員安加慰表示,江門的氣候十分宜人,冬短夏長,非常適宜演藝演出的活動開展和市民室內(nei) 外活動;江門籍貫明星藝人眾(zhong) 多,港澳台明星返江參與(yu) 各項活動愈發頻繁,具有高度的文旅經濟發展潛力;全市已基本建立完整的“演藝經濟”消費承載配套,交通便利,因此發展“演藝經濟”優(you) 勢明顯。

  對於(yu) 如何推進江門“演藝經濟”的發展,安加慰建議,首先應加強頂層設計,支持和推進演藝產(chan) 業(ye) 發展,規範市場秩序。建議江門市從(cong) 頂層設計出發,對演藝產(chan) 業(ye) 行業(ye) 的激勵機製,出台專(zhuan) 項指引及扶持政策,在活動引入監督、審批層麵給予扶持和放開,通過政策減免或補助方式鼓勵文化企業(ye) 拓寬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演藝經濟”的發展是城市麵貌的整體(ti) 展示的過程,其麵向的市場群體(ti) 定位在全國各地,建議政府強化市場秩序監督,優(you) 化流程規範和市場方式管理,防止不正當競爭(zheng) 和侵權行為(wei) 的發生,保證江門的城市印象建設穩步推進。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黃文生、於(yu) 濤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