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請保持書店本色”談起
上海古籍書(shu) 店要升級改造,日前宣布了閉店的消息。有網友留言表示,希望上海古籍書(shu) 店改造後“請保持書(shu) 店本色”,這與(yu) 書(shu) 店負責人的表態高度吻合,“我們(men) 堅持做一家專(zhuan) 業(ye) 且純粹、安靜並溫暖的書(shu) 店”。
有關(guan) 上海古籍書(shu) 店改造所帶來的互動,涉及一個(ge) 有關(guan) 書(shu) 店發展的核心話題:何為(wei) 書(shu) 店本色?在談論這個(ge) 話題之前,不妨揣摩一下讀者與(yu) 店方的言論,仔細體(ti) 會(hui) 之後,會(hui) 覺得他們(men) 平和的語氣背後,是藏有一定程度的擔憂甚至是焦慮的。從(cong) 讀者的角度看,他們(men) 擔心書(shu) 店改造後成了網紅書(shu) 店,打卡拍照的人比買(mai) 書(shu) 的人多,他們(men) 也不希望重新開業(ye) 後的書(shu) 店,書(shu) 變少了,而文創、餐飲比例提高了。“請保持書(shu) 店本色”的潛台詞是,書(shu) 店還應是以書(shu) 為(wei) 主角,多元經營的書(shu) 店多少會(hui) 影響書(shu) 店的氣氛與(yu) 格調。書(shu) 店負責人口中“專(zhuan) 業(ye) 且純粹”的說法,是對讀者籲求的呼應,“安靜並溫暖”這樣的關(guan) 鍵詞,也大概率保障了書(shu) 店改造後的整體(ti) 風格與(yu) 經營思路還是會(hui) 以書(shu) 為(wei) 主。
在這輪討論與(yu) 互動中,“書(shu) 店理想主義(yi) ”作為(wei) 一種美好的願望,還在倔強地呈現著。但平心而論,讀者希望書(shu) 店“保持本色”,經營者堅持書(shu) 店“專(zhuan) 業(ye) 且純粹”,究竟有多少底氣支撐,誰都不敢保證。讀者的希望是奢望,店方的堅持是苦撐——恐怕這更貼近現實。
《書(shu) 店,向賣書(shu) 告別》,日前有媒體(ti) 以此為(wei) 標題,報道了實體(ti) 書(shu) 店的生存現狀。來自“2023年圖書(shu) 零售市場年度報告”的數據顯示,2023年實體(ti) 書(shu) 店渠道依然呈負增長,同比下降18.24%。實體(ti) 書(shu) 店經營者在2023到2024新舊年交替的這個(ge) 時間,感到的壓力也是顯然的。前段時間,東(dong) 方甄選直播間推出的“新年送好禮5000本好書(shu) 1元領”活動,作為(wei) 一個(ge) “企業(ye) 正常的營銷行為(wei) ”,之所以引起圖書(shu) 業(ye) 界強烈的反對,原因無非是在傳(chuan) 統電商與(yu) 直播電商的雙重壓力下,實體(ti) 書(shu) 店生存的不易。
在“保持本色”和“生存第一”之間,實體(ti) 書(shu) 店其實早已做出了選擇。一些書(shu) 店“餐酒占全部收入的80%”的事實表明,單靠賣書(shu) 已經完全無法養(yang) 活書(shu) 店。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書(shu) 店“保持本色”的口號可以喊,但如何落實並執行?行動上向現實妥協,恐怕是無數實體(ti) 書(shu) 店當下的生存真相。
當然,實體(ti) 書(shu) 店老板群體(ti) 仍然保持著一種體(ti) 麵,這種體(ti) 麵包括:堅持書(shu) 店的人文環境不被破壞,保持對圖書(shu) 的熱愛程度不被消減,默默消化書(shu) 店經營帶來的經濟壓力……書(shu) 店的本色,很大程度上是經營者的本色,而正是他們(men) ,保持了書(shu) 店的基本樣貌與(yu) 人文內(nei) 涵,並沒有讓書(shu) 店變成“大賣場”。
即便書(shu) 店變成“大賣場”,也沒有誰可以理直氣壯地指責書(shu) 店“變質”。因為(wei) “變質”的不是書(shu) 店,書(shu) 店不過是大環境傳(chuan) 導產(chan) 業(ye) 鏈變化的末端呈現。“我們(men) 發現一個(ge) 非常特別的現象,那些通過城市快遞來買(mai) 書(shu) 的人,其實都在離書(shu) 店非常近的地方,這可能就是這個(ge) 時代的特點。”來自書(shu) 店經營者的這個(ge) 新發現,證實即便住在書(shu) 店附近的人也已經更多地通過快遞來買(mai) 書(shu) ,而不是到實體(ti) 書(shu) 店現場消費。
如今,實體(ti) 書(shu) 店多少麵臨(lin) 著顧客不足的窘狀。線上購買(mai) 已經成為(wei) 絕對主流。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走向小眾(zhong) 化,或許是留給實體(ti) 書(shu) 店的一種路徑。而所謂“保持書(shu) 店本色”,其可行性就在於(yu) ,如何為(wei) 小眾(zhong) 讀者群提供更好的服務,使小眾(zhong) 讀者群轉變為(wei) 長期穩定忠實顧客,書(shu) 店在為(wei) 讀者提供圖書(shu) 、文化消費、社交場景的同時,也為(wei) 讀者提供情緒價(jia) 值。在承認實體(ti) 書(shu) 店(尤其是民營書(shu) 店)逐漸脫離大眾(zhong) 視野成為(wei) 小眾(zhong) 場所之後,書(shu) 店才可以真正地做到純粹,不用賣酒和咖啡,不用提供文創與(yu) 簡餐,也能較好地活下去。如果有的實體(ti) 書(shu) 店本身就主打小眾(zhong) 品牌,就更要走精品化、精致化、私密化路線,用發展“會(hui) 員製”等方式,讓書(shu) 店不再隻是店主的,更是全體(ti) 顧客的。
如今,大眾(zhong) 閱讀更為(wei) 廣泛地擁抱數字、聲音、視頻,人們(men) 獲取知識的渠道變得五花八門,實體(ti) 書(shu) 店作為(wei) 知識的提供方,其重要程度已經被大幅度削弱——“傳(chuan) 統書(shu) 店作為(wei) 獲取知識渠道的價(jia) 值已經崩塌”,甚至有書(shu) 店經營者如此說。於(yu) 是,我們(men) 便看到了這樣一種矛盾的狀態:讀者期望書(shu) 店能夠保持知識、圖書(shu) 、文化的尊嚴(yan) ,但更多人走進實體(ti) 書(shu) 店的頻率在降低。也就是說,實體(ti) 書(shu) 店成為(wei) 讀者的情懷寄托地,是一年當中想起來要去幾次但最終可能一次也沒有去的所在。
實體(ti) 書(shu) 店的競爭(zheng) ,不應再把獲取大量讀者當成目標,實際上這一想法已經浪漫到不切實際。實體(ti) 書(shu) 店也不應再把傳(chuan) 統電商與(yu) 直播電商當作“敵人”,真實的境況是,實體(ti) 書(shu) 店已經不具備與(yu) 電商對抗的實力。轉變方向,毅然決(jue) 然地走向小眾(zhong) ,節約精力,更好地服務於(yu) 小群體(ti) 用戶,這或是實體(ti) 書(shu) 店發展的方向。
即便在線購買(mai) 、數字化閱讀在不斷壓縮實體(ti) 書(shu) 店生存空間,但仍然有不少人堅持把實體(ti) 書(shu) 店、紙質書(shu) 閱讀作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依賴,找到並服務好這些人,才是實體(ti) 書(shu) 店作為(wei) 城市文化地標的意義(yi) 所在,也是實體(ti) 書(shu) 店的霓虹燈招牌不熄滅的價(jia) 值所在。
解放日報 韓浩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