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春見聞)武漢盤龍城覓“龍”跡

發布時間:2024-02-04 15: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武漢2月4日電 題:武漢盤龍城覓“龍”跡

  中新社記者 張芹

  隨著中國農(nong) 曆甲辰龍年臨(lin) 近,不少民眾(zhong) 選擇前往博物館尋“龍”。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被譽為(wei) “武漢城市之根”的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探訪:盤龍城因何得名,城裏是否有“龍”可尋?

  盤龍城遺址位於(yu) 武漢市黃陂區,為(wei) 目前所見夏商時期長江中遊地區規模最大城邑,距今已有3500年曆史。它的發現,不僅(jin) 將武漢城市曆史上溯1000餘(yu) 年,還推翻以往公認的“商文化隻存在於(yu) 中原地區”的觀點,改寫(xie) 了此前中國史學界的認知。

  據了解,盤龍城為(wei) 何以“龍”定城名尚無法考證,但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龍形綠鬆石鑲金飾件,從(cong) 側(ce) 麵印證了龍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重要標誌性圖騰,其獨特的象征意義(yi) 和中國龍文化的曆史延續。

  “這是我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綠鬆石鑲金飾件,其金箔片含金量超過70%。”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wan) 琳介紹說,經專(zhuan) 家研究發現,該飾件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唯一一件商代早期最完整成型金玉器,也是年代最早的獨體(ti) 一首雙身龍形器。

  記者透過展櫃看到,一方黃土之上,金片構成的眉毛、眼睛、牙齒、眉間飾清晰可見,龍身則是由不規則綠鬆石碎片組成,雖曆經千年,碧綠的鬆石與(yu) 黃色的金箔依然熠熠生輝。

  據萬(wan) 琳介紹,考古發掘時,金片和綠鬆石散落分布,考慮到商周時期“碎器葬俗”以及盤龍城遺址中之前出土的碎器,可推斷該飾件應是打碎後埋於(yu) 墓中。

  在實驗室考古階段,專(zhuan) 家團隊利用多學科技術手段,清理出一枚金箔菱形眉間飾,由此判斷該器件呈對稱結構。最終,一件綠麵金眼、尾部卷曲的一首雙身龍形躍然而出。

  “無論是龍形還是稀缺的綠鬆石、黃金,都足以證明墓主人身份的尊貴,也體(ti) 現了盤龍城在當時政治地位之高。”萬(wan) 琳介紹說,從(cong) 工藝和造型風格來看,盤龍城遺址出土的龍形綠鬆石鑲金飾件與(yu) 位於(yu) 中原腹地二裏頭遺址出土的綠鬆石龍形器一脈相承,前者還增添了金片鑲嵌的創新。

  萬(wan) 琳稱,自1954年發現至今,盤龍城遺址出土了500餘(yu) 件青銅器,這些青銅器的類型、裝飾、組合特征與(yu) 鄭州商城同時期出土的青銅器類似。此外,“前朝後寢”的宮殿格局、發掘出的祭祀遺存等均透露出其與(yu) 中原文化之間的聯係,也印證了至少在商代早期,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圖已到達長江流域。

  “盤龍城是中原文化向南擴張過程中與(yu) 本地文化結合的獨特遺址。”萬(wan) 琳認為(wei) ,以龍形綠鬆石鑲金飾件為(wei) 代表的盤龍城遺址出土文物,讓學界開始認識到長江和黃河同為(wei) 中華文明的搖籃,見證了中華文明具有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與(yu) 多元一體(ti) 的融合特征。(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