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影視劇“有滋有味”
熱播劇《繁花》日前收官,從(cong) “你好”到“儂(nong) 好”,滬語版《繁花》“響”了。上海本地人在《繁花》中看的是鄉(xiang) 愁,重拾對故土與(yu) 童年的回憶;外地觀眾(zhong) 在《繁花》裏看的是腔調,體(ti) 會(hui) 原汁原味的上海“咪道”。滬語獨特的風味勾勒出海派風情,讓觀眾(zhong) 重新感悟到屬於(yu) 方言的魅力,引發新一輪“方言影視熱”。
繁花引發“方言熱”
《繁花》是滬語電視劇時隔多年突破地域限製重新出現在公眾(zhong) 視野,也是方言劇逐步回歸影視舞台中央的注腳。
早在1982年,就有《人與(yu) 人不同》這樣的方言劇作品出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後,各地方電視台不斷創新,催化了大量方言劇的誕生。比較知名的方言劇包括以川渝方言為(wei) 主體(ti) 的《傻兒(er) 師長》《山城棒棒軍(jun) 》、吳語區代表《孽債(zhai) 》、粵語區代表《外來媳婦本地郎》、閩南語劇《廈門新娘》等等。而北方方言劇,則有東(dong) 北話的《馬大帥》,天津話的《楊光的快樂(le) 生活》,包括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也被認為(wei) 是一部“北京方言劇”。
近年來,方言影視作品引發了新一輪的關(guan) 注和熱議。諸如《繁花》《山海情》《人世間》等頗具代表性又獨有韻味的優(you) 秀方言影視作品,不僅(jin) 受到了行業(ye) 內(nei) 人士的廣泛關(guan) 注,也頗受觀眾(zhong) 青睞。
方言的發展受到了所在城市的曆史文化、社會(hui) 發展、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是重要的城市記憶載體(ti) 。對於(yu) 本地群體(ti) 來說,方言是其建構地域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對於(yu) 外來群體(ti) 而言,方言是對一座城市真實而鮮活的解讀。影視劇中對於(yu) 方言的獨特運用,能夠拉近劇情與(yu) 觀眾(zhong) 之間的距離,還能更好地表達創作者的意蘊、刻畫人物性格、再現曆史人物形象以及還原地方風土人情。
展現風土人情
方言的魅力在於(yu) 貼近生活,來自於(yu) 人們(men) 的口口相傳(chuan) ,深深鐫刻著獨有的地域色彩。方言又稱“土話”“白話”,方言所體(ti) 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所不能及的。在影片中,不用專(zhuan) 門設計,人物一開口,帶有地域特色的市井氣和煙火味就顯現出來,地域文化、風土人情也更加的濃鬱。
方言也是地域文化最直觀的聽覺符號,其背後承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一聽到“瞅你咋地”就能判定那人基本上就是東(dong) 北人,聽到“烏(wu) 麻六道(烏(wu) 七八糟、色彩斑雜)”則猜到是陝西人,說到“瓜不兮兮的(傻裏傻氣)”則可斷定是四川人。這些帶有地方特色的語言,能夠給人們(men) 乏味的生活增添趣味。而“方言”在影視藝術作品中的合理應用,能更好地表現特定地域的人文環境、風俗,成為(wei) 大眾(zhong) 理解民俗文化、展現風土人情的一把關(guan) 鍵鑰匙。而劇集《白鹿原》正是做到了這點,才讓觀眾(zhong) 體(ti) 會(hui) 到濃鬱純正的“關(guan) 中味兒(er) ”。劇中人物對白皆采用關(guan) 中方言來呈現,既體(ti) 現了濃鬱的陝西泥土氣息,再現出關(guan) 中漢子的倔強精神,保留了原著的特色,也讓觀眾(zhong) 如身臨(lin) 其境般走進陝西關(guan) 中地區感受到當地的民俗風情。例如,“廈房”“三合頭”等詞語的運用在《白鹿原》中屢見不鮮,展現了關(guan) 中傳(chuan) 承千年“掘土而穴”的民居文化。
2022年口碑、收視雙豐(feng) 收的現象級電視劇《人世間》,高度還原出東(dong) 北的民風民俗,這部橫跨50年的“平民史詩”年代與(yu) 地域的代入感極強,其中東(dong) 北方言的表達分寸處理得恰到好處。劇中既有觀眾(zhong) 耳熟能詳的方言詞匯“嘮嗑”“疙瘩”等,也有經典語言包袱“你瞅啥”“瞅你咋地”等,鮮活地還原了東(dong) 北話的神韻,透出平凡人家的煙火氣息。《鋼的琴》《東(dong) 北一家人》《鄉(xiang) 村愛情》東(dong) 北方言影視作品,通過“咋地啦”等一係列東(dong) 北方言詞語,將東(dong) 北的黑土地文化進行了影像化展示,也展現了東(dong) 北豪爽直率的民風。
塑造人物形象
在講述小人物家長裏短的影視劇中,方言的運用可以說是一個(ge) 製勝的密碼。由王新軍(jun) 導演,蔣龍、史策、秦海璐、尤智勇、蔣易等主演的抗日傳(chuan) 奇劇《狗剩快跑》自1月25日開播以來深受好評,該劇聚焦中原小人物,以河南方言為(wei) 特色,講述了草根青年狗剩為(wei) 了賺錢買(mai) 房娶媳婦去當兵,在接受戰爭(zheng) 的洗禮後,成為(wei) 一名真正的新四軍(jun) 戰士的故事。該劇主演之一的秦海璐表示,“每次對詞的時候,說的河南話都很對味兒(er) 。為(wei) 了讓戲更真實,有些演員不會(hui) 講河南話的,我們(men) 盡量在一些語氣詞或者口頭語上使用河南方言。”河南方言的靈活運用也為(wei) 片中生動鮮活的群像增添了許多色彩,讓不同角色間的區分更為(wei) 明確,讓人物形象“立得住”,讓故事情節“立得牢”。
在電影《唐人街探案》中,王寶強所飾演的唐仁是一個(ge) 悲劇性人物。他出生在廣東(dong) ,但因為(wei) 婚姻的不幸而背井離鄉(xiang) 來到泰國,因此說話帶有濃重的廣東(dong) 口音。為(wei) 了能夠光宗耀祖讓別人對他另眼相看,他謊稱自己為(wei) 唐人街第一神探,但他在泰國的地位並不高,平時隻是接一些送快遞,尋找丟(diu) 失的小貓小狗的活兒(er) ,他的遭遇在被另一位男主角戳穿之後麵露尷尬。唐仁這個(ge) 角色在說話時會(hui) 夾雜一些莫名其妙的口音,表明他在泰國過得並不如意。
在一些影視作品中,導演還會(hui) 考慮利用演員本身的語言讓人物形象更豐(feng) 滿。在情景喜劇《炊事班的故事》中,眾(zhong) 多演員在表演時使用了各自的方言,演員在自己熟悉的方言中表演顯得尤為(wei) 自然。有時候為(wei) 了取得更好的拍攝效果,導演會(hui) 起用帶有濃重方言口音的非職業(ye) 演員出演,賈樟柯導演就尤其鍾愛這種原生態的電影表達方式。從(cong) 《小武》開始,到《世界》《三峽好人》以及《江湖兒(er) 女》等影片,賈樟柯導演執著於(yu) 山西方言。賈樟柯的諸多影片在山西拍攝,用山西方言,兩(liang) 者結合匯成地域感濃厚的山西世界,人物更加真實,影片內(nei) 容也更具感染力。
營造喜劇效果
對於(yu) 影視劇來說,方言不僅(jin) 能呈現出普通話無法比擬的真實性,其創作的喜劇效果有時也令普通話望塵莫及,各種各樣的方言給影視劇帶來旺盛的生命力和表現力。方言被廣泛地運用到影視劇中一個(ge) 重要的原因是方言引發的喜劇效果,而這一喜劇效果也被引申為(wei) 方言影視劇所具有的特色。從(cong) 四川方言劇《淩湯圓》《傻兒(er) 師長》到東(dong) 北方言劇《馬大帥》《鄉(xiang) 村愛情》,再到近些年的情景喜劇《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chuan) 》等,方言影視劇的喜劇特色一直在延續。
從(cong) 《瘋狂的石頭》到《瘋狂的賽車》,導演寧浩的電影作品體(ti) 現了方言大融合的特點,山東(dong) 方言、陝西方言、閩南方言、武漢方言,各地方言的碰撞給影片帶來了豐(feng) 富的喜劇效果。情景喜劇《武林外傳(chuan) 》中,老板娘佟湘玉的陝西方言每次都能讓人忍俊不禁,“餓錯咧,餓一開始就錯咧,餓如果不嫁過來,餓滴夫君就不會(hui) 死,餓夫君不死,餓就不會(hui) 淪落到介個(ge) 地方。”“餓”的方言發音既與(yu) 普通話的“餓”相近,又與(yu) “鵝”相近,就是不與(yu) 它的本義(yi) “我”的普通話讀音相同,從(cong) 而產(chan) 生出一種親(qin) 切又幽默的喜劇效果。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讓子彈飛》普通話版本受到了歡迎,而其四川方言版在四川、貴州等地上映,更是引發了新一波的觀看熱潮。
經典劇集《山海情》中,位於(yu) 大西北的寧夏和位於(yu) 東(dong) 南方的福建,方言天差地別,當年的對口幫扶工作,最先要過的就是語言關(guan) 。劇中操著一口福建口音的援寧幹部陳金山初次亮相就遭遇行李被盜,在派出所,陳金山和當地民警的對話中,光是“治沙”“自殺”就掰扯不清,用充滿喜感的方式將這一困難表現出來。方言的使用既活躍了劇情、增加了笑點,還讓該劇更加生動、更有感染力也更接地氣。甚至有觀眾(zhong) 模仿劇中口音,稱追劇的自己是“金灘村精神蔥民(村民在劇中方言的諧音)”。
在中國電影電視蓬勃發展的今天,方言已成為(wei) 影視藝術作品創作中不可忽視的手段。方言的潤色讓人物有了靈氣,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合理地使用方言可以增加影視藝術作品的藝術性和真實性,同時可以更好展示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不過,方言不是萬(wan) 能膠,並非什麽(me) 時候都“靈”,如何把一時熱度變成長久的生命力,歸根到底還是在於(yu) 內(nei) 容。
齊魯晚報記者 劉宗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