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的曆史變遷
“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京都風俗誌》中的這段話描寫(xie) 了清代年貨銷售的火熱程度。過去,因為(wei) 交通不方便、物資不夠豐(feng) 富,為(wei) 了一年一度的喜慶吉祥與(yu) 歡樂(le) ,家家戶戶都會(hui) 在節前10天左右置辦年貨。那時,能夠張羅一桌豐(feng) 盛的年夜飯就是最好的年貨。進入21世紀,年貨的種類、形式、購買(mai) 渠道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世紀初,各地普遍出現大型超市,改變了國人購買(mai) 年貨的方式。有數據顯示,2006年春節期間的主要購物場所中,大型超市占比高達92.9%,具有時代烙印的百貨商店漸漸被人們(men) 遺忘。到了2016年,網上年貨消費成為(wei) 電商平台繼“雙11”“雙12”之後的又一重要賣點,年貨購物節應運而生。因天然與(yu) 傳(chuan) 統節日時間重合,其IP價(jia) 值迅速攀升。到2019年,年貨線上消費占比達56.8%,僅(jin) 次於(yu) 占比68.5%的大型綜合超市。回望過去,也許真正意義(yi) 上的第一個(ge) 全國統一大市場,是電商年貨市場。
從(cong) 最初全家老小一起排隊搶年貨,到如今拿著手機在屏幕前一鍵下單,采購年貨變得更方便,可以選擇的品類也更多。人們(men) 通過年貨得到的滿足,不再隻是“在春節能吃上肉”那樣簡單。
年貨消費變遷是經濟發展、收入提高、技術躍升、代際更替、文化思潮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展望未來10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hui) 的發展,年貨消費也將繼續發生變革。個(ge) 性化和定製化年貨將成主流,服務與(yu) 體(ti) 驗型年貨將成主導,生態健康的年貨會(hui) 成為(wei) 消費者關(guan) 注的重點。隨著“中國年”升格為(wei) “世界年”,年貨消費也趨向國際化乃至全球化,具有中國特色的年貨將成為(wei) 世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ti) ,成為(wei) 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建設的重要力量。
如今,“90後”“00後”正在通過自己對購買(mai) 年貨場景、品類等的選擇,構建一份全新的時代社會(hui) 記憶。年貨消費中,消費能力最強的往往是在外打拚的建設者們(men) 。春節期間伴隨著他們(men) 回家的,還有精心準備的年貨。在“年”這個(ge) 時間節點上,任何被賦予“年貨”意味的商品,都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並選擇。
其實,無論物資多麽(me) 豐(feng) 盛、需求如何多元、購買(mai) 怎樣便捷,在根深蒂固的備年貨過年的習(xi) 俗與(yu) 觀念下,年貨這個(ge) 古已有之的概念必定長盛不衰,因為(wei) 它承載著人們(men) 對一年的總結、對當下的珍惜,更飽含著人們(men) 對未來的期許。年貨集市或許才是那個(ge) 永遠都不會(hui) 打烊的地方。
經濟日報 銀 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