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國家賬本”公布 新一年財政政策發力可期
2023年年初,財政赤字率按3%安排。為(wei) 支持災後恢複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2023年中央財政第四季度增發1萬(wan) 億(yi) 元國債(zhai) ,全部通過轉移支付安排給地方。展望2024年,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效應持續釋放,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將為(wei) 財政收入增長奠定堅實基礎,財政收入將會(hui) 繼續恢複性增長。
——————————
2023年國家賬本日前公布,多項數據彰顯民生溫度。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5.4%。從(cong) 主要支出科目看,社會(hui) 保障和就業(ye) 支出同比增長8.9%,教育支出同比增長4.5%,科技支出同比增長7.9%,農(nong) 林水支出同比增長6.5%,城鄉(xiang) 社區支出同比增長5.7%。全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資金規模超過2.2萬(wan) 億(yi) 元。
“增速領跑的領域中,基建三項合並的占比與(yu) 2022年基本持平,反映了近年來狹義(yi) 財政支出更多投向民生類領域的特征。”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吳棋瀅分析稱,與(yu) 年初目標相比,各分項支出基本完成預定目標,其中科技類支出、社保就業(ye) 類支出、城鄉(xiang) 社區類支出占比略高於(yu) 目標占比,反映出2023年全年財政的工作重心。
“2023年財政支出持續加力。”在國新辦日前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財政部副部長王東(dong) 偉(wei) 介紹,2023年年初,財政赤字率按3%安排。為(wei) 支持災後恢複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2023年中央財政第四季度增發1萬(wan) 億(yi) 元國債(zhai) ,全部通過轉移支付安排給地方。
展望2024年,王東(dong) 偉(wei) 表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從(cong) 財政收入看,隨著宏觀調控政策效應持續釋放,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將為(wei) 財政收入增長奠定堅實基礎,財政收入將會(hui) 繼續恢複性增長。從(cong) 財政支出看,將繼續保持必要強度,對地方的轉移支付也將保持一定規模。”王東(dong) 偉(wei) 說。
31個(ge) 省份財政收入實現正增長
細數過去一年的國家賬本,我國財政收入呈現出恢複性增長,東(dong) 部、中部、西部、東(dong) 北地區收入分別增長6.7%、6.9%、10.7%和12%,全國31個(ge) 省份財政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
何為(wei) 恢複性增長?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孫鯤鵬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恢複性增長有兩(liang) 層含義(yi) ,一是2022年財政收入基數相對較低,導致2023年收入增速相對較快,例如因為(wei) 大規模留抵退稅因素,2022年增值稅收入較低,2023年財政收入各項目中,增值稅表現相對亮眼,而其他稅種收入則總體(ti) 平穩或下滑。二是2023年疫情等因素消退,經濟基本麵回暖複蘇,相應帶來更多財政收入。
對於(yu) 不同區域間的增速差異,孫鯤鵬分析說,東(dong) 部和中部地區增速相對較慢,既有2022年增長相對較快的影響,也跟麵向歐美出口放緩背景下東(dong) 中部地區受到更大影響有關(guan) ,而東(dong) 北地區麵向俄羅斯等地區出口強勁。
除財政收入呈現增長勢頭外,財政收入質量也有所提高。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占比約為(wei) 83.6%,稅收收入同比增長8.7%,非稅收入同比下降3.7%。“2023年稅收收入增速超過非稅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結構有所優(you) 化。”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分析說,2023年稅收收入占比高於(yu) 2022年,但仍略低於(yu) 2020年和2021年。他同時補充說,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在收入有限增長尤其是土地出讓收入負增長的情況下,仍保證了一定的支出強度來推動經濟增長、防範化解風險,“緊平衡態勢有所加劇”。
他注意到,多地對於(yu) 2024年財政收入預期更趨謹慎,並下調了2024年財政收入增速預期。“這一方麵和基數提高有關(guan) ,另一方麵,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目標定為(wei) 略低於(yu) GDP實際增速目標,可以為(wei) 實施減稅降費政策留出空間。”羅誌恒說。
助企紓困 回應民生關(guan) 切
從(cong) 年初明確延續和優(you) 化部分稅費政策,到下半年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再延續、優(you) 化、完善一批到期稅費政策,2023年,70餘(yu) 項到期的稅費優(you) 惠政策分批次延續優(you) 化。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資金規模超過2.2萬(wan) 億(yi) 元。
“根據有關(guan) 部門數據,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中,新增的減稅降費大約是1.57萬(wan) 億(yi) 元,辦理的留抵退稅約為(wei) 6500億(yi) 元。”財政部預算司司長王建凡在上述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從(cong) 行業(ye) 來看,製造業(ye) 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批發零售業(ye) 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規模將近9500億(yi) 元,占總規模的42.6%,是享受稅費優(you) 惠比例最高的行業(ye) 。從(cong) 企業(ye) 的規模來看,中小微企業(ye) 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規模約1.43萬(wan) 億(yi) 元,占比是64%,“是受益最明顯的”。
他介紹,2023年分批次延續優(you) 化的70餘(yu) 項稅費優(you) 惠政策中,大部分直接延續到2027年年底。“這些政策從(cong) 提高供給質量和擴大有效需求雙向發力,重點支持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支持做強做優(you) 實體(ti) 經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持促增收擴消費保民生,支持穩外貿穩外資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財政支出方麵,國家賬本裏的專(zhuan) 項債(zhai) 數據同樣受到關(guan) 注。“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規模是3.8萬(wan) 億(yi) 元,優(you) 先支持成熟度比較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聚焦重點,不‘撒胡椒麵’,擴大了專(zhuan) 項債(zhai) 券的投資領域,2023年專(zhuan) 項債(zhai) 投資領域擴大到11個(ge) 。”王東(dong) 偉(wei) 介紹,專(zhuan) 項債(zhai) 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也擴展至15個(ge) 方麵,同時加強專(zhuan) 項債(zhai) 的發行和使用,有力推動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當前、惠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
吳棋瀅注意到,2023年專(zhuan) 項債(zhai) 用作項目資本金範圍已在原有10個(ge) 領域基礎上,先後新增新能源項目、煤炭儲(chu) 備設施、國家級產(chan) 業(ye) 園區基礎設施、供氣、供熱5個(ge) 領域。
“繼續安排一定規模的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適當增加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規模等”也是2024年財政政策發力的重要方向。財政部國庫司司長李先忠在上述新聞發布會(hui) 上透露,2023年12月,財政部依法履行審批程序後,已經向各地提前下達了部分2024年的新增地方政府債(zhai) 務限額,支持重大項目建設,推動形成實物工作量,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債(zhai) 券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他還補充說,2019年,提前下達新增地方政府債(zhai) 務限額管理製度建立健全以來,到2023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分別向各地提前下達新增債(zhai) 務限額是1.39萬(wan) 億(yi) 元、2.85萬(wan) 億(yi) 元、2.36萬(wan) 億(yi) 元、1.79萬(wan) 億(yi) 元和2.62萬(wan) 億(yi) 元,合計超過11萬(wan) 億(yi) 元。
新一年將持續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
新年已至,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為(wei) 2024年財政政策定下的關(guan) 鍵詞是“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王東(dong) 偉(wei) 解讀說,所謂適度加力,主要是四點:一是保持適當的支出強度,釋放積極的信號;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資規模,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三是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四是優(you) 化調整稅費政策,提高政策的精準性、針對性、有效性。
對於(yu) “提質增效”,他解釋說,就是要在6個(ge) 方麵下功夫,即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績效管理、嚴(yan) 肅財經紀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強化政策協同。“要把錢用在刀刃上、關(guan) 鍵處,同樣的錢花出更大成效,實現更高效益。”
他尤其提到財政政策要從(cong) 投資和消費兩(liang) 方麵發力,著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在孫鯤鵬看來,這既需要繼續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尤其是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通過稅收引導社會(hui) 投資,同時通過優(you) 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支出方式,撬動社會(hui) 資本拉動對新興(xing) 戰略性產(chan) 業(ye) 的投資,促進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又需要進一步兜牢基本保障,“包括醫療和教育相關(guan) 保障,尤其是缺口相對較大的‘老老人’和‘小小孩’的養(yang) 育問題,從(cong) 而解決(jue) 居民擴大消費的後顧之憂。”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wei) 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科技領域近年來被優(you) 先予以保障。財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2023年,我國財政科技支出從(cong) 8327億(yi) 元增長到10567億(yi) 元,年均增長6.4%。王東(dong) 偉(wei) 表示,2024年,財政部門將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舉(ju) 措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2024年財政政策的重要任務之一無疑是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在吳棋瀅看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等重點產(chan) 業(ye) 鏈,一係列政策工具如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稅收優(you) 惠、製造業(ye) 轉型升級基金、先進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投資基金等,將被用於(yu) 解決(jue) 基礎產(chan) 品、核心技術、關(guan) 鍵軟件等方麵的難點堵點問題。此外,在激發科研人員活力方麵,兩(liang) 個(ge) 改革試點也將帶來利好,一個(ge) 是支持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製度改革試點,另一個(ge) 是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yun)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