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劉亦婷濾鏡” 年輕人的成功有很多方式
哈佛女孩劉亦婷,最近又上了一次熱搜。一篇題為(wei) 《哈佛女孩成為(wei) 美國普通中產(chan) ,這場持續25年的雞娃騙局碎了》的熱文,批評劉亦婷是第一代被“雞”成功的娃,質疑其人生並不圓滿。當年,《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shu) 出版不久,就獲得了200多萬(wan) 冊(ce) 的銷量,成為(wei) 家長之間流傳(chuan) 的“育兒(er) 手冊(ce) ”。如今,她從(cong) 當年眾(zhong) 星捧月的“天之驕子”,變成被譏諷的“普通人”,不能不說是一個(ge) 顛覆。
“劉亦婷模式”退潮,並不等同於(yu) 劉亦婷本人的失敗。在當年的中國,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出國留學並不簡單,進入世界頂尖名校學習(xi) 者更是鳳毛麟角。無論是因為(wei) 人生際遇的幸運,還是家庭竭盡全力提供的條件,劉亦婷的成長教育之路都稱得上“人生逆襲”。公開信息顯示,劉亦婷曾先後擔任多家投資機構高管職務,還在母校成都外國語學校設立了“劉亦婷課外活動獎”,至今已頒發了18屆。
應當承認的是,與(yu) 《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shu) 產(chan) 生的巨大影響力相比,劉亦婷當下的生活好像有些“平淡”——她並沒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樣,回國服務於(yu) 祖國發展,更沒有在美國社會(hui) 成為(wei) 某個(ge) 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但是,哈佛大學每年畢業(ye) 的本科生大概也就1000多名,其中能夠成為(wei) 頂尖科學家、知名企業(ye) 家和重要政治人物的,也不過是其中的少數人。
中國年輕人的成長成才渠道更多元了,這是“劉亦婷濾鏡”失效的根本原因。
劉亦婷在1999年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xi) ,此前一年,我國剛剛提出“985工程”,當年中國高校與(yu) 世界名校的差距,是人所共見的事實。2023年,在具有較高權威性的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北大排名第12,清華排名第14,多所中國高校進入全球前300名。無論是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質量,還是從(cong) 科研成果產(chan) 出來看,中國高等教育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
家長們(men) 最關(guan) 心的還是子女就業(ye) ,如今,國內(nei) 大部分企業(ye) 在招聘時不再對“洋文憑”高看一眼。僅(jin) 僅(jin) 憑借一份留學履曆,並不能保證畢業(ye) 生能在國內(nei) 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要與(yu) 北大、清華等國內(nei) 頂尖高校的畢業(ye) 生競爭(zheng) ,留學生恐怕也要拿出哈佛、劍橋這樣過硬的海外學曆。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實力的增強,以及中國企業(ye) 全球化發展,中國高校培養(yang) 的人才也有更多機會(hui) 憑借一張本土學曆到海外工作,選擇自己向往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僅(jin) 僅(jin) 是學曆本身,已不能保證年輕人取得“成功”。哪怕是名校畢業(ye) 生,如果在校期間得過且過,拿不出過硬成績證明自己,畢業(ye) 求職時照樣會(hui) 落後於(yu) 人。隨著新就業(ye) 形態的崛起,文憑不再是年輕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一些學曆並不耀眼的年輕人,成為(wei) 網店店主、網絡主播、網絡寫(xie) 手,在不同賽道實現個(ge) 人發展。伴隨著製造業(ye) 的轉型升級,技術人才的職業(ye) 回報感和社會(hui) 地位也不斷增加。
教育,從(cong) 來沒有標準答案或完美方案。當初,《哈佛女孩劉亦婷》一紙風行,確實如不少人所批評的那樣,帶著濃濃的“雞湯味兒(er) ”。劉亦婷成為(wei) “哈佛女孩”,離不開她家庭的培養(yang) ,也離不開特殊的時代機遇,甚至也有個(ge) 人的運氣成分。隨著“留學申請信息差”慢慢消失,人們(men) 也發現,出國留學與(yu) 國內(nei) 高考雖然不同,但也遵循著穩定的評價(jia) 指標,進入美國名校學習(xi) 並非“神話”。
但是,不同形式的教育雞湯依然層出不窮,迷惑著輿論場和部分家長。比如,有自媒體(ti) 博主動輒給家長和考生規劃人生方向,鼓吹“學習(xi) ××專(zhuan) 業(ye) 無用論”“選擇××專(zhuan) 業(ye) 就高枕無憂了”;還有人喜歡傳(chuan) 遞教育焦慮,用“高中化”的思維看待大學生成長,忽視年輕人自由選擇的意誌。
其實,《哈佛女孩劉亦婷》當年受到不少家長追捧,與(yu) 其說是他們(men) 認可並願意實踐哈佛大學所提倡的教育價(jia) 值觀,還不如說所謂“美國夢”對當時的中國社會(hui) 有著極大吸引力。隨著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不斷取得新成就,“美國夢”的相對魅力自然消淡了。
可是,人類先進的文明成果,依然值得借鑒、吸收。與(yu) 其糾結劉亦婷本身的生活境況,不如繼續探尋,如何實現更理想的教育,讓年輕人實現人生價(jia) 值,讓人類文明不斷取得新成就。
不要忘了,開放、交流、合作始終是教育科學事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路徑。中國高等教育的自信,或者對於(yu) 中國青年人才的自信,不必建立在貶低他國教育模式和成果的基礎上。融通中外、貫通古今,這才是我們(men) 對於(yu) 人才培養(yang) 應有的價(jia) 值取向。
王鍾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