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聚焦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 數字無界 教育無限

發布時間:2024-02-19 14:3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湖南常德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龍明忠手機中有一個(ge) 表格文件,上麵除了學生的“姓名”“性別”“年齡”“障礙類型”等一些基本信息外,還有專(zhuan) 門的一項是“在學習(xi) 、生活、工作等方麵使用信息化情況、效果等”。這一欄中清楚地記錄著不同學生的具體(ti) 情況,比如,“在家中可運用平板電腦學習(xi) 漢字”“可運用手機購物”“在學習(xi) 上可通過手機接收老師學習(xi) 任務”“與(yu) 普通人交流時可運用語音軟件將對方話語轉換成文字”“在生活上可用手機休閑娛樂(le) ”……

  這一張小小的表格成了數字教育的縮影。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麵麵,把人與(yu) 教育資源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為(wei) 靈活的形式緊密地連接了起來。同時,數字化也給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

  不久前,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在上海召開,800多位國內(nei) 外代表對“教育向何處去”這個(ge) 世界關(guan) 注的時代命題進行了討論。

  “數字教育正讓更多優(you) 質資源突破時空、聯通城鄉(xiang) 、跨越山海,以教育公平增進社會(hui) 正義(yi) 。”中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說。

  無界

  “去年10月,我到中國西北地區的寧夏大學,在學校‘未來教室’聽了一節‘農(nong) 業(ye) 微生物學’課,師生們(men) 在智慧教室係統裏高頻互動,學生的知識難點、實驗疑點和在動手當中發現的新問題,很快被精準解答,課堂獲得感大大增強。”懷進鵬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上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會(hui) 嘉賓介紹了中國西部高校的數字教育情況。

  這樣的智慧教室在中國很多校園裏都能見到。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介紹,在北京理工大學,從(cong) 課程體(ti) 係設置到授課方式、學生實踐,校園環境建設等,都采用了數字化的方式。學校要求所有課程逐步實現中文課、英文課和慕課“三位一體(ti) ”,也叫“三明治課程體(ti) 係”。

  數字教育不僅(jin) 打通了課程間的壁壘,讓學生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知識,同時,數字教育正在讓教室無限擴大,同在一間教室上課的學生可能來自不同學校,甚至可能來自不同國家。

  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0年,中國牽頭成立了世界慕課與(yu) 在線教育聯盟,清華大學校長擔任聯盟主席,成員包括16個(ge) 國家的17所知名大學和6家在線教育機構。依托世界慕課與(yu) 在線教育聯盟,中國慕課開設了341門次全球融合式課程,推出10個(ge) 全球融合式證書(shu) 項目,學習(xi) 者近2540萬(wan) 人次;與(yu) 全球30餘(yu) 家知名高校和在線教育機構合作搭建了課程引進與(yu) 輸出的雙向溝通渠道,組織88所中國大學為(wei) 印度尼西亞(ya) 提供近300門高水平慕課,覆蓋印度尼西亞(ya) 3000多所高校。同時,西安交通大學依托絲(si) 綢之路大學聯盟,開設能源化工、健康醫療等30個(ge) 培訓專(zhuan) 題和743門課程;西南交通大學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開展課程、教材建設,培養(yang) 了來自80餘(yu) 個(ge) 國家的5000餘(yu) 名軌道交通人才,輻射海內(nei) 外200餘(yu) 所高校、10萬(wan) 餘(yu) 名線上學習(xi) 者;南方科技大學幫助柬埔寨、肯尼亞(ya) 等13個(ge) 亞(ya) 非國家建設了智慧教室。

  現在,中國的慕課建設和應用規模均已成為(wei) 世界第一。2023年,中國在意大利舉(ju) 辦了2023世界慕課與(yu) 在線教育大會(hui) ,來自21個(ge) 國家的70餘(yu) 所高校、在線教育平台、國際組織、政府機構的180餘(yu) 位相關(guan) 負責人及專(zhuan) 家學者參加了會(hui) 議,成功實現了“慕課出海”。

  “朋友圈”還在擴大。

  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期間,世界數字教育聯盟成立,同時,中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國際版上線。“平台將可以向全世界免費推送出780門中國金課,為(wei) 全球學習(xi) 者提供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的學習(xi) 支撐。與(yu) 世界各國共享優(you) 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滿足不同地區人們(men) 即時化的學習(xi) 需求。”教育部副部長吳岩說。

  不過,數字化帶給教育的絕不僅(jin) 僅(jin) 是技術。“數字教育不僅(jin) 僅(jin) 是要擁抱技術,還要彌合城鄉(xiang) 教育之間的差距。”非洲聯盟常駐中國代表拉哈姆塔拉·M·奧斯曼說,讓每一個(ge) 孩子,無論他們(men) 身處何地、處於(yu) 什麽(me) 樣的社會(hui) 經濟背景,都能接受教育。

  海洋是寧夏固原曹窪小學的一名學生,出生在黃土高原的他非常喜歡看地球儀(yi) ,因為(wei) 他想親(qin) 眼看看自己名字中的那些“海”和那些“洋”。

  因為(wei) 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經濟比較落後,不少老人一輩子也沒離開過那片被黃土覆蓋的高原。

  有了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後,曹窪小學的孩子們(men) 與(yu) 世界的距離近了。在課堂上打開屏幕,世界各地都能拉到眼前,而且平台上還有極為(wei) 豐(feng) 富的課程資源。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一直著眼於(yu) 縮小區域差距,實施了“慕課西部行計劃2.0”,提供19.8萬(wan) 門慕課及定製化課程,服務西部高校學生5.4億(yi) 人次。2023年還啟動了首期數字支教創新試驗,為(wei) 1.4萬(wan) 名鄉(xiang) 村中小學生送去科普、藝術類等課程2500多節。

  “如今,位於(yu) 中國上海的華東(dong) 師範大學的誌願者,可以通過平台與(yu) 幾千裏之外的雲(yun) 南省尋甸縣小學生,共同體(ti) 驗傳(chuan) 統文化、感知科技前沿、交流內(nei) 心世界。”懷進鵬說。

  一根網線,正變成一股宏大且深邃的力量,打開了教室的圍牆、學校的圍牆,甚至打破了國家的界限,知識的傳(chuan) 播與(yu) 學習(xi) 不再囿於(yu) 物理的限製,讓每一個(ge) 孩子接受公平的教育成為(wei) 可能。

  無類

  “沒到這個(ge) 學校的時候,沒發現社會(hui) 上有那麽(me) 多的特殊孩子。”龍明忠說。在他工作的常德特殊教育學校,不少孩子因為(wei) 自卑或缺少融入社會(hui) 的技能而很少外出。“普通教育都說‘望子成龍’,但是特殊教育卻是‘望子成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尤其適合我們(men) 特殊教育。”

  在信息技術的協助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更精準地實現了。

  龍明忠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常德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大致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大類,一類是聾啞學生,一類是智力障礙學生。學校沒有按照年齡分班,而是通過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了測評,再按評估的結果進行分班,“能力相近,需求相似”更有利於(yu) 學生們(men) 接受知識。“使用信息技術後,學生們(men) 課堂上的專(zhuan) 注力明顯提高了,所以,我要求老師們(men) 每門課程都要融入信息技術。”龍明忠說。

  在普通學校,學生通過門禁進入校園是一件簡單的小事,但在常德特殊教育學校卻是一件重要的事,學生每天上學和放學都要練習(xi) 。跟普通學校的學生相比,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還要學習(xi) 融入社會(hui) 的技能,過門禁就是為(wei) 了他們(men) 將來搭乘火車或者飛機順利過安檢門而進行的練習(xi) 。

  為(wei) 了更有針對性,學校利用長假讓老師到學生家裏跟蹤觀察,在不幹預他們(men) 行為(wei) 的情況下,看他們(men) 的生活存在哪些障礙和困難,再把這些數據記錄下來,隨著教育的展開,數據隨之更新和調整,這樣,完整的數據鏈就形成了。

  信息技術讓教育教學從(cong) 大規模標準化轉向個(ge) 性化、智能化,讓每一名學生擁有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案,實現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數字化離不開人的作用,尤其是教師的作用。這裏的教師不是傳(chuan) 統的教師,而是具備數字素養(yang) ,具有人機互動、人機協同能力的教師。”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了解到,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每個(ge) 學生都會(hui) 佩戴一個(ge) 手環,體(ti) 育課上,老師會(hui) 通過這個(ge) 手環檢測到每個(ge) 學生實時的心率、血氧飽和度等,便於(yu) 老師觀測整堂課學生的運動強度。

  學生們(men) 每人還有一支雲(yun) 筆,通過後台老師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個(ge) 學生答題的時長、順序、速度和修改過程。

  這些點點滴滴最終都生成了數據。“這些數據匯集在一起就像是一所雲(yun) 端的學校。”一位老師說。老師們(men) 經常拿著這些數據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數據能分析出每個(ge) 孩子的情緒狀況、身體(ti) 情況、知識掌握的程度等,然後再根據每個(ge) 孩子的不同情況給出最恰當的反饋。

  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yang) 是一個(ge) 全方位的工程,袁振國提出要創新應用場景,統籌推進“學-教-管-評”四大應用場景的數字化進程,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的全方位、全流程。

  “有教無類”在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又多了一層含義(yi) ,牽涉其中的每個(ge) 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在學習(xi) 和成長。“我們(men) 學校建校時間不長,我跟老師們(men) 都是‘新手’。”龍明忠說,特別是在數字化轉型中都經曆了“從(cong) 無到有”的過程,“老師們(men) 不僅(jin) 增長了能力還獲得了成就感和歸屬感”。

  無限

  “來到中國後,我發現中國的‘夜校’非常火爆!不同年紀、不同職業(ye) 的人學習(xi) 烹飪、跳舞、健身等興(xing) 趣技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xi) 研究所所長伊莎貝爾·肯普夫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上發言時這樣說。

  數字化的大潮勢不可擋,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甚至新職業(ye) 不斷更迭,在這樣一個(ge) 時代,時時學習(xi) 、不斷更新成了每個(ge) 人的需要和必要。

  “數字技能是新型勞動者的關(guan) 鍵能力。”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楊欣斌說。同時,數字技術又為(wei) 不斷更新甚至顛覆性學習(xi) 提供了可能。

  據了解,深圳職業(ye) 技術大學正在進行全方位係統化的數字化轉型,而這種轉型也要緊跟行業(ye) 技術的發展。隨著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等技術技能的創新,學校汽車設計製造的教學也必須創新。於(yu) 是,該校與(yu) 企業(ye) 共同開發數字化的資源,汽車的構造及原理等教學都可以使用仿真設備,既符合產(chan) 業(ye) 發展又適合教學。

  北京理工大學的很多課程也都配有虛擬仿真實驗室。“過去有很多需要在實物上進行的實驗,現在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室就能在網上進行實踐,而且實驗效果可以和實物進行互相驗證,大幅提升了學生做實驗的效率和體(ti) 驗感。”龍騰說。

  不少國家也在應用信息技術助力人們(men) 不斷掌握新技能方麵進行著嚐試。

  在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hui) 上,倫(lun) 敦瑪麗(li) 女王大學校長、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科林·貝利帶來了案例分享。該校將觸覺技術與(yu) 模擬技術相結合用來培養(yang) 牙科醫生。“學生們(men) 在模擬的牙齒上‘鑽洞’時,手上是能感受到來自‘牙齒’的反作用力的。”

  大會(hui) 舉(ju) 辦期間還發布了《數字化進程中的中國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報告》。該報告全麵審視了信息技術帶來的深刻變革與(yu) 嚴(yan) 峻挑戰,也深入挖掘了近年來教育數字化賦能中國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中取得的新進展,為(wei) 世界提供了一份超14億(yi) 人口大國通過信息技術建設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的“中國方案”。

  不少專(zhuan) 家指出,數字化轉型終將與(yu) 和全民終身學習(xi) 深度融合。正如國家開放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王啟明所說,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已成為(wei) 國家戰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學習(xi) 成為(wei) 常態時,很多人似乎擁有了一個(ge) 新的身份。“學生成為(wei) 所有人終身的角色。”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文科資深教授謝維和說。

  數字教育正以公平、包容、開放、共享等優(you) 勢,為(wei) “學習(xi) 者”提供更好成就自己、更好全麵發展的全新路徑。

  數字無界,教育無類,發展無限。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