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2023年國家自然科普基地名單公布

發布時間:2024-02-21 10:58:00來源: 科技日報

  依托高校創新資源 建設科普傳(chuan) 播高地

  2023年國家自然科普基地名單公布

  ◎實習(xi) 記者 沈 唯

  日前,自然資源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通知,公布了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名單。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中南大學地球科學創新中心、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等以高校為(wei) 依托單位的科普基地被列入其中。

  高校是開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支持和指導高校、科研機構、企業(ye) 、科學共同體(ti) 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科普資源。

  高校建設科普基地具有哪些獨特優(you) 勢?如何依托科普基地將教學、科研、科普有機結合?近日,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此次入選名單中的部分高校科普基地負責人。

  具備豐(feng) 富的科教和人才資源

  在此次發布的名單中,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和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均作為(wei) 科普場館類科普基地入選。

  高校博物館的大量藏品資源,多數是高校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師生在開展野外實習(xi) 和科研工作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因此,與(yu) 其他科普場館相比,高校博物館增添了幾分學術底蘊。“世界上的首座博物館就起源於(yu) 大學。高校博物館根植於(yu) 大學深厚的文化土壤,是高校學術和文化積澱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shu) 檔案與(yu) 文博部部長帥斌說。

  始建於(yu) 1956年的成都理工大學在建校之初就建有多個(ge) 地質陳列室,後來合並成一所具有較大規模的高校博物館,近年又與(yu) 成都市人民政府合作建成了建築麵積超過5萬(wan) 平方米的成都自然博物館。經過60餘(yu) 年的發展,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積累收藏了“合川馬門溪龍”“大竹重慶魚”“隆昌鐵隕石”等6萬(wan) 餘(yu) 件珍貴的標本,具有豐(feng) 富的藏品基礎。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作為(wei) 學校地球科學普及、場館育人和地學文化傳(chuan) 承的平台,在成立之初主要承擔為(wei) 師生教學科研提供標本材料、滿足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需要的任務。現在館藏的4萬(wan) 餘(yu) 件標本,很多是由廣大師生野外專(zhuan) 業(ye) 實習(xi) 采集而來。

  除了專(zhuan) 門建設的科普場館,高校中還有許多潛在的科普資源值得開發。中南大學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主任、負責人王李昌發現,高校實驗室在完成大量教學科研任務後,還有部分時間空閑。同時,很多重大科研項目結項後形成的過程模型、成果產(chan) 品及裝置樣機等,未被充分利用且缺少展出機會(hui) 。“科普基地充分發揮高校科教資源豐(feng) 富的優(you) 勢,將這些用於(yu) 教學科研的場地、設備、設施及模型利用起來,既可減少科教資源閑置,又能保障科學普及的科學性和嚴(yan) 謹性,突出了高校科普工作投入少、產(chan) 出大、效果強的特點,把科學普及打造成為(wei) 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王李昌說。

  高校擁有豐(feng) 富的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專(zhuan) 家多、人才多,科技資源品質高,這是高校建設科普教育基地的優(you) 勢所在。”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成都自然博物館校籌建組常務副組長歐陽輝表示。

  要讓高校充分發揮開展科普工作的優(you) 勢,需要調動起科學家、教師、實驗室人員和研究生等群體(ti) 的主動性、積極性。王李昌說:“尤其是實驗室人員隊伍。他們(men) 大都是博士出身,基礎理論知識紮實,經過長期的教學科研實驗實踐與(yu) 日常的實驗室管理運維訓練,專(zhuan) 業(ye) 技能與(yu) 綜合素養(yang) 十分紮實。因此,我們(men) 引導實驗室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投入科普工作,使他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能力與(yu) 綜合水平得到充分展示,並在科學普及與(yu) 科技創新發展工作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與(yu) 價(jia) 值感。”

  發揮校內(nei) 外育人作用

  高校科普基地為(wei) 高校學生的科普和教學提供了極大助力。目前,多家高校都將參觀本校科普基地納入新生入學的第一堂課。王李昌告訴記者,很多大一新生在入學時對自己所選的專(zhuan) 業(ye) 了解並不多,而課堂上的授課內(nei) 容又比較專(zhuan) 業(ye) ,難以快速激發他們(men) 對專(zhuan) 業(ye) 的熱情。現在新生入學時能通過參觀科普基地直觀地看到專(zhuan) 業(ye) 場景及研究成果,了解本專(zhuan) 業(ye) 的優(you) 勢所在,對學科有更宏觀與(yu) 直觀的認識。在學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除了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其他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也能在參觀過程中受到啟發,為(wei) 他們(men) 的研究打開新思路。

  高校科普基地對教學科研工作的促進作用還不止於(yu) 此。“我們(men) 有很多大學生誌願者。一方麵,學生誌願者定期來博物館協助館員整理庫房中的標本。在這個(ge) 過程中他們(men) 可以尋找自己的研究素材和選題。另一方麵,誌願者還要承擔科普講解員的工作,在為(wei) 公眾(zhong) 講解的同時也能強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歐陽輝介紹,博物館提供教學場地和場景,為(wei) 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師生來館開展實習(xi) 實踐課程服務。

  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科學精神、科技能力的培養(yang) ,對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yi) 重大,也是高校科普工作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近年來,研學活動在中小學群體(ti) 中十分火爆,研學也成為(wei) 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新形式。但當下的研學活動項目質量參差不齊,管理仍需規範。

  “我們(men) 依托高校科普基地整合資源,為(wei) 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搭建了優(you) 質平台。在這裏,學生們(men) 不僅(jin) 能參觀展覽,還能在研學實踐課中受到研究式教育的熏陶,從(cong) 小培養(yang) 科學思維,學習(xi) 研究方法,感受科學精神。”歐陽輝介紹,博物館還將組織與(yu) 中小學校長開展研學教育研討,了解他們(men) 的科普需求,同時繼續加強與(yu) 中小學校、社區和其他科普基地的交流,使科普教育成為(wei) 研學實踐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

  歐陽輝認為(wei) ,高校科普基地要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為(wei) 構建大科普發展格局作貢獻。在加強科普創作方麵,高校有明顯的優(you) 勢。他舉(ju) 例說:“比如我們(men) 學校的楊春燕博士,在校博物館從(cong) 事恐龍化石研究的同時,圍繞館藏標本創作了《恐龍幼兒(er) 園》科普情景童話,並將其中部分內(nei) 容整理成科普繪本出版。她和其他館員一起創作了‘小龍人’科普情景劇。這些科普情景劇不僅(jin) 在博物館內(nei) 演出,還走進了社區和中小學校園,受到廣大觀眾(zhong) 的歡迎。”

  此外,高校科普基地還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在線上增強科普輻射力。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積極開發了短視頻、線上課程等係列科普產(chan) 品,並運用數字技術搭建了線上全景式展覽平台,與(yu) 媒體(ti) 合作開展雲(yun) 遊博物館直播活動,打造“永不閉館”的自然資源科普實踐基地,大大拓展了博物館的科普覆蓋麵。

  多主體(ti) 共同推動科普事業(ye) 發展

  目前,高校科普基地正在積極探索與(yu) 多主體(ti) 聯動,共同推進科普事業(ye) 發展。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計劃定期舉(ju) 辦科學家講堂、青年博物學家講座等活動,未來還將與(yu) 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謀劃高規格科普教育主題學術論壇,吸引國內(nei) 外學者來蓉交流研討,助推高校和城市協同發展。

  中南大學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通過將科普講座、輕量化展品等搬入校園,不斷拓展可移動式科普資源。

  2023年,科普基地“走進”中南大學第一附屬小學,成功舉(ju) 辦了“國際化石日”暨古生物科普大型活動,在小學校園內(nei) 開展了科普講座、化石展演、分組探秘等。中南大學地質資源專(zhuan) 業(ye) 的研究生更是作為(wei) 本次科普活動的誌願者,根據青少年認知特點,組織形式多樣的“化石遊園會(hui) ”,帶領青少年探索化石互動發掘、化石模型彩繪和化石火漆印章收集等寓教於(yu) 樂(le) 的趣味活動,激發他們(men) 對古生物知識學習(xi) 的興(xing) 趣和熱情。

  此外,高校科普基地還與(yu) 社會(hui) 科普場館和組織等密切合作,在加強自身專(zhuan) 業(ye) 性的同時助力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通過加強與(yu) 行業(ye) 博物館以及博物館學會(hui) 、博物館專(zhuan) 委會(hui) 、洪山地區科普展教聯盟等行業(ye) 組織的聯係,匯聚資源共同做好地學科普教育。2023年8月,該博物館與(yu) 寧夏地質博物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促進中西部自然資源類博物館的深度融合發展,探索構建“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自然資源科普工作新格局。(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