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在直播間激活了家鄉農民畫
今年春節,吉林省梨樹縣的遼河農(nong) 民畫傳(chuan) 承人錢璐和10多位農(nong) 民畫創作者一起通過網絡直播,“畫農(nong) 民畫,過歡樂(le) 龍年”。這個(ge) 直播活動從(cong) 農(nong) 曆臘月二十三開始,持續到正月十五。在直播中,錢璐一邊創作農(nong) 民畫,一邊講述農(nong) 民畫的風格和特色。
不僅(jin) 如此,直播中還有年長的農(nong) 民畫家給孩子們(men) 講老年俗,青年農(nong) 民畫家教小朋友畫農(nong) 民畫、剪窗花,“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遼河剪紙”“窗上鬥雞”3項市級非遺項目都得到了展示。
為(wei) 了恭賀新春,在直播間裏,錢璐和夥(huo) 伴們(men) 還特別創作了《魚躍龍門》《龍鳳呈祥》等帶有“龍”字的農(nong) 民畫,展示農(nong) 耕文化與(yu) 新農(nong) 村的美好生活。
“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開始於(yu)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愛好繪畫的農(nong) 民在農(nong) 耕之餘(yu) ,將繪畫融入生活,繡鞋紋樣、家具烙畫,展現了黑土地農(nong) 耕和遼河沿岸文化。1991年,吉林省梨樹縣被文化部命名為(wei) “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xiang) ”。
今年25歲的錢璐,出生在梨樹縣的一個(ge) 農(nong) 民畫世家。錢璐的父親(qin) 錢洪滿是四平市非遺項目“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錢氏窗上鬥雞”的傳(chuan) 承人。母親(qin) 王洪梅在輔助父親(qin) 繪畫和教學中,也創作出了大量農(nong) 民畫。夫妻二人的作品在全國各類農(nong) 民畫展中頻頻獲獎。
農(nong) 民畫又稱“現代民間繪畫”,是通俗畫的一種,以水粉為(wei) 主要繪畫材料,風格奇特、手法誇張、色彩豔麗(li) 。錢洪滿介紹說,“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多以東(dong) 北農(nong) 民的生活和民俗為(wei) 主題,具有濃厚的鄉(xiang) 土氣息。
父親(qin) 是錢璐繪畫的啟蒙老師。父親(qin) 對農(nong) 民畫的熱愛和堅守傳(chuan) 承也默默影響著錢璐。受家庭環境熏陶,錢璐自幼喜歡繪畫、剪紙等民間藝術,也立誌要把家鄉(xiang) 的民俗傳(chuan) 承下去。
從(cong) 吉林藝術學院工藝美術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錢璐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從(cong) 事農(nong) 民畫、剪紙、窗上鬥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和創業(ye) 。
事實上,還在上大學時,錢璐就和父母一起發展壯大家鄉(xiang) 農(nong) 民畫事業(ye) 。她和父母共同創辦了四平市洪滿農(nong) 民畫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免費培訓村民,回收他們(men) 創作的農(nong) 民畫,帶著大家共同致富。
那時的每個(ge) 周末,錢璐都要從(cong) 長春返回家鄉(xiang) 。作為(wei) 繪畫主力,錢璐參與(yu) 了設計開發農(nong) 民畫文創產(chan) 品、創建網店和培養(yang) 繪畫人才等各項任務。不僅(jin) 如此,她還經常和父親(qin) 一起到省內(nei) 高校開展非遺傳(chuan) 承項目推廣和輔導。
“農(nong) 民畫記錄了農(nong) 村生活,人們(men) 可以通過農(nong) 民畫了解農(nong) 村,親(qin) 近農(nong) 村,記住鄉(xiang) 愁。”錢璐說,但推廣農(nong) 民畫的路卻並不好走。
如何讓家鄉(xiang) 人對自身的特色民間文化更有自豪感,如何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這是錢璐返鄉(xiang) 創業(ye) 後,一直在思考和嚐試解決(jue) 的難題。
為(wei) 了更好地推廣和傳(chuan) 承農(nong) 民畫,5年前,錢璐一家出資籌建了“梨樹農(nong) 民畫館”和農(nong) 民畫人才後備培訓基地。
依托農(nong) 民畫館和訓基地,錢璐得到當地文旅部門的支持,共同打造特色農(nong) 家旅遊。去年,“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主題牆繪“四平玉米”還融入東(dong) 北影視劇當中。嚐試不同形式,讓農(nong) 民畫重新煥發生機。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百年之時,錢璐還帶著團隊共同創作了100幅反映梨樹曆史變遷和時代發展的作品。百幅作品在四平市英雄廣場展出,讓眾(zhong) 多當地市民近距離了解了家鄉(xiang) 的農(nong) 民畫。
積極參加各種展覽和各大活動,是推廣農(nong) 民畫效果很好的方式,錢璐說。去年6月,為(wei) 給杭州亞(ya) 運會(hui) 獻禮,錢璐代表四平市梨樹縣來到杭州亞(ya) 運會(hui) 博物館參加了農(nong) 民畫長卷捐贈儀(yi) 式。這幅長卷由包括錢璐在內(nei) 的6名農(nong) 民畫創作者用時20天繪製,名為(wei) “關(guan) 東(dong) 七彩農(nong) 民繪 心係亞(ya) 運向未來”,在杭州亞(ya) 運博物館展出並收藏。
此外,錢璐團隊還嚐試把農(nong) 民畫作品與(yu) 農(nong) 產(chan) 品包裝相結合,設計農(nong) 民畫藝術裝飾品、特色隨手禮等文創產(chan) 品。現在,“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已成為(wei) “四平玉米”的品牌包裝。
讓錢璐高興(xing) 的是,傳(chuan) 統的農(nong) 民畫還正在與(yu) 新技術相結合。在傳(chuan) 統基本文創之外,“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已經開啟了從(cong) 傳(chuan) 統繪畫到智能開發階段。錢璐說,要讓農(nong) 民畫與(yu) VR技術結合,通過非遺體(ti) 驗讓農(nong) 民畫活起來。
“隨著社會(hui) 的進步和時代的變化,農(nong) 業(ye) 機械化替代了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文化。”錢璐說,現在城市年輕人對鄉(xiang) 村有陌生感,通過農(nong) 民畫,可以把這種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保留和還原。
近年來,有很多大學生來到梨樹農(nong) 民畫館進行短期實習(xi) 實踐,但留下來長期發展的還很少。正因如此,在錢璐看來,她的堅持才更有意義(yi) 。
作為(wei) 一名95後非遺傳(chuan) 承人,錢璐經常與(yu) 當地團組織、婦聯合作,參與(yu) 或舉(ju) 辦體(ti) 驗農(nong) 民畫的活動,向青少年講解家鄉(xiang) 的特色非遺文化。她還不定期走進校園和社區,開辦公益課堂。此外,在父親(qin) 的帶動下,錢璐一家已連續10年在春節期間舉(ju) 辦遼河農(nong) 民畫新春展示會(hui) 。
錢璐發現,很多來到農(nong) 民畫館和培訓基地參觀的青少年,對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和農(nong) 民畫很感興(xing) 趣,隻是平時很少有機會(hui) 了解和體(ti) 驗。
為(wei) 此,錢璐的創作團隊常年開展農(nong) 民畫培訓,麵向社會(hui) 招生,根據報名對象行業(ye) 和年齡不同,製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從(cong) 基礎培訓、提高培訓、專(zhuan) 題培訓3個(ge) 層麵展開。
近年來,錢璐的團隊已經先後舉(ju) 辦了100多期“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藝術培訓,數千名來自不同行業(ye) 的年輕人參加,培訓出200多名比較全麵掌握遼河農(nong) 民畫技藝的學員。
現在,錢璐帶著農(nong) 民畫創作者們(men) 先後設計出三大係列10多種“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文創藝術品,通過線上、線下各類展會(hui) 活動進行銷售。錢璐團隊的農(nong) 民畫文化產(chan) 品年銷售額達80多萬(wan) 元,簽約農(nong) 民畫作者年均收入在5000元到4萬(wan) 元不等。
這樣的變化和發展,讓錢洪滿和錢璐看到了“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的未來。在錢璐看來,梨樹遼河農(nong) 民畫正不斷紮根家鄉(xiang) ,走出吉林,走向世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