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林鐵堅:發動機研發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發布時間:2024-02-26 14:25: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劉 昊

  最近,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氣溫驟降,但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高效節能環保內(nei) 燃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實驗室卻一片火熱。2月,由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中國最大功率燃氫發動機YCK16H熱效率突破45%,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熱效率是衡量發動機燃油利用效率的重要數據。發動機熱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節能減排效果越顯著。”隔著實驗室玻璃觀看的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玉柴研發總院院長林鐵堅說,作為(wei) 燃氫發動機YCK16H研發項目的主導者,他將繼續帶領團隊成員優(you) 化這款產(chan) 品。

  從(cong) 國內(nei) 第一款分別滿足國家第三階段和第六階段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的柴油機,到我國首台商用車燃氫發動機;從(cong) 中國第一台柔性燃料發動機,到國內(nei) 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發動機智能控製器……林鐵堅主持研製出一係列先進動力係統產(chan) 品,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林鐵堅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

  近日,林鐵堅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講述了他在發動機行業(ye) 的奮鬥曆程。

  帶隊“啃”下最硬的“骨頭”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什麽(me) 是燃氫發動機?

  林鐵堅:簡單來說,燃氫發動機是指以氫氣作為(wei) 主要燃料的發動機。作為(wei) 一種燃燒極限寬、點火能量低的零碳燃料,氫氣非常適合作為(wei) 發動機的燃料。

  記者:當初為(wei) 什麽(me) 要啟動燃氫發動機YCK16H研發項目?

  林鐵堅:我國傳(chuan) 統動力車輛,特別是牽引車、載貨車等重型道路貨運車輛,保有量大,碳排放問題比較突出。

  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後,汽車發動機行業(ye) 科研人員努力使產(chan) 品、裝備朝綠色低碳方向發展。我們(men) 技術團隊在輾轉調研多個(ge) 地區,充分了解行業(ye) 情況後,決(jue) 定研發燃氫發動機,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記者:在研發燃氫發動機YCK16H時,您和研發團隊成員遇到了哪些技術問題?

  林鐵堅:拿燃料來說吧。剛才提到,氫氣非常適合作為(wei) 發動機的燃料,但使用它存在一些難點。比如,氫原子質量小,對材料密封性要求高;氫原子個(ge) 頭小,容易滲透到鋼、鐵、鎳等金屬以及合金中,造成金屬裂紋脆化,出現氫脆現象;氫氣的爆炸極限寬,非常容易發生爆炸。

  記者:這些技術問題的難度如何?

  林鐵堅:難度可以說非常大。除上述難題外,在關(guan) 鍵零部件、增壓技術、控製技術等方麵,燃氫發動機YCK16H的研發也麵臨(lin) 諸多挑戰。與(yu) 此同時,當時在全球範圍內(nei) ,燃氫發動機相關(guan) 研發工作尚處起步階段,很多技術積累都不足,我們(men) 基本需要從(cong) 零開始。

  記者:其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麽(me) ?

  林鐵堅:主要集中在氫氣上。氫氣燃燒速度非常快,很容易在發動機進氣道發生回火,或者在缸內(nei) 發生早燃及爆震。回火、早燃及爆震都屬於(yu) 異常燃燒。如果不解決(jue) 燃氫發動機異常燃燒問題,就無法使其高效運行。

  記者:您和研發團隊是如何應對這一挑戰的?

  林鐵堅:當時,我們(men) 多次進行仿真實驗,模擬燃燒係統、進氣係統內(nei) 氫氣的流場運動。經過數十次的仿真實驗和評審,我們(men) 得到了最優(you) 的設計方案。

  除此之外,在發動機零件到位後,我們(men) 團隊還要檢查零件的加工精度,如活塞是否會(hui) 形成炙熱點、噴嘴是否泄漏等。經過長時間努力,我們(men) 終於(yu) “啃”下最硬的“骨頭”。

  記者:2022年6月,燃氫發動機YCK16H點火成功的那一刻,您的心情是怎樣的?

  林鐵堅:點火是一個(ge) 重要節點。試驗那天,雖然我看起來比較平靜,但其實壓力特別大,心一直提在嗓子眼。

  不過,對於(yu) 整個(ge) 研發工作來說,點火成功隻是開始。要想真正把YCK16H燃氫發動機推向市場,我們(men)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企業(ye) 需始終堅持技術創新

  記者:在研製燃氫發動機YCK16H的過程中,您和團隊實現了哪些重大技術突破?

  林鐵堅:我們(men) 在燃氫發動機燃燒係統、高精度空燃比控製係統、點火控製係統、爆震保護控製係統、氫燃料係統、氫燃料發動機關(guan) 鍵零部件材料等方麵都實現了較大突破。

  記者:這些關(guan) 鍵技術積累能否促進其他動力設備的研發?

  林鐵堅:當然可以。首先,通過研製燃氫發動機,我們(men) 逐步建立了全新的低碳和零碳燃料研發體(ti) 係和產(chan) 品平台,開發出柔性燃料發動機技術。這為(wei) 其他低碳或零碳發動機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其次,我們(men) 在增壓技術、控製技術、熱管理等方麵的研究成果,對於(yu) 燃料電池、燃料電池車輛以及其他動力源形式車輛的開發都有較好的借鑒意義(yi) 。

  最後,燃氫發動機技術的研發可以促進傳(chuan) 統天然氣直噴技術的應用。

  記者:燃氫發動機YCK16H的市場應用前景如何?

  林鐵堅:作為(wei) 一款重型燃氫發動機,YCK16H的應用場景可以說非常廣泛。比如,它可以作為(wei) 未來零碳道路運輸車輛的動力源。

  值得一提的是,燃氫發動機YCK16H可以助力電網調峰。在電力充足時,工作人員利用電解水製氫技術,把氫氣作為(wei) 剩餘(yu) 風、光電的儲(chu) 能載體(ti) ,將多餘(yu) 的電能儲(chu) 存起來。當電力不足時,利用燃氫發動機YCK16H將儲(chu) 存好的氫能轉換為(wei) 電能,為(wei) 電網係統充電。

  除此之外,燃氫發動機YCK16H還可以利用發動機排氣和冷卻液熱量實現冬季集中供暖。

  記者:多年來,您帶領研發團隊成員突破了商用車領域燃氫發動機燃燒關(guan) 鍵技術和應用瓶頸,推動我國動力裝備朝智能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發展。您可否談談多年參與(yu) 技術研發工作的體(ti) 會(hui) ?

  林鐵堅:個(ge) 人認為(wei) ,技術創新如同撬動新事物的杠杆,能夠迸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縱觀人類發展史,創新技術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一個(ge) 企業(ye) 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提升的關(guan) 鍵因素。

  踏上新征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科技企業(ye) 堅持技術創新,為(wei)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注入強大動力。

  近年來,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發展,正得益於(yu) 始終堅持技術創新。通過不懈努力,目前我國發動機研發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麵向未來,我們(men) 已經沒有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要超越的對手就是自己。隻有不斷創新,才能闖過一道道難關(guan) 。

  記者:近年來,汽車電動化和低碳化給發動機行業(ye) 帶來一係列挑戰。您如何看待未來發動機行業(ye) 的發展?

  林鐵堅:我認為(wei) ,從(cong) 長期來看,發動機在農(nong) 業(ye) 、工程機械、船舶等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動機不僅(jin) 可以燒石油,還可以將氫氣、氨氣、甲醇等作為(wei) 燃料。個(ge) 人認為(wei) ,發動機未來發展還有很大潛力可挖。

  研發人員一定要從(cong) 基層做起

  記者:2005年,您獲得天津大學機械學院動力機械及工程專(zhuan) 業(ye) 博士學位後,選擇來到地處西部的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公司裏擁有博士學位的員工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然而,您主動要求從(cong) 基層技術人員做起。您當時的想法是什麽(me) ?

  林鐵堅:我讀博時研究的課題是如何提升內(nei) 燃機的熱效率、減少汙染物排放。我剛入職時,國家第二階段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剛剛實施。此時,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已經開始把達到國家第三階段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的發動機推向市場,同時準備研發達到國家第四階段機動車汙染物排放標準的發動機。我正好可以在工作中用上多年所學。

  或許有人覺得,學曆高的人在入職時應該有起點更高的崗位,但我不這麽(me) 想。我認為(wei) ,不管有多高的學曆,都要從(cong) 基層做起,這是必經的過程。企業(ye) 技術研發人員更是如此,因為(wei) 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產(chan) 品開發流程和企業(ye) 運作機製。

  記者:20年來,您從(cong) 一名普通的研發工程師逐漸成長為(wei) 研發團隊帶頭人。結合個(ge) 人經曆,請您談談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快成長?

  林鐵堅:過去這些年,我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是趕上了國家、行業(ye) 、企業(ye) 的快速發展期。自身努力重要,但外部環境的作用不可忽視。

  當下創新環境、創新氛圍和支持政策更好,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進行技術創新。無論何時,技術創新一定都會(hui) 遇到困難和挑戰。唯有擺正心態,耐得住寂寞,做好多次失敗的心理準備,才能守得雲(yun) 開見月明。

  記者:結合多年從(cong) 業(ye) 經驗,對於(yu) 培養(yang) 發動機行業(ye) 科研人才,您有什麽(me) 建議?

  林鐵堅:個(ge) 人認為(wei) ,目前人才培養(yang) 難以滿足行業(ye) 發展需求,發動機行業(ye) 需要大量新鮮“血液”。不過,一些人認為(wei) 發動機是夕陽產(chan) 業(ye) 。這造成目前很多工科畢業(ye) 生不願意從(cong) 事這個(ge) 行業(ye) 的相關(guan) 工作。

  我建議,從(cong) 大環境來說,要加大宣傳(chuan) 和科普力度,讓公眾(zhong) 了解發動機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動機產(chan) 業(ye) 的發展現狀。從(cong) 具體(ti) 培養(yang) 來說,我建議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培養(yang) 機械工程、熱能動力、電子信息、軟件控製、智能算法等方向的學生時,引導他們(men) 將所學應用在發動機研發領域。

  在人才引進方麵,發動機行業(ye) 相關(guan) 企業(ye) 要采用更加靈活的引進機製,吸引更多不同專(zhuan) 業(ye) 、不同地域的人才。

  記者手記

  記者眼裏的林鐵堅,說話靦腆,有點書(shu) 生氣。從(cong) 外表很難看出,他是一位“身經百戰”的總工程師。

  從(cong) 少年時起,林鐵堅就對動力裝備非常著迷,對各種車模愛不釋手。獲得博士學位後,他從(cong) 天津來到祖國大西南,開啟了發動機技術探索之旅。

  過去20年,林鐵堅致力於(yu) 高效清潔燃燒技術研究,加快推動核心關(guan) 鍵零部件國產(chan) 化進程,主導突破了商用車領域燃氫發動機燃燒關(guan) 鍵技術和應用瓶頸。在動力裝備領域,他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對技術研發精益求精。

  製造業(ye) 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在采訪中,林鐵堅一再提及“低碳”二字。對林鐵堅和同事來說,他們(men) 身上承擔著推動動力裝備行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責任,也肩負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

  奮鬥二十載,青絲(si) 變華發。在傳(chuan) 統動力賽道和新能源賽道,林鐵堅一次次闖關(guan) 奪隘,一次次攻堅克難。

  “實現動力強國,這既是我的夢想,也是我的使命。”林鐵堅說,在追夢路上,他將繼續前行。

  人物剪影

  林鐵堅,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玉柴研發總院院長,高效節能環保內(nei) 燃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長期從(cong) 事商用動力高效清潔燃燒技術研究工作,獲得“國家卓越工程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