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技術加持助中國音樂“出海”

發布時間:2024-02-29 11:16:00來源: 科技日報

  采 寫(xie) :本報記者 孫明源

  策 劃:房琳琳 何 屹

  音樂(le) 人戈非第一次受邀去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演出,就被領到了一個(ge) 大舞台旁。

  美國“西南偏南”音樂(le) 節(SXSW)總監詹姆斯·邁納對他說:“10年前,韓國人就是從(cong) 這塊舞台出發走向世界的。”

  “西南偏南”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音樂(le) 節之一,近年來,每年都能吸引上萬(wan) 組表演者和數十萬(wan) 觀眾(zhong) 參加。

  之前,外國音樂(le) 活動邀請中國音樂(le) 人參加常常是為(wei) 了展現特色和多元性,藝人得到的收益和報酬往往難以抵消支出,樂(le) 手和樂(le) 曲創造的商業(ye) 價(jia) 值還不足以支撐中國音樂(le) 在海外立足。

  “但是,這兩(liang) 年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走出去的樂(le) 隊多了,收支情況好了,底氣足了,音樂(le) 人和公司到海外‘整活’越來越多了。”戈非說。

  2023年末,中國音像與(yu) 數字出版協會(hui) 音樂(le) 產(chan) 業(ye) 促進工作委員會(hui) (以下簡稱音數協音促會(hui) )發布了“中國音樂(le) 出海計劃”,旨在不斷推動提升中國音樂(le) 的國際影響力。

  音數協音促會(hui) 主任委員汪京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一計劃的推出可謂恰逢其時,因為(wei) “中國音樂(le) ‘出海’每年都在取得可喜的進步”。

  他說,音樂(le) “出海”不隻是樂(le) 曲“出海”。中國音樂(le) 人,和音樂(le) 相關(guan) 的軟硬件技術,以及包含了音樂(le) 元素的各種文化產(chan) 品和藝術形式,都是“出海”的重要內(nei) 容。

  相隔大洋與(yu) 大洲,外國用戶對中國音樂(le) 的接觸和悅納離不開技術的支持。科技在音樂(le) 創作、錄製、製作、分發、傳(chuan) 播、版權保護、教育、培訓、表演、互動,乃至海外音樂(le) 產(chan) 業(ye) 孵化進程中發揮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流媒體(ti) 打開“出海”大門

  2016年,戈非創辦了音樂(le) 廠牌“草台回聲”。公司建立不久,戈非就把注意力放在了音樂(le) “出海”上。對於(yu) 兼具音樂(le) 人和企業(ye) 家身份的戈非來說,海外是一片中國音樂(le) 亟待推廣的熱土,也蘊含著無窮的商機。

  戈非選擇“出海”的時間點,正是流媒體(ti) 的大熱之年。2016年,在全球最大的音樂(le) 市場——美國,音樂(le) 流媒體(ti) 收入首次超過實體(ti) 唱片和付費下載。在此之前,流媒體(ti) 已經成為(wei) 瑞典、韓國、挪威和芬蘭(lan) 音樂(le) 市場的主要收入來源。

  不同於(yu) 之前的磁帶、唱片、CD、MP3,以手機音樂(le) App為(wei) 代表的流媒體(ti) 改變了音樂(le) 傳(chuan) 播的軟硬件形態。用戶可以打破時空和儲(chu) 存的限製,借助互聯網隨時隨地挑選、享受音樂(le) 。

  時至今日,手機付費聽歌已經成為(wei) 大眾(zhong) 消費音樂(le) 的主流方式之一。《2023年全球音樂(le)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流媒體(ti) 音樂(le) 總收入增長了11.5%,達到175億(yi) 美元,占全球錄製音樂(le) 總收入的67.0%。

  戈非選定了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海外流媒體(ti) 平台投放音樂(le) ,又聯係了幾家公關(guan) 公司幫忙推廣,可是錢投進去,卻沒濺起多少水花。

  “海外市場的一大特征就是競爭(zheng) 激烈。”戈非感慨。在歐美音樂(le) 、日韓音樂(le) 、拉丁音樂(le) 、印度音樂(le) 百花齊放的國際樂(le) 壇,起步較晚的中國流行音樂(le) 想要俘獲一批受眾(zhong) ,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7年,有些氣餒的戈非聽到了一個(ge) 讓他為(wei) 之一振的好消息:草台回聲旗下的新秀組合曳取(Nocturnes)的作品在歐美主流流媒體(ti) 音樂(le) 服務平台“聲田(spotify)”上拿到了一個(ge) 榜單冠軍(jun) 。戈非一開始還以為(wei) 是誤傳(chuan) 或者重名,但是他查證後發現,曳取的作品的確是聲田一周大熱榜單“very 15”的榜首歌曲。

  “我由此意識到,中國的好作品在海外是有足夠競爭(zheng) 力的,也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性。”戈非表示,這次意外發現給了他繼續闖下去的勇氣。

  2017年之後,戈非及其團隊繼續在流媒體(ti) 平台上分發音樂(le) 。草台回聲挑選出具有國際化潛力的藝人,為(wei) 他們(men) 注冊(ce) 了海外社交媒體(ti) 賬號,並且在英國、德國、美國等地找了一些中國留學生和外國誌願者來運營這些賬號,隨時發布藝人和作品相關(guan) 的動態。

  流媒體(ti) 平台讓全球用戶都可以便捷地欣賞世界各地的音樂(le) ,而中國音樂(le) 要在海外市場創造更大空間,除了通過海外巡演和唱片發行等傳(chuan) 統方式,還需要主動尋求多樣化的傳(chuan) 播渠道,構建國際化的傳(chuan) 播平台。

  以字節跳動、網易和騰訊為(wei) 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捕捉到了這一趨勢,借助國際合作和推出新應用等方式,在發展中國家的流媒體(ti) 市場占據了重要地位。中國企業(ye) 參與(yu) 建設的這些流媒體(ti) 渠道,也為(wei) 中國音樂(le) 人提供了更多突破口。

  “我正在密切關(guan) 注東(dong) 南亞(ya) 地區。”戈非透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ya) 華語音樂(le) 人、音樂(le) 產(chan) 業(ye) 的成就給我們(men) 帶來了經驗和靈感,東(dong) 南亞(ya) 地區龐大的華僑(qiao) 人口意味著這個(ge) 地區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如今,一些中國公司參與(yu) 開發的流媒體(ti) 平台又占據了重要的市場,我們(men) 得好好把握這些機會(hui) 。”

  音樂(le) 產(chan) 業(ye) 與(yu) 技術形態密不可分

  “我常說‘走出去’容易,但‘走進去’難。”深耕音樂(le) 產(chan) 業(ye) 多年的汪京京分析說,音樂(le) “出海”不是一種叫賣或兜售,應該遵循文化產(chan) 業(ye) 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讓海外受眾(zhong) 真正欣賞、接納、喜愛,讓中國音樂(le) 在交流融合中迸發出更多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le) 產(chan) 業(ye) 發展先後經曆了以實體(ti) 唱片業(ye) 為(wei) 主的發展期、以數字存儲(chu) 傳(chuan) 播手段為(wei) 主的產(chan) 業(ye) 發展期和基於(yu) 萬(wan) 物互聯的音樂(le) 產(chan) 業(ye) 發展新時期三個(ge) 階段。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hui) 轉播技術專(zhuan) 委會(hui) 委員、融視集團曉數聚創始人張大勇分析,自現代音樂(le) 產(chan) 業(ye) 誕生之初,聲音的采集、錄製、製作、傳(chuan) 播等就都依賴於(yu) 技術手段。從(cong) 模擬音樂(le) 到數字音樂(le) ,這些音樂(le) 載體(ti) 也都是專(zhuan) 業(ye) 聲卡、數字調音台、虛擬樂(le) 器、數字合成器、音頻製作軟件等新技術的產(chan) 物。

  國際音樂(le) 交流的時代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技術形態塑造的。在磁帶和CD的時代,國際音樂(le) 交流的速度和質量非常有限。但到了流媒體(ti) 時代,一切音樂(le) 作品、技術進步、產(chan) 業(ye) 動態在全球範圍內(nei) 都會(hui) 快速同步傳(chuan) 播。

  “中國音樂(le) 出海計劃”提出,要推動音樂(le) 硬件與(yu) 技術“出海”並做好流媒體(ti) 平台傳(chuan) 播。汪京京說,音數協音促會(hui) 長期關(guan) 注科技發展,技術和音樂(le) 產(chan) 業(ye) 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科技進步為(wei) 音樂(le) 傳(chuan) 播提供了至關(guan) 重要的基礎。

  在流媒體(ti) 大熱的當下,相對計算機軟件,音樂(le) 硬件容易被大眾(zhong) 所忽視。事實上,播放器、黑膠唱機、樂(le) 器、錄音設備等硬件對音樂(le) 生產(chan) 至關(guan) 重要。而且,中國企業(ye) 在其中不少硬件品類上都掌握著技術優(you) 勢。

  音數協音促會(hui) 成員佳音王科技是中國音樂(le) 硬件“出海”的代表企業(ye) 。佳音王科技生產(chan) 的黑膠唱機占據了全世界約60%的市場份額。此外,它還在播放設備、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改裝等領域研發出了一批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產(chan) 品。

  另一家名叫全向聲耳機的公司,開發出了能夠幫助聽障人士辨識聲音方位的耳機,讓聽障人士能夠更好地欣賞演唱會(hui) 、音樂(le) 會(hui) 。

  硬件“出海”能夠直接帶動樂(le) 曲“出海”。黑膠唱機在發售時,可以附送含有一批精選樂(le) 曲的唱片。同理,播放器裏可以預裝樂(le) 曲。這些手段都可以讓大量海外用戶接觸到優(you) 秀的中國音樂(le) 。

  音樂(le) “出海”有著多種多樣的路徑和可能性,流媒體(ti) 、演唱會(hui) 隻是其中一部分。汪京京指出,軟件、硬件、音樂(le) 內(nei) 容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聯合形式,優(you) 秀音樂(le) 可以直接和先進的軟硬件產(chan) 品一起打包出售。

  新技術讓音樂(le) 更多元更豐(feng) 富

  數字經濟時代,5G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全息影像、虛擬現實等科學技術正在深層次地影響著音樂(l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也將全方位地影響與(yu) 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中國數字音樂(le) 產(chan) 業(ye) 報告(2022)》顯示,2022年,中國數字音樂(le) 市場總規模達到了1554.9億(yi) 元,以數字為(wei) 載體(ti) 的樂(le) 曲在商業(ye) 價(jia) 值上儼(yan) 然占據了中國音樂(le) 的半壁江山。

  頗受年輕人喜歡的虛擬偶像,也是這些技術的產(chan) 物之一。而音樂(le) 大數據技術的算法升級,對於(yu) 中國音樂(le) 如何捕捉海外聽眾(zhong) 心理,應對海外市場競爭(zheng) 激烈,實現音樂(le) 內(nei) 容巨量化、音樂(le) 場景多元化、音樂(le) 消費精細化等,更是有著重大意義(yi) 。

  其中,5G技術的深度發展將引領音樂(le) 產(chan) 業(ye) 邁向新階段。

  “中國是全球5G技術與(yu) 應用的引領者之一,這一事實對音樂(le) 產(chan) 業(ye) 尤其是高品質音樂(le) 傳(chuan) 播意義(yi) 深遠。”張大勇認為(wei) ,高品質數字音樂(le) 作為(wei) 5G通信網絡的重要應用方向之一,也必將受益於(yu) 我國5G技術的發展與(yu) 進步。

  對於(yu) “出海”音樂(le) 來說,5G意味著支持更高品質的音樂(le) ,對音樂(le) 的傳(chuan) 播提供了更好的通信網絡承載能力。隨著5G基站的持續部署與(yu) 普及,相關(guan) 資費標準的持續優(you) 化,一係列數字時代的超強基建,將直接影響中國音樂(le) 在世界傳(chuan) 播的“聲量”。

  隨著中國音樂(le) 走向世界,原創音樂(le) 的版權問題應該受到重視。

  張大勇曾長期關(guan) 注、直接參與(yu) 中國數字版權管理體(ti) 係和行業(ye) 標準的製定工作,非常了解海外音樂(le) 市場重視版權保護的程度。在他看來,Web3.0、區塊鏈、數字指紋等新技術為(wei) 保護音樂(le) 版權提供了全新手段,也必然對中國音樂(le) 與(yu) 國際市場的接軌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以區塊鏈技術為(wei) 例,進一步解釋說,該技術去中心化、數據不可篡改、開放性等優(you) 勢將克服音樂(le) 版權中遇到的相關(guan) 困難。通過數據加密、時間戳、分布式共識等區塊鏈技術手段,可記錄知識產(chan) 權情況,並提供不可篡改的數據信息和音樂(le) 交易信息。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jin) 可以提高音樂(le) 版權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更可在產(chan) 生數字音樂(le) 版權糾紛時,清晰地追溯版權信息、交易節點,對作品進行保護。

  相應地,用技術手段做好版權保護是中國音樂(le) 產(chan) 業(ye) 與(yu) 國際接軌的重要環節。

  “我們(men) 要讓科技更好地為(wei) 產(chan) 業(ye) 服務、為(wei) 內(nei) 容服務、為(wei) 交流服務,把有利於(yu) 音樂(le) 傳(chuan) 播的技術手段篩選出來。無論是軟件和硬件,它們(men) 都可能發揮巨大的助力作用。”汪京京說。

  亟待培養(yang) 音樂(le) 科技複合型人才

  2019年,當戈非和團隊成員在“西南以南”準備上台演出時,他們(men) 驚訝地聽說,表演開始時藝人要直接上台,不能像在國內(nei) 一樣先花時間調音。

  隨後,他了解到,當地調音和舞台團隊具有多年經驗,可以精準把控各類技術細節,提前布置好從(cong) 電壓轉換到軟件調試的各類工作,讓上千場演出順暢進行。

  “我認為(wei) ,我國目前和國外並無明顯的技術差距。例如,輔助音樂(le) 製作、現場演奏的一些軟硬件,大家用的都差不多。但是,軟硬件歸根結底要由人來操作,同樣的軟硬件由水準高的人操作就能發揮出更好的效果。”戈非說。

  “‘中國音樂(le) 出海計劃’特別強調人才的交流和培養(yang) 。”汪京京提及,隨著音樂(le) 產(chan) 業(ye) 的蓬勃發展,中國需要更多專(zhuan) 業(ye) 性和複合型人才為(wei) 產(chan) 業(ye) 服務。由於(yu) 軟硬件技術升級迭代很快,學生在大學裏學到的操作技能很快就會(hui) 過時,因此相關(guan) 人才必須具備很強的學習(xi) 和創新能力,才能適應音樂(l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要求。

  我國目前亟待培養(yang) 音樂(le) 科技複合型人才。以2023年大熱的人工智能為(wei) 例,它將在音樂(le) 創作、智能硬件、音樂(le) 教育等領域帶來開創性的新發展。要用好人工智能這件工具,就需要兼具音樂(le) 與(yu) 人工智能相關(guan) 技能的複合型高手。

  中央音樂(le) 學院攜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組建跨學科導師陣容,於(yu) 2019年首次招收了音樂(le) 人工智能與(yu) 信息科技方向的博士生。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也利用跨學院跨學科聯合培養(yang) 模式,以及通過媒體(ti) 融合與(yu) 傳(chuan) 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台,著力培養(yang) 音樂(le) 與(yu) 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後備軍(jun) 。

  站在音樂(le) 人的角度,戈非表示,新技術對藝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men) 必須適應工業(ye) 化水準更高的舞台,擁抱各種各樣的新技術。”他坦言。

  2021年,草台回聲與(yu) 虛擬現實領域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場虛擬現實演出,藝人需要穿著動作捕捉服裝演唱演奏,同時由專(zhuan) 業(ye) 的技術人員進行動態操控,加入背景和各種光影效果,最終轉化成觀眾(zhong) 看到的虛擬現實畫麵。

  “觀眾(zhong) 對演出效果抱有越來越高的期待,我們(men) 必須趕上時代,努力滿足觀眾(zhong) 的期待。中國音樂(le) 人的能力,也要跟上音樂(le) 產(chan) 業(ye) 的全球工業(ye) 水準。等到這些目標實現了,我們(men) 的音樂(le) ‘出海’自然而然也就成功了。”戈非說。

  音樂(le) 與(yu) 其他媒介形態整體(ti) “出海”

  最近,音樂(le) 舞蹈《科目三》在海外得到“病毒式”傳(chuan) 播,離不開海量的二次創作以及加工剪輯。在新媒體(ti) 平台上,一個(ge) 節奏或一段副歌就能被轉發千萬(wan) 次,一些沉寂多年的冷門內(nei) 容會(hui) 突然因為(wei) 二次創作火爆起來。這些都是社交媒體(ti) 時代的新現象。

  音樂(le) “出海”的主角是音樂(le) ,但“走出去”的並非隻有聲音。汪京京強調,音樂(le) 作為(wei) 一種技術形態和藝術形式,和其他許多技術、藝術都能連為(wei) 一體(ti) ,不可割裂看待。

  用汪京京的話來說,互聯網時代以來,音樂(le) 和動漫、電影、遊戲、短視頻等文化產(chan) 品的關(guan) 係從(cong)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如今談中國音樂(le) “出海”,應當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整體(ti) 事業(ye) 結合起來看。

  張錚指出,從(cong) 宏觀角度來看,音樂(le) “出海”應放在整個(ge) 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框架下布局。

  “音樂(le) 不需要翻譯,它對國界和文化差異的穿透力是最強的。”張錚建議,“如果我們(men) 能利用好社交媒體(ti) ——二次創作這條傳(chuan) 播途徑,中國音樂(le) 會(hui) 在國外收獲更多影響力。”

  自20世紀以來,每個(ge) 時代的音樂(le) 產(chan) 業(ye) 都和當時的技術血脈相連。一些未能及時實現技術轉型、把握機會(hui) 窗口的企業(ye) 難免會(hui) 銷聲匿跡。反之,能夠用好技術的藝人、企業(ye) 就能為(wei) 音樂(le) 產(chan) 業(ye) 創造更多價(jia) 值。

  “我們(men) 還在嚐試很多方法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藝人和綜藝聯動或許是個(ge) 不錯的方向,如果我們(men) 的樂(le) 曲、音樂(le) 人能在海外綜藝節目上闖出名氣,也會(hui) 有很好的機會(hui) 。”戈非說。

  “中國音樂(le) 出海計劃”也為(wei) 音樂(le) 與(yu) 其他藝術形式的聯動做了規劃。汪京京透露,目前音數協音促會(hui) 正在支持中國音樂(le) 人在音樂(le) 電影、電影配樂(le) 、動漫配樂(le) 等領域開展國際合作。

  “音樂(le) 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它可以滲透、融合到任何一個(ge) 產(chan) 業(ye) ,例如,電影、遊戲、演出行業(ye) 、廣播、電視等。”汪京京表示,在音樂(le) “出海”的道路上,務必要利用好這些有機聯係。

  “無論是在藝術創作,還是在技術應用方麵,創新都是音樂(le) 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最重要的品質。在這個(ge) 日新月異、全球互聯的新時代,我們(men) 要做好音樂(le) ,把中國的音樂(le) 推向世界,就必須勇立潮頭,把創新作為(wei) 矢誌不渝的目標。”汪京京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