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護航電網穩定
◎本報記者
2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電網調峰儲(chu) 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
加強電網調峰儲(chu) 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目前我國主流的技術手段有哪些?28日,記者多方采訪相關(guan) 專(zhuan) 家。
新型儲(chu) 能技術助力電網調峰節能
傳(chuan) 統電力係統采用火電、核電、水電等發電機組,其特點是電站規模大,可控性強。當電力係統負荷變化時,傳(chuan) 統類型電站間配合方式靈活,響應速度快,可維持電力係統安全穩定運行。
在新型電力係統中,新能源發電占比高,傳(chuan) 統電網麵臨(lin) 輸入端電源和輸出端負荷均不可控的被動局麵,電網的穩定運行受到挑戰。
如何實現大規模可控新能源發電?“目前,將新能源發電與(yu) 構網型儲(chu) 能相結合是主流的解決(jue) 思路。”長江設計集團機電院副院長李程煌說,當前構網型儲(chu) 能需求正呈爆發式增長,其中技術成熟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規模和速度也大大提升。
2023年8月,位於(yu) 青海省貴南縣的哇讓抽蓄電站開工建設,該工程總裝機280萬(wan) 千瓦,是我國西部地區裝機容量最大的抽蓄電站。
“哇讓抽蓄電站雙倍調節能力達560萬(wan) 千瓦,可有效平抑新能源隨機性、波動性影響,促進清潔能源可靠消納。”青海哇讓抽水蓄能公司董事長李海峰說,電站投產(chan) 後,每年可替代燃煤182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5萬(wan) 噸,節能減排效應顯著。
在海南島,南網儲(chu) 能公司瓊中抽水蓄能電站已“紮根”運行6年有餘(yu) 。該電站總裝機容量600兆瓦,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2.7萬(wan) 噸,助力海南構建綠色、高效的清潔能源供應體(ti) 係。
在不斷建設更大規模抽蓄電站的同時,老水電機組靈活性技術升級改造迎來了新的契機。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覃大清則認為(wei) :“以前,水電研發方向更多是為(wei) 電網提供能量。而當下,應該考慮如何將水電放在國家能源係統中進行結構調整,發揮水電的調能作用,讓水電更靈活,適應性更廣。”
智能化調度技術實現電網優(you) 化運行
“目前大規模建設的抽蓄電站仍不能滿足新型電力係統的巨大需求,因此具備電網支撐能力,並能夠適應大型新能源發電基地配套建設需求的空氣壓縮儲(chu) 能、新型電化學儲(chu) 能等多種新型儲(chu) 能技術,也都紛紛開展實施示範工程。”李程煌說。
近日,在位於(yu) 四川樂(le) 山高新區的四川偉(wei) 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排排特別的集裝箱被運往甘肅。它們(men) 不是普通的集裝箱,而是一個(ge) 個(ge) 全釩液流電池模塊。“把這些集裝箱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ge) ‘超級充電寶’,這裏麵可以一次性儲(chu) 存20萬(wan) 度‘風光電’。”四川偉(wei) 力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曉星說。
朱曉星介紹,與(yu) 常見的鋰離子電池、鉛酸電池等不同,全釩液流電池是一種以釩為(wei) 活性物質呈循環流動液態的電池,依靠電解液流動與(yu) 電極發生電化學反應提供電能,具有穩定性強、安全性高、壽命長等特點,是大規模儲(chu) 能設備的首選之一。
在新能源出力不足或過剩時,主流儲(chu) 能技術可以通過儲(chu) 存或釋放能量,平抑新能源出力的波動,保證電力係統的穩定供能。但要實現電網優(you) 化運行,關(guan) 鍵何在?國網甘肅電科院電網運行正高級工程師楊勇給出的答案是智能化調度技術。
“‘雲(yun) 大物移智鏈邊’、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可以實現對電力係統的動態感知、精準控製,靈活調度、動態優(you) 化送電曲線,推動源網荷儲(chu) 協同調度,提升靈活互動調節能力。”楊勇介紹說,例如通過對曆史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可以預測新能源的出力情況,從(cong) 而提前製定調度策略。通過對實時數據的監測和分析,可以及時發現電網的異常情況,從(cong) 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
(記者王祝華 頡滿斌 朱虹 張蘊 吳純新 實習(xi) 記者劉俠(xia)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