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發布時間:2024-03-01 15:17:00來源: 經濟日報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新時代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重要任務,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根基。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提出“精準務實培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近年來,我國持續強化農(nong) 業(ye) 基礎地位,立足特色資源,發展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本期特邀專(zhuan) 家圍繞相關(guan) 問題進行研討。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步入發展快車道

  目前,我國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狀況和趨勢如何?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促進農(nong) 民增收從(cong) 哪些方麵著力?

  張照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為(wei) 促進農(nong) 村經濟增長,我國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從(cong) 發展鄉(xiang) 鎮企業(ye) 、提出並推動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經營到促進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可以看出壯大鄉(xiang) 村經濟、推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思路一脈相承。隨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19年《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指導意見》提出做強現代種養(yang) 業(ye) 、做精鄉(xiang) 土特色產(chan) 業(ye) 、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流通業(ye) 、優(you) 化鄉(xiang) 村休閑旅遊業(ye) 、培育鄉(xiang) 村新型服務業(ye) 、發展鄉(xiang) 村信息產(chan) 業(ye) 六項任務。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對促進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等作出部署。

  在市場、政策和科技等因素驅動下,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步入發展快車道,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nong) 文旅融合加速推進,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如火如荼。2022年,我國農(nong) 業(ye) 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增加值超19萬(wan) 億(yi) 元,規模以上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營業(ye) 收入超19萬(wan) 億(yi) 元。2023年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0.59萬(wan) 億(yi) 元。

  目前,我國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呈現融合化、集群化、綠色化和數字化發展趨勢。一是鄉(xiang) 村多業(ye) 態快速發展。在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加速轉型升級的同時,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流通、鄉(xiang) 村旅遊和休閑農(nong) 業(ye) 快速發展,各地還大力發展各類民間工藝品產(chan) 業(ye) ,為(wei) 農(nong) 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二是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實現融合化發展。農(nong) 業(ye) 與(yu) 鄉(xiang) 村旅遊、特色產(chan) 業(ye) 相互融合、互促共進,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各類鄉(xiang) 村企業(ye) 不斷發展壯大。外出農(nong) 民返鄉(xiang) 、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和退伍軍(jun) 人回鄉(xiang) 、城市工商資本下鄉(xiang) ,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蓬勃發展。隨著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深化,一批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成為(wei) 促進農(nong) 村發展的重要力量。三是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實現集群化發展。近年來,各地著力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和產(chan) 業(ye) 集群,推動農(nong) 業(ye) 規模化、專(zhuan) 業(ye) 化布局,加快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集群化發展。2023年,我國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建設提檔升級,新建50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40個(ge) 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200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創建100個(ge)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示範區。四是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化和數字化轉型加快。隨著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節水、節肥、節藥、節能、減排等清潔生產(chan) 、低碳生產(chan) 模式在鄉(xiang) 村大範圍推廣,加快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綠色化轉型。與(yu) 此同時,鄉(xiang) 村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數字鄉(xiang) 村建設步伐加快,智慧農(nong) 業(ye) 探索競相展開,數字經濟新業(ye) 態不斷湧現,2023年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達2.49萬(wan) 億(yi) 元。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提出“精準務實培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落實中央精神,應從(cong) 以下方麵提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增強其對農(nong) 民增收的促進作用。

  以產(chan) 業(ye) 園區和產(chan) 業(ye) 集群為(wei) 平台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建設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是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各地和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下,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農(nong) 業(ye) 科技園、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園等一批產(chan) 業(ye) 園區加快發展,形成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集群,成為(wei) 鄉(xiang) 村要素集聚的重要載體(ti) 。今後要繼續加強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等平台載體(ti) 建設,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務,通過這些平台載體(ti)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提檔升級、提質增效。

  以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促進縣域統籌。縣域是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主戰場,要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不斷增強縣城對鄉(xiang) 村的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縣鎮村聯動發展。具體(ti) 來說,縣城要健全產(chan) 品研發、質量檢測、物流配送、金融保險等功能,強化對鄉(xiang) 村生產(chan) 基地的科技指導、人才培訓等服務,健全分工合作,形成有效銜接,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動力。

  以完善聯農(nong) 帶農(nong) 機製為(wei) 關(guan) 鍵,發揮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帶就業(ye) 促增收功能。促進農(nong) 民增收是“三農(nong) ”工作的中心任務,完善聯農(nong) 帶農(nong) 機製,一方麵,繼續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提升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規範化水平,通過服務賦能、組織賦能,增強農(nong) 民自我發展能力;另一方麵,鼓勵涉農(nong) 企業(ye) 與(yu) 農(nong) 戶實現優(you) 勢互補、分工合作,完善利益聯結機製,讓農(nong) 民更多分享產(chan) 業(ye) 增值收益。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支農(nong) 政策,把扶持政策與(yu) 帶動農(nong) 戶增收掛鉤,提高涉農(nong) 企業(ye) 聯農(nong) 帶農(nong) 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依托資源稟賦興(xing) 產(chan) 業(ye) 促增收

  在培育壯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方麵,各地進行了哪些實踐探索?

  呂之望(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培育壯大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各地立足自身資源優(you) 勢,堅持產(chan) 業(ye) 興(xing) 農(nong) 、質量興(xing) 農(nong) 、綠色興(xing) 農(nong) ,提升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

  依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各地圍繞具有優(you) 勢的農(nong) 產(chan) 品,建設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等,推進標準化生產(chan) 和深加工,加強品牌建設和營銷,帶動農(nong) 民增收。2023年,有關(guan) 部門聚焦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支持21項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領域農(nong) 業(ye) 行業(ye) 標準立項,引導各地提升建設1600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園。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數據,2023年我國新建50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40個(ge) 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200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

  例如,吉林省推進玉米水稻、雜糧雜豆、果蔬等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創建國家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等,加快推動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以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建設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建設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能有效整合資源,提高生產(chan) 經營集約化程度,培育和壯大種養(yang) 業(ye) 和加工業(ye) ,引導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更高效的特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靖邊縣龍洲鎮依托優(you) 越的自然景觀和種植優(you) 質小米的傳(chuan) 統,通過鎮村共建,建成農(nong) 旅融合小米產(chan) 業(ye) 園。農(nong) 戶、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以及入園的企業(ye) 分別負責種植、收獲以及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銷售。除生產(chan) 優(you) 質小米,產(chan) 業(ye) 鏈還向下遊延伸,鍋巴、米粉等加工品已形成品牌,得到市場認可。

  做強做優(you)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離不開社會(hui) 資本的支撐。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編製年度《社會(hui) 資本投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指引》並指導地方落實,《社會(hui) 資本投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指引(2022年)》聚焦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領域,鼓勵社會(hui) 資本投向現代種養(yang) 業(ye) 、鄉(xiang) 村富民產(chan) 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流通業(ye) 等領域。2023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預計,未來5到10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投資需求近15萬(wan) 億(yi) 元。

  山東(dong) 省昌邑市的青阜農(nong) 業(ye) 公社是當地龍頭企業(ye) 、村集體(ti) 以及多個(ge) 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合力推動的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綜合體(ti) 。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綜合體(ti) 先後投資上億(yi) 元改造數萬(wan) 畝(mu) 鹽堿地,在生產(chan) 機械設備上也投入超過1億(yi) 元,大大提高了農(nong) 業(ye) 集約化水平。綜合體(ti) 充分利用糧食和飼草產(chan) 量的優(you) 勢,擴大麵粉加工、肉牛養(yang) 殖和屠宰加工,並有效利用秸稈、牛糞形成循環農(nong) 業(ye) 。村集體(ti) 以入股的“四荒地”、蓄水灣塘分紅,農(nong) 戶以承包地入股,農(nong) 村勞動力還可進入園區務工,收入增長明顯。

  實現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還需激發鄉(xiang) 村內(nei) 生動力,我國近年來推動的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是重要抓手之一。海南省三亞(ya) 市作為(wei) 全國農(nong) 村改革試驗區,不斷深化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通過整合和盤活集體(ti) 資源,著力打造鄉(xiang) 村主導產(chan) 業(ye) ,推動集體(ti) 經濟發展。崖州區崖城村結合四季可種植瓜果蔬菜的天然優(you) 勢,發展大棚蔬菜及冬季瓜菜,經濟效益顯著提升。該村整合零散閑置土地,建設蔬菜種植基地,並以自主經營或集體(ti) 資產(chan) 入股等多種方式推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的規模化和專(zhuan) 業(ye) 化,打造特色蔬菜品牌,還帶動本村農(nong) 戶就業(ye) 。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非一日之功,總體(ti) 來看,還有一些發展障礙需要破除。一是針對土地和資金的約束,可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盤活農(nong) 村集體(ti) 閑置的資產(chan) 資源,撬動社會(hui) 資本。二是在破解人才匱乏的問題上,繼續鼓勵返鄉(xiang) 人才創新創業(ye) ,著力培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實施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不斷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夯實人才基礎。三是不斷探索和優(you) 化利益聯結機製,擴大勞動就業(ye) 機會(hui) ,讓農(nong) 民共享發展成果。同時,進一步培育和打造品牌,發揮示範效應,輻射帶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

  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推動要素高效配置

  推進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的成效如何?怎樣進一步提高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活力?

  王春春(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近年來,我國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蓬勃發展,有力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和農(nong) 民增收致富。返鄉(xiang) 入鄉(xiang) 創業(ye) 人員數量不斷攀升,湧現出一批有情懷、懂技術、善經營、會(hui) 管理的“新農(nong) 人”和農(nong) 村創業(ye) 優(you) 秀帶頭人,具有較高學曆的創業(ye) 者逐漸成為(wei) 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農(nong) 村電商、高端農(nong) 產(chan) 品種養(yang) 等領域的創業(ye) 主體(ti)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農(nong) 業(ye) 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增加值達195692億(yi) 元,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重為(wei) 16.24%,總量和比重較上年均有所提高。

  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有利於(yu) 各類要素高效配置,助力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效融合。近年來,《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促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指導意見》《關(guan) 於(yu) 深入實施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帶頭人培育行動的意見》等政策出台,推進實施鄉(xiang) 村就業(ye) 創業(ye) 促進行動,並明確培育重點,強化政策扶持,加強創業(ye) 培訓,優(you) 化創業(ye) 服務等,對相關(guan) 支持舉(ju) 措作出具體(ti) 部署。在政策支持下,各地著力推進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積極進行基層實踐,探索出特色產(chan) 業(ye) 拉動型、產(chan) 業(ye) 融合創新驅動型、返鄉(xiang) 下鄉(xiang) 能人帶動型、龍頭骨幹企業(ye) 帶動型等模式,極大豐(feng) 富了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實踐。這些模式是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在不同地區的表現,可概括為(wei) 以下方麵。

  一是以產(chan) 業(ye) 鏈帶動創新鏈和人才鏈。各地立足不同的資源稟賦與(yu) 產(chan) 業(ye) 基礎,以園區為(wei) 載體(ti) ,推動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和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化升級,引導創新資源和人才向產(chan) 業(ye) 園區匯聚,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產(chan) 品和種質資源,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加快應用。產(chan) 業(ye) 園區與(yu) 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共建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開展技術研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產(chan) 業(ye) 發展有效帶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

  二是以人才鏈推動產(chan) 業(ye) 鏈和創新鏈。通過涉農(nong) 人才的培養(yang) ,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注入活力。2023年,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進一步向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傾(qing) 斜,共培育“頭雁”約1.8萬(wan) 人,有效促進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在創新創業(ye) 人才推動下,各地依托特色農(nong) 業(ye) 資源,合理利用科技等現代要素,麵向市場需求,培育和發展有鄉(xiang) 土特色的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提高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活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以賽事激發大學生返鄉(xiang) 入鄉(xiang) 投身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的熱情,相關(guan) 賽事越來越重視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相結合。

  三是以創新鏈撬動產(chan) 業(ye) 鏈和人才鏈。不少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ti) 主動對接產(chan) 業(ye) 需求,並以產(chan) 教融合來優(you) 化人才培養(yang) 。以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江蘇省興(xing) 化市合作為(wei) 例,雙方搭建農(nong) 業(ye) 科技平台,精準培育符合產(chan) 業(ye) 需求的“新農(nong) 人”,助力興(xing) 化市在水稻、河蟹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方麵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部分涉農(nong) 高校積極推進科技小院等人才培養(yang) 模式,服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培養(yang) 了一批高質量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人才。

  我國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已取得明顯進步,但農(nong) 業(ye) 比較效益偏低,產(chan) 業(ye) 需求與(yu)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融合度有待提高等問題仍需關(guan) 注。為(wei) 進一步提高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活力,一方麵,繼續加強對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重要性的認識,給予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麵,完善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體(ti) 製機製,進一步打通產(chan) 學研壁壘,發揮高校在打造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平台中的作用,以更大力度促進人才、科技、產(chan) 業(ye) 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的有效結合。

  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

  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目前發展情況怎樣?

  賈偉(wei)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經濟與(yu) 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內(nei) 涵豐(feng) 富、類型多樣,各地依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特色資源,開發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挖掘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促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鄉(xiang) 村休閑旅遊和農(nong) 村電商等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在一係列利好政策支持下實現快速發展,助力推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有效推動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村增美、農(nong) 民增收。

  我國實施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精品工程,培育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創建休閑農(nong) 業(ye) 示範縣等,鄉(xiang) 村休閑旅遊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鄉(xiang) 村休閑旅遊營業(ye) 收入超7000億(yi) 元,從(cong) 業(ye) 人數1100萬(wan) 以上,鄉(xiang) 村休閑旅遊帶動約900萬(wan) 農(nong) 戶發展。

  休閑農(nong) 業(ye) 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農(nong) 村風貌、農(nong) 家生活、鄉(xiang) 村文化為(wei) 基礎,開發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多種功能,提供休閑觀光、農(nong) 事參與(yu) 和農(nong) 家體(ti) 驗等服務。2023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認定60個(ge) 縣(市、區)為(wei) 全國休閑農(nong) 業(ye) 重點縣,推介256個(ge) 村落為(wei) 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

  各地大力發展鄉(xiang) 村休閑旅遊,鄉(xiang) 村旅遊複蘇勢頭強勁。《攜程鄉(xiang) 村旅遊振興(xing) 白皮書(shu) (2023)》顯示,2023年攜程平台鄉(xiang) 村民宿供給量創造了5年以來最高增長。江蘇省2023年休閑農(nong) 業(ye) 綜合收入1077.8億(yi) 元,遊客接待量達4.1億(yi) 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8.83%、16.67%。2023年遼寧省著力推動休閑農(nong) 業(ye) 等新業(ye) 態發展,重點推介8個(ge) 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23條精品景點線路,休閑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旅遊接待遊客5355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43%。河北省廊坊市圍繞建設京津第一農(nong) 業(ye) 休閑空間目標,打造休閑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集群,休閑農(nong) 業(ye) 從(cong) 業(ye) 人數約3萬(wan) 人。四川省都江堰市培育田園文創、農(nong) 耕體(ti) 驗、鄉(xiang) 村民宿,打造七裏詩鄉(xiang) 等沉浸式、體(ti) 驗式消費場景,擁有“三江裏弄文創產(chan) 業(ye) 帶”“花蕊故裏文化體(ti) 驗帶”等鄉(xiang) 村休閑新地標,休閑農(nong) 業(ye) 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動能。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花田鄉(xiang) 何家岩村盤活閑置資源,將鄉(xiang) 宿、鄉(xiang) 遊、鄉(xiang) 娛等業(ye) 態嵌入農(nong) 戶,建設農(nong) 家餐廳、高端民宿、無人便利店、咖啡廳等,打造複合型鄉(xiang) 村新業(ye) 態。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nong) 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縣域電商直播基地建設,發展鄉(xiang) 村土特產(chan) 網絡銷售。近年來,農(nong) 村電商活力十足。農(nong) 村網絡覆蓋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使得農(nong) 村電商發展迅速,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銷售額增多。2023年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達2.49萬(wan) 億(yi) 元,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達0.59萬(wan) 億(yi) 元。

  農(nong) 村電商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農(nong) 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wei) 60.5%,農(nong) 村網民規模達3.01億(yi) 人。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發展有效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例如,安徽省碭山縣搶抓國家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縣創建機遇,大力扶持本土電商品牌,通過“電商+直播”等方式,打好“互聯網+水果”特色牌。

  在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取得發展成效的同時,也要看到,鄉(xiang) 村休閑旅遊產(chan) 品結構還顯單一,軟硬件設施建設水平也相對較低,農(nong) 村電商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融合營銷運營、倉(cang) 儲(chu) 物流、人才培育、金融支持等多個(ge) 環節,在農(nong) 村地區更新升級難度較大,可在因地製宜培育和發展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的基礎上,繼續強化財政、土地、金融、保險等一攬子政策支撐。以科技賦能增強市場競爭(zheng) 力,將科技、數字技術等要素融入鄉(xia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並注重人才引育並舉(ju) ,提升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可持續運營能力。(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