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經濟能夠保持長期較快增長的“三個大邏輯”

發布時間:2024-03-01 15:17:00來源: 經濟日報

  黨(dang) 的十九大指出,當前我國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cong) 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到更加平衡充分,意味著在未來較長時期內(nei) ,中國經濟發展仍然具備相當的潛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從(cong) 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理論邏輯、曆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看,中國經濟具備保持長期較快增長的基本條件。

  理論邏輯:應辯證看待長期增長趨勢的預測方法

  當下,有一種較為(wei) 盛行的唱衰中國經濟的理論邏輯是,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出現明顯下降。經濟學中常用生產(chan) 函數來預測潛在增長率。其基本原理是,經濟增長是勞動力、資本兩(liang) 大生產(chan) 要素的投入,與(yu) 全要素生產(chan) 率(代表綜合技術水平和總體(ti) 效率)三者的貢獻之和。有學者按這種方法測算,2025年之前中國的潛在增長率為(wei) 4%左右,2025年—2035年間為(wei) 3%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方法有嚴(yan) 格的限定條件,即假設生產(chan) 要素組合方式不變、技術條件不變、規模報酬不變,而且各種資源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現實中,預測長期潛在增長率不應忽視政策製定者和生產(chan) 組織者的主觀能動性,如果主觀能動性發揮得好,就能突破這些假設條件的限製,得到更高的實際經濟增長。這就要通過改革、開放和創新,使生產(chan) 要素組合更有效率、使技術進步為(wei) 生產(chan) 率賦能、使規模報酬遞增,從(cong) 而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這樣,即便在勞動和資本要素投入總量不變或減少的情況下,長期經濟增長趨勢仍有可能保持不變甚至有所提高。

  曆史邏輯:改革開放對長期增長趨勢有巨大影響

  從(cong) 中國經濟發展曆程看,改革開放帶來的製度紅利對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提高貢獻巨大。有專(zhuan) 家對過去40年來中國全要素生產(chan) 率研究後發現,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快速增長往往與(yu) 巨大的製度紅利相對應。例如,1978年的改革開放,1992年—1995年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改革目標的確立,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都極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產(chan) 率,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能。

  事實上,中國過去長時期的高速增長,除了要素投入數量增加外,更關(guan) 鍵的是依靠改革開放所釋放的製度紅利,以及勞動力從(cong) 低生產(chan) 率的農(nong) 業(ye) 部門向生產(chan) 率更高的工業(ye) 和服務業(ye) 領域轉移(生產(chan) 要素組合的優(you) 化),很多學者將其稱為(wei) 釋放了“結構性潛能”。正因如此,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於(yu) 同一時期與(yu) 我國具有相似條件甚至條件優(you) 於(yu) 我們(men) 的國家。很多機構在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長期預測中,仍高度認同這一點,認為(wei) 持續的改革開放能夠避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一步放緩。

  現實邏輯:中國經濟的潛能有待充分釋放

  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2%,實現了預期目標,但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一是從(cong) 資本投入看,2023年工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為(wei) 75.1%,低於(yu) 80%左右的正常水平,意味著相當部分生產(chan) 能力(前期投資)處於(yu) 閑置狀態。二是從(cong) 勞動力投入看,2023年城鎮調查失業(ye) 率的平均值為(wei) 5.2%,雖然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處於(yu) 較高水平。顯然,資本和勞動力兩(liang) 大生產(chan) 要素並未得到充分利用,說明中國潛在增速可能明顯超過5%。另外,目前我國物價(jia) 漲幅明顯低於(yu) 3%左右的調控目標,結合失業(ye) 率數據看,也說明經濟增速確實低於(yu) 潛在水平。

  目前,中國人均GDP僅(jin) 相當於(yu) 美國的1/6,而德國、日本和韓國在類似階段分別實現了年均8.6%(德國1946年—1962年)、8.6%(日本1956年—1972年)和8.1%(韓國1985年—2001年)的經濟增長。盡管這種類比推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還是能從(cong) 橫向比較中看出,中國經濟發展仍有較大潛能。

  總之,一國長期經濟增長速度如何,不是“算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隻要我們(men) 堅持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就可突破勞動和資本要素投入的限製,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續寫(xie) 中國經濟較快增長的新篇章。

  鍾才文

  (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