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張興贏:提高災後恢複重建工程的氣候韌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yu) 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xing) 贏:
提高災後恢複重建工程的氣候韌性
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給城市運行帶來新的挑戰和考驗。
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在即,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yu) 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xing) 贏。他認為(wei) ,要建立陸、海、空、天多手段協同觀測的一體(ti) 化綜合地球觀測係統,進一步提高監測和預警自然災害的能力。並且建議把適應氣候變化和減輕極端天氣氣候的影響融入災後恢複重建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全過程,提高災後恢複重建工程的氣候韌性。
談極端天氣
要建立一體(ti) 化綜合地球觀測係統
新京報: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現出發生頻率高、影響範圍廣、致災性強的特點,同時還出現在了之前很少出現的地方,如北方極端暴雨。這對各地城市規劃、公共設施建設、應急製度等方麵都帶來了哪些挑戰?你有何建議?
張興(xing) 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廣發頻發。高溫、幹旱、暴雨、洪澇和雨雪冰凍等災害對經濟社會(hui) 造成重創,極大威脅著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安全,給城市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的嚴(yan) 重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強化社會(hui) 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升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研判能力。
例如在城鄉(xiang) 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設等方麵廣泛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根據氣象災害影響和氣候安全因素,修訂基礎設施標準、優(you) 化防禦措施,提升重點區域、敏感行業(ye) 基礎設施的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強化氣候韌性和安全。
此外還可以推進金融衍生產(chan) 品的研發和應用,發展台風、幹旱、洪澇等巨災保險氣象服務,加強政策性農(nong) 業(ye) 保險和商業(ye) 保險氣象服務。
在體(ti) 製機製方麵,要強化以氣象災害預警為(wei) 先導的應急聯動機製建設,構建與(yu) 屬地責任相適應的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責任體(ti) 係,推動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提高全社會(hui) 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推動落實企業(ye) 、社會(hui) 組織和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氣象防災減災作用與(yu) 責任。
新京報:今年兩(liang) 會(hui) ,你帶來了建立一體(ti) 化綜合地球觀測係統的提案,這一係統在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中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張興(xing) 贏:一體(ti) 化綜合地球觀測係統包括陸、海、空、天多手段協同觀測,並聯合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建設自動化、智能化地球係統綜合觀測體(ti) 係。
該係統注重協同觀測,注重數據開放獲取與(yu) 多維應用,注重觀測儀(yi) 器、空間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應用,推動綜合觀測能力與(yu) 數據服務效益最大化,有利於(yu) 進一步提高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監測、預測能力,對全球進行廣泛、協調、持續的觀測,並在監測和預警自然災害、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改善能源資源管理、大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發揮更大作用。
談預報預警
2023年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曆史最好水平
新京報:針對發生的極端天氣情況,公眾(zhong) 希望預報再早一些。我國的早期預警能力是何現狀?
張興(xing) 贏:2023年,暴雨預警準確率93%,強對流預警發布提前時間達43分鍾,達到曆史最好水平,台風路徑24小時預報誤差61公裏。中國氣象局2023年共發布預警42萬(wan) 條,預警短信總計送達41億(yi) 人次,累計叫應黨(dang) 政機關(guan) 負責人次數20萬(wan) 次,累計叫應行業(ye) 部門次數38萬(wan) 次,行業(ye) 部門聯動5萬(wan) 次,聯合應急管理部和國家林草局發布高森林火險預警12次。
未來,我們(men) 仍需要在早期預警係統“四大支柱”上下功夫。第一是災害風險知識和管理,即對危害、脆弱性、生計、社會(hui) 融入和風險暴露等方麵進行深入且立足當地的分析。第二是監測檢測與(yu) 預報,即將危害相關(guan) 信息與(yu) 暴露度和脆弱性數據相結合,以識別風險並支持決(jue) 策。第三方麵是預警信息傳(chuan) 播,即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動,建設針對最脆弱社區“最後一公裏”的可操作預警係統,並建立反饋機製,解決(jue) 兒(er) 童、殘疾人等群體(ti) 在理解預警和采取行動方麵麵臨(lin) 的知識不對稱等問題。第四是備災與(yu) 應對,即呼籲當地人和組織機構製訂各自的應對計劃,同時將計劃納入政府管理係統中,考慮氣候變化趨勢和複合風險因素,定期更新計劃。同時,各個(ge) 部門需充分參與(yu) 對公眾(zhong) 的培訓和引導,提升對早期預警信息的解讀和響應能力;推動跨部門、跨區域的知識共享、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建立全麵覆蓋的預警係統,提高整個(ge) 社會(hui) 的抗災能力。
新京報:極端天氣對城市運行、公眾(zhong) 安全有顯著影響,天氣的預報預警可否再精細?
張興(xing) 贏: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更加精細的預報預警,就需要在預報層麵製作更加準確的預報產(chan) 品,在科研和業(ye) 務上要共同發力,加強觀測,加強極端天氣形成機理研究,加強AI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極端天氣預報技術上研發應用,提高預報精準水平。在預警層麵,要提高預警發布的精細化水平,將預警信息與(yu) 可能影響到的人員、區域、行業(ye) 等因素更好地結合起來,增強靶向預警,采用最適宜的發布渠道進行更廣泛的覆蓋,用最適宜的手段進行更精細的送達,實現更加高效的應急聯動,從(cong) 而讓預警發揮更大的減災效能。
談災後重建
災後重建項目應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
新京報: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後,受影響城市開啟災後重建工作。借鑒應對此次洪水的經驗教訓,你認為(wei) 重建中的難點和重點是什麽(me) ?
張興(xing) 贏: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我建議把適應氣候變化和減輕極端天氣氣候的影響融入災後恢複重建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全過程,科學、客觀將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極端天氣氣候發生頻率和強度與(yu) 災後恢複重建規劃建設標準結合起來,從(cong) 適應角度減輕未來類似“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帶來的危害,提高災後恢複重建工程的氣候韌性。
首先,我建議進一步加密地形複雜地區極端天氣氣候監測網絡建設,加強三維立體(ti) 綜合觀測,強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預報預警,建設基於(yu) 風險和影響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係統,提升複雜山區暴雨、山洪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準確率、精細度和提前量。
其次,建議災後恢複重建重點建設項目應當統籌考慮氣候的適宜性、影響性、風險性,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災後恢複重建涉及的大型基礎設施的規劃、選址、設計、建設和運行,需充分考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概率和風險,確保足夠的適應彈性,注重增強災後重建工程適應氣候變化能力。
第三方麵,我建議在災後恢複重建規劃和建設中注重未來氣候變化影響和氣候變化風險,提高防洪排澇標準。災後恢複重建規劃不僅(jin) 要滿足於(yu) 當前的和曆史上曾發生的災害的防災減災,還要著眼於(yu) 未來長遠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災害強度和承受能力、應對能力,對未來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降雨情況有所考慮,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提前有所應對。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王景曦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伴隨而來的災害,是社會(hui) 治理一個(ge) 十分重要的風險點,需多方協同配合,不僅(jin) 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防禦機製體(ti) 製,還要對公眾(zhong) 強化科普宣傳(chuan) ,推動全社會(hui) 形成災害防禦合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yu) 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xing) 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