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教育丨最火爆專業成“天坑”,土木專業為何不香了?
中新網北京3月2日電(記者 袁秀月)2024年全國高校開學第一周,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登上熱搜。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撤銷土木水利碩士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後是清華大學辟謠停招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將其合並為(wei) 大類專(zhuan) 業(ye) 招生。
曾經炙手可熱的土木工程,近年來正漸漸成為(wei) 人們(men) 口中的“天坑”專(zhuan) 業(ye) :以前“分高者進”,現在招生爆冷,以前家長眼中的“香餑餑”,現在變成“提桶跑路”的尷尬。
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的巨大反差,也折射出高校專(zhuan) 業(ye) 撤立的囧境。
招生遇冷,學生畢業(ye) 即轉行?
2023年高招季,一名考生以453分撿漏考上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在網上引起一陣嘩然。相較往年,該專(zhuan) 業(ye) 最低分、最低排位均出現大幅下滑。
土建類專(zhuan) 業(ye) 遇冷,近年來已不是個(ge) 別事件。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23高招調查報告》,全國範圍大部分高校土木專(zhuan) 業(ye) 分數都出現了明顯的滑坡,錄取分數(位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同濟大學在山東(dong) 的錄取位次下跌了400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招生總量未變的情況下,錄取考生的位次下跌了近5000個(ge) 位次,四川大學與(yu) 湖南大學則分別下跌1069和2771個(ge) 位次。
“任何行業(ye) 的發展都有其周期。近二三年樓市低迷,讓傳(chuan) 統土建類專(zhuan) 業(ye) 陷入發展固化和認知偏差的迷局。”廣州大學宣傳(chuan) 部的工作人員曾回應稱,一些家長和社會(hui) 人士對土建行業(ye) 需求的專(zhuan) 業(ye) 認知存在誤區,導致社會(hui) 麵和網絡宣傳(chuan) 出現諸多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從(cong) 事土木類自媒體(ti) 社群運營的遠楓認為(wei)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就業(ye) 市場的信息慢慢反饋到大學的誌願申請。他表示,這幾年一些土建類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在就業(ye) 時麵臨(lin) 挑戰,很多學生不太願意走傳(chuan) 統的職業(ye) 方向,畢業(ye) 即轉行的比例越來越高。
廈門大學土木專(zhuan) 業(ye) 的應屆碩士畢業(ye) 生陳雪祺就是一個(ge) 例子。他學了7年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最對口的工作是施工設計,但因為(wei) 興(xing) 趣和行業(ye) 原因,他並沒有做相關(guan) 的工作,在先後做過地產(chan) 類的谘詢實習(xi) 後,他簽約了某互聯網大廠的渠道銷售崗位。在一檔節目中,考研名師張雪峰曾將這種行為(wei) 稱為(wei) “爬坑”。
陳雪祺透露,臨(lin) 近畢業(ye) ,他們(men) 同學中做本專(zhuan) 業(ye) 工作的並不多,要麽(me) 去地產(chan) 公司做非施工類的工作,要麽(me) 去比較穩定的國企央企,還有考公、做培訓、當老師的,等等。
而在考研大軍(jun) 時,土木專(zhuan) 業(ye) 學生跨考的比例也在增加。在網上,土木人用一個(ge) 詞來形容這種情形——“提桶跑路”。
真成“天坑”專(zhuan) 業(ye) 了嗎?
似乎種種現象都指向,土木專(zhuan) 業(ye) 正在成為(wei) 一個(ge) “天坑”專(zhuan) 業(ye) 。但也有人認為(wei) ,這隻是傳(chuan) 統土建類專(zhuan) 業(ye) 轉型升級所麵臨(lin) 的階段性現象。
“我畢業(ye) 60年,這已經是經曆第三次土木工程大下馬,前兩(liang) 次分別是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所以,沒有永遠熱門的專(zhuan) 業(ye) 和行業(ye) ,變才是最大的不變,我們(men) 要推動傳(chuan) 統土木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轉型升級,做好自己才能迎接挑戰。”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大學教授周福霖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表示。
他認為(wei) ,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土木工程承載了其所有的建設需求,是人類和社會(hui) 所需的重要專(zhuan) 業(ye) ,也是曆史上生命力很強的專(zhuan) 業(ye) 。因此,土木工程不是朝陽也不會(hui) 是夕陽,而應該是“常陽”“長陽”。
“以前在地產(chan) 行業(ye) ,大家並不回避工程崗,因為(wei) 做工程上升比較快,順利的話很快就能從(cong) 普通員工升到項目經理、項目總,那個(ge) 時候也很累,但收入很高,所以掩蓋了很多問題。”陳雪祺認為(wei) ,隨著行業(ye) 紅利褪去,很多問題都在慢慢暴露出來。
在遠楓看來,現在可能是土木專(zhuan) 業(ye) 所麵臨(lin) 的調整時間,“之前太火了,開設土木專(zhuan) 業(ye) 的院校太多了,各個(ge) 方向招的人也比較多”。據媒體(ti) 報道,到2019年底,全國有近600所本科院校設立了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
遠楓畢業(ye) 於(yu) 一所土木A+學科的985大學,他表示,以前出現過這樣的案例,兩(liang) 個(ge) 同濟大學土木專(zhuan) 業(ye) 的學生,一個(ge) 成績優(you) 秀保研,一個(ge) 直接就業(ye) ,結果讀研的同學發現根本跟不上本科同學的節奏,因為(wei) 後者經曆了地產(chan) 高速發展的三年。
遠楓認為(wei)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建築行業(ye) 不再需要那麽(me) 多學生,對於(yu) 結構調整來說是合理的。但土木專(zhuan) 業(ye) 真的成“天坑”了嗎,他認為(wei) 不能簡單下結論。
“看你的預期怎麽(me) 樣,如果一個(ge) 211、985的土木專(zhuan) 業(ye) 學生,還是能比較容易進入好的施工單位和設計院,找一份工作並不難,但工資待遇、發展前景跟幾年前比肯定有落差,所以核心是預期的轉變。這時候畢業(ye) 的學生,需要做好心理準備。”遠楓說。
專(zhuan) 家:高校在專(zhuan) 業(ye) 設置上需更加理性 改進專(zhuan) 業(ye) 設置
不隻是土木專(zhuan) 業(ye) ,近年來,一批新專(zhuan) 業(ye) 被不斷設立,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專(zhuan) 業(ye) 則被淘汰。公共事業(ye) 管理、信息管理與(yu) 信息係統、服裝與(yu) 服飾設計、產(chan) 品設計和信息與(yu) 計算科學等專(zhuan) 業(ye) 是近年來撤銷數量較多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與(yu) 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學院教授胡娟認為(wei) ,專(zhuan) 業(ye) 冷熱變化是非常自然的現象,社會(hui) 分工不斷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變化。隨著勞動力市場飽和,一些專(zhuan) 業(ye) 變冷,一些專(zhuan) 業(ye) 如人工智能等又不斷變熱。
“高校專(zhuan) 業(ye) 設置主要遵循兩(liang) 種邏輯:一種是知識發展的認識論邏輯,一種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邏輯。兩(liang) 者同時發揮作用,但隨著現代社會(hui) 經濟影響,後者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胡娟表示,高校在設置專(zhuan) 業(ye) 時也會(hui) 存在“有限理性”,在土木專(zhuan) 業(ye) 熱門時,很多學校會(hui) 擴招,原來沒有的也會(hui) 增設,而家長和學生更容易受眼前市場的影響。
“高等教育滿足的是社會(hui) 的需求,而不是社會(hui) 的欲望。”在她看來,教育部門要從(cong) 更高層麵對高校專(zhuan) 業(ye) 結構進行布局和優(you) 化,高校在專(zhuan) 業(ye) 設置上需更加理性,不能全身心地擁抱市場,盡可能走在家長和學生前麵。
“土木專(zhuan) 業(ye) 以前膨脹地太快,現在有所收縮,在這個(ge) 過程中,有一批人剛好趕上變化的節點,可能會(hui) 麵臨(lin) 著陣痛。”胡娟認為(wei) ,學生和家長在報專(zhuan) 業(ye) 時,不能被一時的冷熱牽著鼻子走,堅持自己的興(xing) 趣,多研究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趨勢,盡量選擇更符合未來發展的專(zhuan) 業(ye) 。
同時胡娟認為(wei) ,這進一步說明,高等教育給學生的不能是太強的專(zhuan) 業(ye) 教育,應該是一種思維教育。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chu) 朝暉看來,現在的專(zhuan) 業(ye) 設置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麵,學生在優(you) 勢潛能不明的情況下就進入某個(ge) 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不符合人的成長發展程序與(yu) 規律;另一方麵,社會(hui) 對就業(ye) 崗位的需求是變化的,進校時的計劃往往跟不上畢業(ye) 時的變化;加上專(zhuan) 業(ye) 劃分太細,導致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覆蓋麵過窄,就業(ye) 適應性降低,還在一定程度上將人工具化了。
儲(chu) 朝暉表示,當今世界不少主流高校在學生入學時不設置專(zhuan) 業(ye) ,采用規範的選課製與(yu) 學分製,讓學生自行找到感興(xing) 趣的方向,事實上將就學與(yu) 就業(ye) 的選擇權留給了學生自己,從(cong) 而大大減少了所學專(zhuan) 業(ye) 與(yu) 就業(ye) 需求之間的巨大落差。
可以注意到,近年來,國內(nei) 多所高校也在推進招生改革,實行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yang) 。儲(chu) 朝暉認為(wei) ,規範的選課製與(yu) 學分製是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流,效能更高,更適合學生,也更適應市場發展。(文中部分人名為(wei) 化名)(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