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看吉林|一城翰墨香 柳河書意濃

發布時間:2024-03-04 14:5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初春時節,吉林省通化市柳河縣依然銀裝素裹。蒼山負雪,大河蜿蜒,仿佛有一支如椽巨筆,於(yu) 山川間瀟灑落墨。行走柳河,小城內(nei) 處處翰墨飄香。

  鋪紙、蘸墨、凝神運筆,12歲的呂誌城開始專(zhuan) 心臨(lin) 摹字帖,“我喜歡顏體(ti) 的規整大氣,寫(xie) 字時感覺心胸開闊”。呂誌城就讀於(yu) 柳河縣長青小學,寒假期間幾乎每天都會(hui) 來柳河書(shu) 法館的書(shu) 法創作室臨(lin) 帖寫(xie) 字。

  不隻呂誌城,開放式的書(shu) 法創作室誰來都行。下至幾歲的娃娃,上至白發老人,都可以在這裏學字、練字——筆墨紙硯,一應俱全。來了就寫(xie) ,不會(hui) 就問,老手教新手,高手互切磋。

  “這個(ge) 點要這樣寫(xie) ”,話音未落,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柳河縣實驗小學副校長黃彥平便拿起筆給呂誌城作示範。在這裏,呂誌城經常能得到中國書(shu) 協老師的指導。“碰見哪位老師在,問就教你。”呂誌城說,學校也有書(shu) 法課,大家都比著寫(xie) 。一旁,呂誌城媽媽也拿出自己的作品展示,“兒(er) 子寫(xie) ,我也跟著寫(xie) ,在我們(men) 柳河,氛圍就是這麽(me) 濃。”

  書(shu) 法藝術為(wei) 何能在這座小城生根開花?

  20世紀80年代,黃彥平、呂昕、趙立新、徐相凱、曲誌剛等一群年輕人,因熱愛書(shu) 法,在柳河縣成立羅通山書(shu) 社(柳河縣書(shu) 協前身)。

  “書(shu) 法藝術不僅(jin) 是視覺藝術,更是燭照心靈的藝術,以形感人,以美化人。尺素之間有乾坤,落筆之間皆學問。”柳河縣書(shu) 協副主席兼秘書(shu) 長呂昕說,“那時候,我們(men) 每周六都會(hui) 揣著一周寫(xie) 得最好的作品,趕赴縣實驗小學‘雅集’。當時,徐相凱、黃彥平等正好在那裏當書(shu) 法教師。”說是“雅集”,條件卻簡陋。教室裏,幾張桌子一拚,作品擺上,就開始品評交流。通過交流,各自有提高;通過交流,促進教學。

  “就咱幾個(ge) 人寫(xie) 得好不算好,柳河書(shu) 法要成氣候,得大家都寫(xie) 起來,才有意思。”趙立新的提議,成為(wei) 大夥(huo) 兒(er) 共同奮鬥的目標。

  寄情於(yu) 書(shu) ,初心不改。大家熱火朝天,幹勁十足。沒有展廳,就把字糊在大板子上,掛在鐵柵欄上展覽。“那時候可快樂(le) 了,大夥(huo) 兒(er) 都去,幹到很晚,不計報酬,就是為(wei) 了讓更多人喜歡書(shu) 法。”呂昕說。

  如今,柳河已是名副其實的書(shu) 法之鄉(xiang) ,全縣有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15人、吉林省書(shu) 協會(hui) 員70人、書(shu) 法愛好者上萬(wan) 人。圍繞“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75周年”等重大主題,創作者們(men) 在繼承傳(chuan) 統文脈的基礎上,以筆墨寄情抒懷,推出一批佳作。

  柳河書(shu) 法館內(nei) ,“柳河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暨第一屆羅通山文藝獎優(you) 秀作品展”正在展出。“這次展覽集中反映了柳河書(shu) 法近些年的發展新貌。可以看到,書(shu) 法不隻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創作者從(cong) 地域文脈、鄉(xiang) 土田園中汲取養(yang) 分,賦予柳河書(shu) 法旺盛的生命力。”呂昕說。進入展廳,一路走,一路欣賞。參展作者來自不同行業(ye) ,書(shu) 體(ti) 各異、尺幅不同,卻都用筆墨抒寫(xie) 著對祖國的熱愛、對生活的熱忱、對文化的敬畏。

  沿著穿城而過的一統河,來到縣城中心的世紀廣場。用真草隸篆等書(shu) 體(ti) 寫(xie) 就的作品,組成一道書(shu) 法牆。書(shu) 法牆之始,是一篇序言。“蓋以書(shu) 法之形式表現勵誌之內(nei) 容,其旨在磨礪意誌、陶冶情操……”清秀典雅的楷書(shu) ,吸引觀者駐足。這是宋延來的作品。十幾年前,她來到柳河,沒想到在這裏與(yu) 書(shu) 法愛好者們(men) 切磋交流後,水平提高得飛快。

  “這幅楷書(shu) 是縣郵政公司員工張強寫(xie) 的,他小學時的書(shu) 法作業(ye) 還在縣實驗小學留著呢。”呂昕笑著介紹,夏天,廣場到處是拎水寫(xie) 字的人們(men) 。

  走進柳河縣實驗小學,書(shu) 法牆、書(shu) 法石、書(shu) 法教室,處處有書(shu) 法,處處翰墨香。這所小學被中國書(shu) 協授予中國書(shu) 法“蘭(lan) 亭小學”稱號。

  “書(shu) 法是中華文化瑰寶,它反映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趣味與(yu) 價(jia) 值追求。現在,書(shu) 店裏有琳琅滿目的字帖、手機裏有隨時可查的教程,隻要你想,你就可以走進書(shu) 法世界,體(ti) 會(hui) 它的美好。”黃彥平說,“我們(men) 也緊隨時代創新書(shu) 法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體(ti) 驗拓片製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書(shu) 法文化源流。”

  墨潤童心書(shu) 法館,記錄了學校的書(shu) 法美育足跡。“從(cong) 小學書(shu) 法,墨香滿校園……”十多年前,學校錄製了一首原創書(shu) 法歌視頻。“這幅字是領唱的小姑娘的書(shu) 法。”黃彥平指著牆上的一幅獲獎作品說道,“她現在已經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讀書(shu) 了。”桃李飄香翰墨遠,一屆屆學生在書(shu) 法藝術的熏陶中踏上成長之路。

  這些年,柳河縣書(shu) 協年年組織大家春節去農(nong) 村寫(xie) 春聯。“有一次在孤山子鎮的大集上擺桌子寫(xie) 春聯,寫(xie) 一會(hui) 兒(er) 筆凍上了,墨也凍上了,可老百姓喜歡呀,自己買(mai) 的對聯不要了,就等著你寫(xie) 。”中國書(shu) 協會(hui) 員、柳河縣教師進修學校老師孟凡龍感慨。

  現在,全縣各個(ge) 社區、村鎮都有書(shu) 法活動室。農(nong) 民、工人、個(ge) 體(ti) 戶,一家人一起練字是尋常事,朋友圈流行的也是曬書(shu) 法。

  “生活好了,寫(xie) 字就為(wei) 開心!樂(le) 嗬!”70歲的喬(qiao) 齊江是孤山子鎮永安村村民。6年前,他偶得一張柳河縣老年大學書(shu) 法班的招生宣傳(chuan) 單。“拿著宣傳(chuan) 單就去縣城了,有老師教,東(dong) 西都備好了,人過去就行,全免費”,老漢說。盡管腿腳不便,他仍然堅持坐一段火車再倒公交車去城裏上課。“他的書(shu) 法帶著一股樸拙的氣質,書(shu) 如其人。”孟凡龍說。

  培養(yang) 人才,更要涵養(yang) 沃土。今年2月22日,柳河縣中小學書(shu) 法教師臨(lin) 帖創作培訓在縣青少年活動中心舉(ju) 辦,50餘(yu) 名來自各鄉(xiang) 鎮的書(shu) 法教師在這裏集中學習(xi) 。這樣的培訓已連續舉(ju) 辦多年。

  “我前幾年才開始學書(shu) 法,通過不懈努力,今年我的作品入選了縣裏舉(ju) 辦的展覽。”吳曉翠原先在縣教育局工作,去年,書(shu) 法已有小成的她申請到向陽鎮中學支教,“去鄉(xiang) 村教書(shu) 法很有意義(yi) ,在一筆一畫的書(shu) 寫(xie) 中,孩子們(men) 更能領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吳曉翠說。

  “這個(ge) 字寫(xie) 得好!”呂昕捧起一摞鄉(xiang) 村書(shu) 法教師的作品,一張張翻過,頻頻點頭。“開年後,我們(men) 就要挨個(ge) 鄉(xiang) 鎮跑起來,去聽書(shu) 法教師講課,再評課。”呂昕說,提升書(shu) 法教學要一以貫之,全縣20多所中小學,每年必須保質保量跑一圈,這是基本功。

  以文彰旅道路闊。羅通山鎮中興(xing) 村依山傍水,“那裏冬天泉水不凍,是很好的寫(xie) 生基地”,呂昕說,發展文化遊,幫助村集體(ti) 去年增收26萬(wan) 元。這些年,縣裏的書(shu) 法產(chan) 業(ye) 也蓬勃發展,書(shu) 法班、裝裱店都挺火。

  “成功是因為(wei) 我們(men) 堅持住了,善教會(hui) 學。”黃彥平說,“書(shu) 法的創新,在於(yu) 采百花釀自己的蜜。學習(xi) 書(shu) 法,功夫在事外,文學、曆史、哲學等都要學。我們(men) 希望培養(yang) 學生終身學習(xi) 的興(xing) 趣與(yu) 能力。”

  現在,柳河全縣中小學都開設了書(shu) 法課,開發了書(shu) 法校本教材。通過舉(ju) 辦中小學書(shu) 法教師教學設計比賽、組織骨幹書(shu) 法教師送教下鄉(xiang) 等活動,書(shu) 法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不斷提升。

  “刻苦練,惜光陰……中華書(shu) 法代代傳(chuan) ”,柳河的山水之間,孩子們(men) 詠唱的書(shu) 法歌久久回蕩!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3日 07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