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何以成為上海經濟發展“源動力”?
中新網上海3月7日電 題:新質生產(chan) 力何以成為(wei) 上海經濟發展“源動力”?
記者 樊中華
上海黃浦江邊,曾經的“遠東(dong) 第一電廠”楊樹浦電廠的煤灰倉(cang) 如今“頭頂”太陽能光伏板傲然佇(zhu) 立,通過光儲(chu) 充一體(ti) 化係統為(wei) 周邊公共設施提供源源不絕的綠色電力;在長寧區,一條條“智慧工業(ye) 鏈”自此“出發”,延伸至全國乃至東(dong) 南亞(ya) 地區,上海黑湖科技通過打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數據,助力2.5萬(wan) 餘(yu) 家企業(ye) 實現“智造轉型”。在百年豫園,數字人轉動司南,開啟龍年元宵元宇宙燈會(hui) ,遊客通過AR體(ti) 驗虛擬與(yu) 現實交融的絢爛“山海經”奇觀,短短幾天,數字科技帶動豫園商圈客流逾400萬(wan) 人次,拉動消費數千萬(wan) 元。
這隻是上海以數實融合激活新質生產(chan) 力的“冰山一角”。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工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占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比重達43.9%,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chan) 業(ye) 規模達1.6萬(wan) 億(yi) 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ye) 規模增長17.2%。“新質生產(chan) 力”成為(wei) 挈引上海經濟增長當之無愧的“強引擎”。
數實深融釋放“新質勢能”
近年來,上海一端加速鏈接前沿科技研發,一端構建具有梯度性、承接性的產(chan) 業(ye) 發展路徑,在數實深度融合下不斷釋放新質生產(chan) 力的強大勢能。
“上海在新質生產(chan) 力方麵具有非常明顯的優(you) 勢,在全國也處於(yu) 領先地位,”上海中創產(chan) 業(ye) 創新研究院高級副院長丁國傑分析,上海目前已形成了“(2+2)+(3+6)+(4+5)”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三大先導產(chan) 業(ye) 無論在產(chan) 業(ye) 鏈完整度、龍頭企業(ye) 聚集度還是在創新成果產(chan) 出量上都處於(yu) 全國前列;未來產(chan) 業(ye) 已於(yu) 16個(ge) 細分領域布局了一批重大項目,形成了一批閃耀的“未來之星”。
這意味著數實融合的新質生產(chan) 力已在上海的產(chan) 業(ye) 發展路線中牢牢紮根,漸成枝繁葉茂之勢。
在製造領域,上海累計建成國家級標杆性智能工廠3家、示範工廠19家、優(you) 秀場景111個(ge) ,培育“工賦鏈主”25家、工業(ye) 互聯網平台34個(ge) 。智能製造裝備產(chan) 業(ye) 規模突破1000億(yi) 元。在已建成的智能工廠中,生產(chan) 效率平均提升50%,運營成本平均降低30%,帶動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3.8%。
在信息消費領域,2019年至2023年上半年,上海市信息服務零售額除2022年因疫情影響外,基本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占據全國33%的網絡遊戲市場,40%的在線中長視頻市場,60%的金融信息服務市場,70%的O2O生活服務市場,90%的網絡文學市場。
新質生產(chan) 力強勁的動能使“麵向明天”的未來產(chan) 業(ye) 也充滿了發展底氣。僅(jin) 浦東(dong) 新區,即目標到2030年,未來產(chan) 業(ye) 達到3000億(yi) 元左右規模,形成若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未來產(chan) 業(ye) 集群。
政策給養(yang) 聚焦“硬核引領”
2023年,隨著國產(chan) 大飛機C919一飛衝(chong) 天,國產(chan) 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鳴笛遠航,上海再次因為(wei) “硬核製造”成為(wei) 全球關(guan) 注的焦點。
事實上,引導前沿科技脫虛向實,不斷向“硬核”產(chan) 業(ye) 邁進始終是上海近年來的發展“關(guan) 鍵詞”。針對科技發展與(yu) 產(chan) 業(ye) 布局的每個(ge) 領域、環節和階段,上海都在第一時間通過政策予以正向引導,助使產(chan) 業(ye) 健康落地。
例如2020年4月,上海率先發布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此後三年間,先後發布“上海在線新經濟發展白皮書(shu) ”和產(chan) 業(ye) 地圖,指導和規範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今年1月起實施的《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則針對當前痛難點,在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新目標要求下,從(cong) 梯度培育數字經濟經營主體(ti) 、集聚激發產(chan) 業(ye) 活力的創新要素等六方麵再次“刷新”在線新經濟內(nei) 涵,“升級”政策引領力度。
近年來,上海更以政策“護航”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先後出台實施汽車芯片、合成生物、AI大模型、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商業(ye) 航天等領域創新發展支持政策,實施四大新賽道和五大未來產(chan) 業(ye) 行動方案,製定實施元宇宙、區塊鏈、計算生物學、智能機器人、基因治療、高溫超導等創新發展專(zhuan) 項行動方案等,全力“蓄能”新質生產(chan) 力。
在中國信通院華東(dong) 分院院長廖運發看來,洶湧澎湃的數字科技浪潮下,上海能密切關(guan) 注並迅速拿出“行動方案”,對促進數實融合、以數強實意義(yi) 重大,“如近兩(liang) 年AI大模型突破不斷,上海設立了全國首個(ge) 大模型生態社區‘模速空間’,不到半年已吸引近60家優(you) 質大模型初創公司入駐,對產(chan) 業(ye) 的成長發展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硬核”導向也使諸多科技企業(ye) 有了更加明確的發展方向。玩出夢想科技 CMO朱然說,根植於(yu) 上海肥沃的創新土壤,公司成長為(wei) 全國少有的全棧式自研空間計算設備企業(ye) ,目前正持續推動三維信息技術革命,致力於(yu) 為(wei) 未來智能與(yu) 未來空間領域作出貢獻。
場景先行孕育“全鏈創新”
當前,與(yu) 日俱進的科技發展不斷對場景應用提出更高要求,新的技術急需場景來驗證能力,而大量的場景價(jia) 值也亟待科技賦能激活。
上海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盛雪鋒指出,上海近年來通過場景打造,為(wei) 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提供更多創新應用和示範試點的空間,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不斷探索、試錯、完善、發展的正向牽引力,也形成了產(chan) 業(ye) 和應用聯動發展的螺旋式上升新範式。
在多年的前瞻布局與(yu) 係統發展下,數字科技與(yu) 萬(wan) 千場景對接,已使上海的數字經濟呈現出明顯的“鏈式發展”特征。
這在工業(ye) 製造領域尤為(wei) 明顯。例如圍繞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機的研發、製造與(yu) 交付,中國商飛形成了無邊界數字化係統、無線折疊式工廠等數字化解決(jue) 方案,構建起了業(ye) 界全球第一個(ge) 5G工業(ye) 園區、全國第一個(ge) 5G全連接工廠、全國第一個(ge) 工業(ye) 元宇宙園區。
大飛機構建的產(chan) 業(ye) 鏈帶動了更多新興(xing) 科技產(chan) 品的誕生,觸發了更多應用場景。時的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MO蔣俊曾表示,借助上海商飛C919大飛機龐大完善的供應鏈,其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的生產(chan) 製造與(yu) 安全性都有更可靠的保證,完備的創新鏈成為(wei) “低空經濟”蓄勢待發的基石。
在更多領域,“上海創新鏈”已延至海外,輻射賦能。中國精準醫療企業(ye) 思路迪診斷的產(chan) 品及解決(jue) 方案已應用於(yu) 全球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通過FDA、CE等國際機構注冊(ce) 百餘(yu) 項;西井科技的無人駕駛新能源重卡穿梭在阿聯酋阿布紮比哈裏法港碼頭;AI算法公司合合信息的財稅機器人助力德國百年企業(ye) 實現發票與(yu) 訂單的數字全流程管理……
而近年來,上海也在不斷確立行業(ye) “鏈主”企業(ye) ,持續擴大雁陣帶動效應。官方表示,到2025年,上海將形成10個(ge) 試點示範園區、200家示範性智能工廠、30個(ge) 工業(ye) 互聯網平台、40家“工賦鏈主”、50個(ge) 超級場景等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全方位引領格局,打造國內(nei) 領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yu) 製造業(ye) 深度融合發展高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