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氤氳正當時
【會(hui) 場連線·代表委員關(guan) 注】
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內(nei) 在要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豐(feng) 富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如何擴大城鄉(xiang) 公共文化產(chan) 品供給,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wei) 豐(feng) 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本刊特采訪代表委員進行分析。
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滋潤青少年心田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青少年是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力軍(jun) ,對傳(chuan) 統文化也越來越感興(xing) 趣。那麽(me) ,我們(men) 該如何進一步豐(feng) 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院長馮(feng) 俐委員表示,要創新拓展城鄉(xiang) 公共文化空間、加大城鄉(xiang) 公共文化產(chan) 品供給,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近青少年。
馮(feng) 俐委員回憶起去年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豐(feng) 富鄉(xiang) 村兒(er) 童文化生活的一次嚐試。
2023年7月,中國兒(er) 童藝術劇院在河南省光山縣舉(ju) 辦了首屆鄉(xiang) 村兒(er) 童藝術嘉年華,為(wei) 沒有看過兒(er) 童劇的孩子們(men) 帶去了11台53場國家級兒(er) 童劇演出,並且為(wei) 當地孩子創作、排演了兩(liang) 部國家級戲劇作品《燈火》《少年司馬光》。除了戲劇活動,還同步舉(ju) 辦了35個(ge) 啟蒙藝術課堂,組織200多個(ge) 研學機構開展了500多個(ge) 藝術研學團活動。活動舉(ju) 辦地集中在當地的劇場、劇院、文化館、音樂(le) 廳、鄉(xiang) 村會(hui) 客廳、名人故居等公共文化空間,在廣大兒(er) 童、青少年和文藝愛好者中引起了熱烈的反響。活動在廣大鄉(xiang) 村孩子心中播撒了藝術的種子、紅色文化的種子,縮小了城鄉(xiang) 孩子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讓藝術之花在鄉(xiang) 村競相綻放。
馮(feng) 俐委員感慨道:“近年來,國家對城鄉(xiang) 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多。在此背景下,各類公共文化空間的利用是否充分、是否高質量,關(guan) 鍵在於(yu) 內(nei) 容是否適宜。”她建議,在公共文化空間的內(nei) 容設計上,要更多考慮與(yu) 青少年有關(guan) 的內(nei) 容,讓每一個(ge) 城市和鄉(xiang) 村都能夠成為(wei) 青少年友好型家園,助力青少年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
數字化帶動文化產(chan) 品提質升級
“老百姓對演出的熱情始終感動著我。演員們(men) 走了一路,也淚流了一路。”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委員回憶起川劇院下鄉(xiang) 演出時的場景動情地說。
“相比一些大劇種來說,川劇相對小眾(zhong) ,觀眾(zhong) 數量沒有那麽(me) 多,但不能忽略這一部分人的需求。”在沈鐵梅委員看來,要著力提高公共文化平台的利用率,來滿足各個(ge) 地方、各個(ge) 人群不同的文化需求。
隨著身邊的公共文化空間越建越多,我們(men) 該如何給好硬件配上好軟件,從(cong) 而建設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沈鐵梅委員認為(wei) ,可以用“數字化”提高公共文化產(chan) 品的轉化率,架起優(you) 秀文化作品和公共文化產(chan) 品之間的橋梁。她舉(ju) 例說:“當前空巢老人的養(yang) 老問題引起了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公共文化產(chan) 品要多考慮這一群體(ti) 的需求。我們(men) 可以增加符合這類人群需求的電視節目,每天或者每周定期播出。這樣可以提高現有公共文化平台的利用率。”
讓文化產(chan) 品貼近當地百姓生活
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事業(ye) 發展,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增加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供給,豐(feng) 富了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這個(ge) 基礎上,如何緊緊圍繞“便民+利民”,不斷縮小城鄉(xiang) 差距,打通城鄉(xiang) 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裏”,滿足城鄉(xiang) 群眾(zhong) 文化需求?
湖北省來鳳縣文物事業(ye) 發展中心主任、來鳳縣民族博物館館長黃林代表認為(wei)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非常重要,一方麵要建立穩定的基層專(zhuan) 幹隊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探索臨(lin) 聘民間文藝人才模式,充實基層文化站專(zhuan) 技力量;另一方麵,要深挖本地資源,通過開展文化活動,積極發現農(nong) 民群眾(zhong) 中的文化骨幹、民間藝人、鄉(xiang) 土藝術家。
“此外,還需要注重文化產(chan) 品和產(chan) 業(ye) 的融合。”黃林代表指出,為(wei) 了推動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很多鄉(xiang) 村深挖曆史典故、民間傳(chuan) 說、神話故事,這既能讓文化產(chan) 品貼近當地百姓生活,又能為(wei) 鄉(xiang) 村旅遊賦能,有利於(yu) 建設有溫度的美麗(li) 鄉(xiang) 村。
(本報記者 俞海萍)(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