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定有大發展
今年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建校十周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五周年。大灣區的火熱建設,進一步助推港中大(深圳)飛速發展。旨在建設國際一流灣區的粵港澳大灣區,與(yu) 立誌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港中大(深圳)是如何雙向奔赴、彼此成就的?本報記者日前專(zhuan) 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
記者:港中大(深圳)已成為(wei) 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典範。作為(wei) 首任校長,您提出了“一腔熱血,百年大學,千載品牌,萬(wan) 世良心”的創校精神和辦學理念,請談談您到港中大(深圳)辦學的初衷。
徐揚生:2011年,我在香港參加一個(ge) 會(hui) 議時,聽一位海外留學歸來的金融界人士說,從(cong) 近代以來,中國就有一大批年輕人出國留學,他們(men) 在海外學習(xi) 到先進的科學知識後,再回來報效國家。他的話讓我有所觸動。如果我們(men) 不能自主培養(yang) 世界一流人才,那麽(me) 今後的發展將受到很大製約。
我是改革開放後考上大學的,之後又去北美留學。我校其他幾位校級院級領導的情況也差不多,我們(men) 在國外都取得了一些成績。如果說在有生之年還想為(wei) 國家做點什麽(me) ,那就是辦一所立足中國、麵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學,助力自主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將科技創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正是憑著這一腔熱血,十年前,我們(men) 開始了在深圳龍崗的艱苦創業(ye) 。我至今都還記得龍崗區政府食堂的師傅挑著灶台和餐具來給我們(men) 辦食堂的情景。我也記得建校之初路燈還不全,我深夜守在路口護送學生們(men) 回宿舍時想到的一句話——“人不怕走在黑暗裏,隻怕心中沒有陽光。”
記者:您在2022年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寫(xie) 的那幅“大灣區,大發展”書(shu) 法作品讓人印象深刻。港中大(深圳)如何參與(yu) 大灣區的大發展?
徐揚生:我堅信,粵港澳大灣區定有大發展。2023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liang) 地”新的戰略定位和曆史使命,為(wei) 大灣區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事關(guan) 中國的未來。作為(wei) 辦在大灣區的高校,我們(men) 攜帶著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新基因,又生長在深圳這一片改革開放的沃土。港中大(深圳)可以在人才培養(yang) 、科技創新和法治建設這三個(ge) 方麵助推大灣區建設,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
首先,人才培養(yang) 是基礎。希望通過內(nei) 地與(yu) 香港的大學合作,助推內(nei) 地高等教育改革,自主培養(yang) 建設國家的一流人才。其次,科技創新需要優(you) 秀的研究型大學來引領。我認為(wei) ,能夠引領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大學其機製本身就應該是創新的、靈活的,能夠匯聚年輕人的力量、資本的力量,以及科技界和高校的力量。港中大(深圳)應該朝著這樣的目標努力。最後,不管是經濟建設,還是科技創新,都需要有法治的保障。深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先行示範城市,我們(men) 作為(wei) 一所紮根深圳的高校,可以在理論研究、實踐創新等方麵承擔相應的工作。
記者:港中大(深圳)是如何根據國家、地區的發展與(yu) 應用需求,進行科研和研究院布局的?
徐揚生:我們(men) 在科研體(ti) 係構建、人才引進評定政策、重大成果布局培育、科研環境優(you) 化等方麵創新體(ti) 製機製,推進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深度融合。得益於(yu) 學校實施的“9+3”薪酬製度,我校教師每年擁有3個(ge) 月的自由支配時間以承擔科研項目及向社會(hui) 提供谘詢服務,增進與(yu) 社會(hui) 、產(chan) 業(ye) 的交流,引導科研發展方向。
同時,我校還加強與(yu) 國際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建立國際聯合創新平台,完善教師交換共享機製。目前已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成果產(chan) 業(ye) 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在機器人與(yu) 人工智能、未來智能網絡等重點研究領域,成立國際水準的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人工智能與(yu) 機器人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入選深圳市十大基礎研究機構。
記者: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慶祝了建校六十周年。今年,港中大(深圳)迎來建校十周年。這兩(liang) 所大學是怎樣協同辦學的?
徐揚生:我們(men) 采用港中大的學術標準,對符合標準的畢業(ye) 生發放港中大的學位證書(shu) ,且在辦學實踐中互幫互助、緊密協作。我們(men) 已經推出多個(ge) 合作課程,例如2+2雙主修課程,此跨學科課程為(wei) 學生提供更多元的學習(xi) 機會(hui) ,讓他們(men) 在香港和深圳兩(liang) 地體(ti) 驗生活、拓寬視野。今後這樣的課程合作還將更加普及。秉承“一個(ge) 品牌、兩(liang) 個(ge) 校園”的理念,我們(men) 將進一步促進兩(liang) 個(ge) 校園之間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通共享。
(本報記者 嚴(yan) 聖禾 黨(dang) 文婷)(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