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新質生產力 激發灣區新動能
【看點】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五周年。五年來,大灣區發展日新月異,區域發展更加協調、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創新動能逐漸顯現,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正從(cong) 藍圖走向現實。
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多位來自粵港澳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guan) 心關(guan) 注大灣區發展,他們(men) 認為(wei) ,大灣區可在區域一體(ti) 化發展、科技協同創新等方麵不斷完善,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助推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
加快推進灣區一體(ti) 化建設
3月1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封關(guan) ”運行。自此,貨物以及個(ge) 人行李和寄遞物品從(cong) 澳門進入橫琴,符合一定條件便可免稅。“這為(wei) 澳門居民往來橫琴學習(xi) 、生活、創業(ye) 、就業(ye) 提供了便利,有利於(yu) 琴澳一體(ti) 化加快推進。”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hui) 聯合總會(hui) 會(hui) 長吳小麗(li) 說。
如何將澳門的社會(hui) 服務延伸至橫琴、深化琴澳在民生領域的融合是吳小麗(li) 關(guan) 注的問題。她建議,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機製下,構建琴澳社會(hui) 服務和社區治理新格局,完善參與(yu) 內(nei) 地社區治理和社會(hui) 服務的有關(guan) 機製;探索琴澳數據跨境資訊共用和互聯互通、推動更多澳門社會(hui) 組織參與(yu) 橫琴及大灣區建設、支持澳門大中小幼學校到橫琴辦學。
大灣區建設五年來,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通關(guan) 便利措施陸續出台,規則機製優(you) 化銜接,教師、醫師、律師等多個(ge) 行業(ye) 的港澳專(zhuan) 業(ye) 人士獲得內(nei) 地執業(ye) 資格,粵港澳三地共同公布110項“灣區標準”……這些都為(wei) 大灣區要素流動配置和區域一體(ti) 化發展打下基礎。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執委胡劍江看到,大灣區將港澳和廣東(dong) 九個(ge) 城市整合為(wei) 一個(ge) 經濟規模龐大、資源豐(feng) 富的區域經濟體(ti) ,而大灣區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區域一體(ti) 化水平,促進了產(chan) 業(ye) 合作和人才流動。立足大灣區整體(ti) 發展,胡劍江建議共建共治灣區智慧城市、產(chan) 業(ye) 大腦及公共數據池等,推動大灣區城市係統互聯互通,改善本地社會(hui) 民生,促進產(chan) 業(ye) 經濟發展。
“近幾年,澳門與(yu) 內(nei) 地城市往來密切,有很多澳門居民到內(nei) 地城市求學、置業(ye) 。”全國政協常委、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會(hui) 委員張宗真建議,運用科技賦能便捷通關(guan) 、進一步簡化琴澳車輛通關(guan) 程序,落實琴澳、港澳、澳珠人員車輛通關(guan) 最大便利化。“建設橫琴的思路要進一步打開,實現對標澳門、接軌國際的琴澳一體(ti) 化。”張宗真說,根據《全麵與(yu) 進步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探索跨境服務貿易清單管理,把橫琴打造成製度型開放的樣板間和示範區。
發揮優(you) 勢實現協同創新
“湛江有優(you) 良的港口,茂名有完備的石化工業(ye) ,江門有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和雙碳實驗室,肇慶則有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基礎。”在粵西調研時,大灣區完善的產(chan) 業(ye) 布局給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淩友詩留下深刻印象,“香港也積極參與(yu) 灣區建設,從(cong) 生物醫藥科技到國際仲裁院,都能看到香港的影子。”
在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吳以環看來,珠三角內(nei) 地九市擁有豐(feng) 富的人口、產(chan) 業(ye) 資源以及龐大的市場需求;港澳擁有豐(feng) 富的科技創新資源、產(chan) 業(ye) 資本優(you) 勢以及成熟的海外交流平台——打造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擁有天然優(you) 勢。
來穗五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dong) 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斌見證了大灣區科技創新的發展進步。
隨著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以及光明、鬆山湖、南沙三大科學城相繼落地,大灣區科技創新按下“加速鍵”。如今,大灣區擁有超過6萬(wan) 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e) 、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學、9個(ge)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5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
過去一年,周斌所在的研究機構在太赫茲(zi) 領域取得了一定技術突破。“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賦能。”周斌建議加快大灣區商業(ye) 航天產(chan) 業(ye) 鏈建設,加快布局覆蓋大灣區的低軌商業(ye) 衛星互聯網,服務大灣區經濟快速發展。
吳以環進一步建議,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網絡,完善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機製保障;構建粵港澳三地產(chan) 學研用資協同創新平台,協調保障資金、數據、研發、項目、市場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加強大灣區內(nei) 大學網絡建設,支持高校聯合共建優(you) 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學科資源和研究設施;打造可持續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本報記者張文驍、龔亮、李睿宸、吳春燕、唐一歌)(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